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针对目前化学课时偏少,而内容偏多,考题更注重学生的技能的现实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设置情境;综合素质;自主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近年高考制度的不断调整,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学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性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现在的学生问问题的少了,甚至出现了没问题可问的情况,难道真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整体提升了,还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其他的问题。
在教学中,针对目前化学课时偏少,而内容偏多,考题更注重学生的技能的现实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摸索,让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听课逐渐的过渡到现在的主动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深入学习我们设计的导学案不在是以往的填空为主,而是以问题为主干,让学生探索中学习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任务:一方面,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优化问题情境,开启我们的智慧之窗呢?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点,和大家一块分享。
一、问题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性
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可让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内容,以富有启发性的经验知识为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在学生学习过氧化钠时,我先和大家共同回忆神舟七号航天飞船的精彩一幕,接着我话题一转,“飞行员在太空最容易缺什么东西呢?”“氧气啊”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这一点,你看到他们携带着氧气瓶了吗?我反问,学生面面相觑,片刻,大部分学生摇头示意飞行员不可能携带者氧气瓶,那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一块探讨。现实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问要有所需。情境的设置,问题的设置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要求,要服务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每一问题的设置都要服务于教材内容中对于本节学习的要求,并且问题逐步递进,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之下,逐渐接近于本节课所要学习和把握的重点内容。
二、问题情境要有探究性
化学学习过程并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者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 “再创造”过程。因此,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时,让学生根据上教材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一个更可行的更简单实验装置(即套管实验)来探究两种钠盐的热稳定性。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智慧被激活,探索欲被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三、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
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探索的欲望,我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使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学习完钠与水的反应之后,和学生们共同回忆了活泼性强的金属能把活泼性弱的金属从他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当然,要有意的引导一部分基础性不扎实的学生犯错误)。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把钠如果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不出我所料,一部分学生吆喝,“红色的铜啊”,而另一部分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钠应该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而得到的氢氧化钠继续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各自都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很好,值得探究,孰是孰非呢,当然要经过实验检验才能见分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出钠的性质。
四、问题情境要有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注意这个差异性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陪衬,这也是浪费时间。因此,化学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而异,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是形式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学生探索、提问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应是开放的。在学习完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的水解后会遇到这样的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CH3COONa溶液显碱性,这样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设计此实验,没有唯一答案,当然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可能用较少的语言,较简单的实验,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把问题搞得复杂些。但只要原理正确,叙述清晰就可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而且在教学问题的引导之下,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成为了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我们的化学教学在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设置情境;综合素质;自主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近年高考制度的不断调整,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学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性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现在的学生问问题的少了,甚至出现了没问题可问的情况,难道真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整体提升了,还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其他的问题。
在教学中,针对目前化学课时偏少,而内容偏多,考题更注重学生的技能的现实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摸索,让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听课逐渐的过渡到现在的主动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深入学习我们设计的导学案不在是以往的填空为主,而是以问题为主干,让学生探索中学习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任务:一方面,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优化问题情境,开启我们的智慧之窗呢?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点,和大家一块分享。
一、问题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性
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可让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内容,以富有启发性的经验知识为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在学生学习过氧化钠时,我先和大家共同回忆神舟七号航天飞船的精彩一幕,接着我话题一转,“飞行员在太空最容易缺什么东西呢?”“氧气啊”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这一点,你看到他们携带着氧气瓶了吗?我反问,学生面面相觑,片刻,大部分学生摇头示意飞行员不可能携带者氧气瓶,那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一块探讨。现实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问要有所需。情境的设置,问题的设置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要求,要服务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每一问题的设置都要服务于教材内容中对于本节学习的要求,并且问题逐步递进,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之下,逐渐接近于本节课所要学习和把握的重点内容。
二、问题情境要有探究性
化学学习过程并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者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 “再创造”过程。因此,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时,让学生根据上教材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一个更可行的更简单实验装置(即套管实验)来探究两种钠盐的热稳定性。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智慧被激活,探索欲被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三、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
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探索的欲望,我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使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学习完钠与水的反应之后,和学生们共同回忆了活泼性强的金属能把活泼性弱的金属从他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当然,要有意的引导一部分基础性不扎实的学生犯错误)。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把钠如果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不出我所料,一部分学生吆喝,“红色的铜啊”,而另一部分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钠应该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而得到的氢氧化钠继续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各自都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很好,值得探究,孰是孰非呢,当然要经过实验检验才能见分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出钠的性质。
四、问题情境要有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注意这个差异性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陪衬,这也是浪费时间。因此,化学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而异,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是形式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学生探索、提问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应是开放的。在学习完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的水解后会遇到这样的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CH3COONa溶液显碱性,这样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设计此实验,没有唯一答案,当然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可能用较少的语言,较简单的实验,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把问题搞得复杂些。但只要原理正确,叙述清晰就可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而且在教学问题的引导之下,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成为了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我们的化学教学在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