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思考:
本课是浙美版13册《徒手画校园》中第二课时的深入挖掘,也是教师本人根据自己20年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的一套简洁方便、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实践。本次是实践创新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活动。教材的挖掘要一定深入、新颖、切入点要小。教师结合自身的特长,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最终使核心知识技能深入浅出。向学而教中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向问题而学中学生深度思考,美术的核心素养显性和隐性交织呈现并渗透,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学习中提高艺术素养,从而完成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
画家与普通人面对同一个对象,由于观看方式的区别,呈现的形是不同的。形是什么?是物体的外部形象,是眼睛把握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对形的认识是建立在“观看”的基础上。普通人只能看到物体的表象,从中获取的信息是建立在他已有的经验上,是狭隘的,只能从物体的边界来确立形状,我们把这种形叫作生活形。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有些人看物体时对光影效果会熟视无睹,有些人看物体时是零碎的、孤立的,有些人看物体时会忽略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画家的观看却截然不同,他们的观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积极的、有选择的观察。正如阿恩海姆提到的“触动它们,捕捉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这种主动的感受和挖掘后表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叫做艺术形。画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通过自身的需要,提炼出更有趣的、偶然性的形象,它并非客观现象的再现,而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当然,这里特别提出的是,观看的对象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种就是面对自然对象,第二种就是根据自然对象拍摄的照片,叫做“图象的图象”,视觉图象的时代,人们经常借助于“图象的图象”进行再创造,也是艺术创作活动。美术课堂教学就经常借助于照片进行艺术培养。那么,如何使毫无艺术创造经验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种生活形向艺术形转变的创作经验呢?通过眯眼看世界,归纳试明暗,主观画色彩等三个不同阶段的艺术性引导,培养学生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
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二、授课年级:七年级
三、教学内容:《艺术家眼中的形》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艺术图像的观察比较,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形的处理的规律。(图像识读、审美态度)
2、通过步步导引,使学生向学而发,尝试简单的艺术形的实践创作,并表现出一些自我艺术的特点。(美术表现、创新能力)
3、通过熏陶使学生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情结。(文化理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活形向艺术形转变的规律
难点:根据明暗、色彩的冷暖处理艺术形的偶然性、个性化的变化,画面丰富性和整体性的协调。
六、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和范作
学具:铅画纸1张、8B中华绘画铅笔、油画棒
七、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探究法、实践法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请你们在16开铅画纸上用铅笔画上方框,右下角写上姓名,写上照片的编号。
2、上课之前,自我介绍。
3、下面是我写生时的照片和代表作品。媒体是这样评论的:他是江南的青年画家。
4、大家应该叫我什么?画家老师 。
5、过渡:现在就由画家老师给大家上课。
(一)巧设迷团、探究形状
1、 引入“生活形”的概念。
师:画家老师最独特之处在哪里?眼睛
师:我有一双非常独特的眼睛,能发现独特的东西。信不信?
出示照片: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
小结,我把这样的形叫做“生活形”,普通人只能看到生活形。
2、建立“艺术形”的概念。
师:想知道老师看到的形是怎样的吗?
师:出示图片
这就是老师眼中的形,你们觉得独特吗?这叫做“艺术形”,艺术家才能看出艺术形。
板书:
生活形——普通人
艺术形——艺术家
小结:我看出的形之所以跟大家不同,跟我观看的方式有关。普通人看事物是零碎的观看,而我是整体的观察。想要学好绘画,首先要学习如何看,而且是合理的看。我们今天就来培养大家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
揭示课题:《艺术家眼中的形》
设计思路:利用课前休息的三分钟,教师通过电子书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意在让同学们知道我是一个画家老师,为本课的教学做好铺垫。通过对普通照片的观看,师生比比看,学生发现了“生活形”,老师看到了“艺术形”,增加了神秘感和兴趣,从而为揭示课题做好准备。这个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
(二)明度归纳、创造新形
1、 对比探究。
幻灯
师:面對这组风景,老师的艺术形为什么这样处理?
