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课堂既是老师传道授业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课堂洋溢着自由、和平、民主、关爱、温情、活泼等人性的光辉。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关注每一个生命内心体验的微妙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让学生在被关爱中学会学习,学会享受,学会做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一、营造良好气氛,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每堂课的首要任务。我在讲授《宪法》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讲述各种法律的职能,特别是一个扮演《刑法》的学生讲述得更是有声有色,他当时用了戏剧中的声调,像包公秉公执法一样把刑法的职能,特点、用途讲的绘声绘色,博得老师和学生的笑声不断。同时我还开展了“权大没有法大”的辩论会,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个个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得到了有效激发。在教《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我在课堂上举行了“谈谈你身边发生的违法行为”的演讲会,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小至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大到社会上出现的违法案例,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思考。既明白了自己要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更懂得了要遵纪守法,健康成长。在一种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其乐融融。丰富多彩的课堂带来了自我生命的充实、高雅、满足的快乐心境。课堂上,师生的快乐相互感染,使双方真正领略了愉快学习的美学价值。愉悦的氛围、平等的探讨、兴趣的激发、个性的表现,师生都真正把课堂学习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鼓励创新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是简单地提要求,讲道理,而是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的。
首先,要创设合理、生动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紧张而又活泼的认知活动,就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其次,教师要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以自身的丰富情感去影响、感染学生、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批判精神,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标准”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创新和实践活动,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想象发挥的契机和时间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自然就高。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而诙谐幽默的思品课是最快乐的,今天的课堂,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僵化模式,正如海菌兹o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在《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中,在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后,我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深切地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此时,我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通过讨论,学生们对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照顾老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则小故事,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语言创设、语音视频创设、表演、游戏等形式创设,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及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真实事情,体会父母无私的爱。通过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并让学生在争论、比较中主动积极地学会了新知识。
三、开展问题探究激活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问题情景为知识呈现方式。以问题探究为教学互动方式,以问题评价为教师指导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学会方法、发展能力。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虽说所提问题显得有些幼稚和欠思考,但这足以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用心地思考了,这本身便是一种成绩,是“学思结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质疑,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明辨是非,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政治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时政热点、名人轶事等),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活动课《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有意识地结合国家现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本课内容进行扩展,改为“关注西部的发展”。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课本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得,然后推选代表在课堂发言,从而引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就把这两大战略联系起来,既达到了学习本课的目的,又把握了时政热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更好地去体验社会现实。同时也引导了学生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思维。
四、联系现实生活拓展学习领域
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强调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开展拓展性学习。拓展性学习是着眼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但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拓展得过多过深,而必须以基础性学习为依托,在基础性学习的过程中拓宽和延伸,这样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课堂教学要基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要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成果,拓展学习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
五、指导科学方法提高思维水平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学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还要帮助学习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特别是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思和调控,才是学会了学习,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预习,我们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粗读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课文的重点知识。第三步,理清脉络,找出课文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容易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分析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基本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第一步是读懂问题,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步是选择知识、应用什么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第三步是理清思路,分几步、几层来分析问题和想法;第四步是表达问题,用准确的、清晰语言来表达观点和情感;第五步是联想发挥,是否有其他解决的方法,能否从中生成一些问题和想法。组织学生问题探究、评价学生作业练习等。要培养学生善于归纳、综合、迁移、发散的思维品质。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中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表达问题,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特别是教师在分析例题、评价练习时,不能就事论事,要指导学生悟出一般的思维方法,要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景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发散。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思品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我们教师尊重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课堂教学时尚。因此我认为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乐中求学,乐中成长,其乐无穷。
一、营造良好气氛,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每堂课的首要任务。我在讲授《宪法》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讲述各种法律的职能,特别是一个扮演《刑法》的学生讲述得更是有声有色,他当时用了戏剧中的声调,像包公秉公执法一样把刑法的职能,特点、用途讲的绘声绘色,博得老师和学生的笑声不断。同时我还开展了“权大没有法大”的辩论会,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个个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得到了有效激发。在教《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我在课堂上举行了“谈谈你身边发生的违法行为”的演讲会,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小至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大到社会上出现的违法案例,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思考。既明白了自己要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更懂得了要遵纪守法,健康成长。在一种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其乐融融。丰富多彩的课堂带来了自我生命的充实、高雅、满足的快乐心境。课堂上,师生的快乐相互感染,使双方真正领略了愉快学习的美学价值。愉悦的氛围、平等的探讨、兴趣的激发、个性的表现,师生都真正把课堂学习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鼓励创新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是简单地提要求,讲道理,而是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的。
首先,要创设合理、生动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紧张而又活泼的认知活动,就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其次,教师要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以自身的丰富情感去影响、感染学生、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批判精神,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标准”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创新和实践活动,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想象发挥的契机和时间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自然就高。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而诙谐幽默的思品课是最快乐的,今天的课堂,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僵化模式,正如海菌兹o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在《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中,在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后,我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深切地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此时,我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通过讨论,学生们对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照顾老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则小故事,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语言创设、语音视频创设、表演、游戏等形式创设,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及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真实事情,体会父母无私的爱。通过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并让学生在争论、比较中主动积极地学会了新知识。
三、开展问题探究激活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问题情景为知识呈现方式。以问题探究为教学互动方式,以问题评价为教师指导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学会方法、发展能力。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虽说所提问题显得有些幼稚和欠思考,但这足以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用心地思考了,这本身便是一种成绩,是“学思结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质疑,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明辨是非,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政治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时政热点、名人轶事等),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活动课《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有意识地结合国家现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本课内容进行扩展,改为“关注西部的发展”。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课本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得,然后推选代表在课堂发言,从而引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就把这两大战略联系起来,既达到了学习本课的目的,又把握了时政热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更好地去体验社会现实。同时也引导了学生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思维。
四、联系现实生活拓展学习领域
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强调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开展拓展性学习。拓展性学习是着眼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但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拓展得过多过深,而必须以基础性学习为依托,在基础性学习的过程中拓宽和延伸,这样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课堂教学要基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要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成果,拓展学习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
五、指导科学方法提高思维水平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学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还要帮助学习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特别是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思和调控,才是学会了学习,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预习,我们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粗读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课文的重点知识。第三步,理清脉络,找出课文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容易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分析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基本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第一步是读懂问题,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步是选择知识、应用什么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第三步是理清思路,分几步、几层来分析问题和想法;第四步是表达问题,用准确的、清晰语言来表达观点和情感;第五步是联想发挥,是否有其他解决的方法,能否从中生成一些问题和想法。组织学生问题探究、评价学生作业练习等。要培养学生善于归纳、综合、迁移、发散的思维品质。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中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表达问题,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特别是教师在分析例题、评价练习时,不能就事论事,要指导学生悟出一般的思维方法,要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景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发散。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思品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我们教师尊重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课堂教学时尚。因此我认为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乐中求学,乐中成长,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