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缺乏活力的问题。本文从使用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巧用音频图像资料、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四个方面对怎样构建丰富灵动的历史课堂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课堂语言 学科联系 音频图像资料 社会现实生活
历史课本应是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制于应试教学模式,有不少历史老师在讲课时只注重知识的讲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给学生讲重点,划范围,然后让学生背诵记忆,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历史教学的天地好像越走越狭窄,历史学科的丰富性、故事性、趣味性荡然无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历史老师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丰富灵动的历史课堂。
一、使用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课堂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在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在历史课上讲那些呆板抽象的授课语言,则不仅不容易为学生理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历史课本身具有故事性,教师在讲课中完全可以结合学科特点,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起来。一是教学语言要口语化,教师在讲课时要把老师课本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易懂,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二是教学语言要幽默,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的嫁接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语言幽默了,有利于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三是要适当穿插典故,在讲述大的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四是要使用多种方法,对抽象历史知识的讲解叙述中,应使用各种方法,如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语言具体化、形象化。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联系紧密,教学中加强其相互渗透和勾连,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促进各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中学语文课文与历史课相关的内容很多,这既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时代背景,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历史素材,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文史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反过来如果学生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中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历史与政治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因为教材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定的,以哲学观点统帅史实,同时,教材中所有的观点都是以基本的史实为根据的。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既要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要懂得如何运用史实论证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比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可以把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把地理知识引入历史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没有正确的空间概念,学得的知识是模糊的,对教材的感知是肤浅的。例如,学习“战国”的内容,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能更好地把握这一课,学习“长征”的内容,联系长征的地理路线,可以具体地知道长征途中恶劣的地理条件,从而体会到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三、巧用音频图像资料
现代信息技术为历史课的丰富灵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历时性、丰富性和综合性。历史是不能进行试验、重演的,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却可以通过音频图像资料,将历史用最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把千百年前的中外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各个感官接近历史,探索历史。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播放《地雷战》、《地道战》、《狼崖山五壮士》、《台儿庄战役》等有关抗战的影片片断,还可以出示相关人物照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剪辑电影《甲午风云》中北洋水师官兵在海上奋勇抗敌、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等几组镜头,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学生联系镜头中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画面,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联系社会现实生活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如果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出发,让学生主动地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则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学习历史的畏惧情绪,而且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再局限于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而是联系生活中的各种知识,正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言:“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在农村高中,学生对土地比较熟悉,因此教学中可以联系土地问题讲解历史上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范例。英国革命前后在农村进行圈地运动,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变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使农民的思维意识发生根本性变革。美国革命后进行西进运动,鼓励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把东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到西部,变土地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美国西部开发与整个美国经济发展。俄国进行的改革和法国在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都是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造成小农经济发展,土地商品化程度不高,造成两国农村落后与农民意识的落后,从而制约了国家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讲解比较,学生知道了如何处理土地问题是实现农村富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发展强大的必然所在。再如,学习“文艺复兴”一课,可以联系现实中如何尊重和保护历史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古老文物完好存在的图画,联系毁掉文化艺术建筑的现象,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反思国家、社会、个人对待历史的行为,同时也会逐渐形成历史的意识和责任。
总之,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努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灵动起来。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课堂语言 学科联系 音频图像资料 社会现实生活
历史课本应是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制于应试教学模式,有不少历史老师在讲课时只注重知识的讲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给学生讲重点,划范围,然后让学生背诵记忆,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历史教学的天地好像越走越狭窄,历史学科的丰富性、故事性、趣味性荡然无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历史老师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丰富灵动的历史课堂。
一、使用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课堂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在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在历史课上讲那些呆板抽象的授课语言,则不仅不容易为学生理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历史课本身具有故事性,教师在讲课中完全可以结合学科特点,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起来。一是教学语言要口语化,教师在讲课时要把老师课本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易懂,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二是教学语言要幽默,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的嫁接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语言幽默了,有利于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三是要适当穿插典故,在讲述大的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四是要使用多种方法,对抽象历史知识的讲解叙述中,应使用各种方法,如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语言具体化、形象化。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联系紧密,教学中加强其相互渗透和勾连,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促进各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中学语文课文与历史课相关的内容很多,这既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时代背景,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历史素材,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文史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反过来如果学生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中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历史与政治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因为教材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定的,以哲学观点统帅史实,同时,教材中所有的观点都是以基本的史实为根据的。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既要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要懂得如何运用史实论证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比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可以把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把地理知识引入历史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没有正确的空间概念,学得的知识是模糊的,对教材的感知是肤浅的。例如,学习“战国”的内容,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能更好地把握这一课,学习“长征”的内容,联系长征的地理路线,可以具体地知道长征途中恶劣的地理条件,从而体会到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三、巧用音频图像资料
现代信息技术为历史课的丰富灵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历时性、丰富性和综合性。历史是不能进行试验、重演的,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却可以通过音频图像资料,将历史用最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把千百年前的中外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各个感官接近历史,探索历史。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播放《地雷战》、《地道战》、《狼崖山五壮士》、《台儿庄战役》等有关抗战的影片片断,还可以出示相关人物照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剪辑电影《甲午风云》中北洋水师官兵在海上奋勇抗敌、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等几组镜头,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学生联系镜头中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画面,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联系社会现实生活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如果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出发,让学生主动地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则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学习历史的畏惧情绪,而且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再局限于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而是联系生活中的各种知识,正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言:“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在农村高中,学生对土地比较熟悉,因此教学中可以联系土地问题讲解历史上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范例。英国革命前后在农村进行圈地运动,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变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使农民的思维意识发生根本性变革。美国革命后进行西进运动,鼓励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把东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到西部,变土地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美国西部开发与整个美国经济发展。俄国进行的改革和法国在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都是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造成小农经济发展,土地商品化程度不高,造成两国农村落后与农民意识的落后,从而制约了国家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讲解比较,学生知道了如何处理土地问题是实现农村富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发展强大的必然所在。再如,学习“文艺复兴”一课,可以联系现实中如何尊重和保护历史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古老文物完好存在的图画,联系毁掉文化艺术建筑的现象,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反思国家、社会、个人对待历史的行为,同时也会逐渐形成历史的意识和责任。
总之,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努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