(教师引导)黑白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组讨论。
生:根据物体本身的深浅进行概括。
方法一:明度归纳、创造新形
小结:通过对明度的归纳,使真实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产生了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这就证明了艺术并非是客观现象的再现。
过渡:写生时,怎样使对象的明暗更加清楚呢?
(1)请大家眯起眼睛,你发现与正常的看有什么变化了?
学生:尝试反馈。(深的更深,亮的更亮,细节看不到了)。
(2)有一种方法更简洁方便,通过电脑ACD软件中的编辑器进行色彩处理。 2、人可以借鉴电脑的经验,但比它更加灵活。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对象,处理画面的方式是不同的。
师:不同在哪里?教师拓展引导追问,学生发现。
黑、白、灰的位子不同,色块的大小不同。
(3)小试牛刀。
(4)小结评比:具像、抽象两幅作品点评 。
过渡:大家掌握了明暗造型的表现,怎样使画面更加深入呢?
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艺术形处理的方法,是根据物体的深浅进行概括的,不同于原有的事物。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如,眯起眼睛、电脑处理、灵活处理的手法,使学生教好的掌握明度归纳、创造新形的方法。小试牛刀既是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又为后面的创作准备。
(三)色彩归纳、重组关系 。
师:除了明暗关系,还有什么关系?
生:冷暖关系。
师:结合冷暖大胆概括。
1、面對复杂的对象概括,细节的省略是必须的,对于细小的花纹要大胆的舍去,将冷暖的类似色向各自的倾向上靠近。
2、抓住了大形以后,还需要深入表现,远景也通过色块的归纳表现。
3、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还需要刻画一些细节,但不能影响整体。
方法二:色彩归纳、重组关系
这是一张丽水写生时的照片,在明暗和色彩关系都不是特别明显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我们在表现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主观的色彩。
有的表现的简单,有的表现的具体,色彩也可以表现的比较鲜艳,都是好的作品。
设计思路:在掌握了明暗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色彩的冷暖关系。采用相同的方法,掌握画面继续深入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面对普通的风景,在明暗和色彩关系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主观的处理。
(四)名家解读、拓展思路
设计思路:名家和大师作品的解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这种艺术处理的方法,解放了思想,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形的创作。
(五)尝试练习、巡视指导
教师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张照片,学生依据图片进行再创作。
作业的要求:
1、在已有作业基础上,利用明度或色相概括出新的艺术形象。
2、简单明确、大胆取舍。
3、色彩主观表现,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设计思路:在已有作业基础上,进行继续深入,既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又节约了时间,使作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表现做好了准备。作业以手稿的形式出现,更逼近艺术创作的真实性。
(六)设定标准、相互评价
1、 三位同学三幅作品对比点评。
2、 照片到作品点评。
3、 作品到照片点评。
注:教师以5分制进行打分。学生以5分制自评。
4、 KT板作业展示。
5、 反馈小结。
设计思路:教师通过三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的自评设立了标准,打破了传统的以语言描述的形式,通过图画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印象。KT板上照片和作业同时展出,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给大家的反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更增加了课的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本课是根据浙美版13册《徒手画校园的形》这一内容进行引申挖掘的。结合了自己十多年来的艺术探索和实践进行艺术教学。应该说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教学的内容来自课本,但大大超越了课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艺术形”处理的原理和表现方法。二,教学的展示新颖,既能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形成较强的视觉艺术效果。三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多样,注重学生的发现和探究,教师也能做到语言幽默。不足之处是,本课经过了多次的试教,时间总是不够。但最后经过大刀阔斧的修改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教学在上课时的语言、形体、上课的机智等方面可能存在天生的不足。
部分学生作品:
(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浙江嘉兴)
本课是浙美版13册《徒手画校园》中第二课时的深入挖掘,也是教师本人根据自己20年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的一套简洁方便、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实践。本次是实践创新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活动。教材的挖掘要一定深入、新颖、切入点要小。教师结合自身的特长,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最终使核心知识技能深入浅出。向学而教中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向问题而学中学生深度思考,美术的核心素养显性和隐性交织呈现并渗透,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学习中提高艺术素养,从而完成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
画家与普通人面对同一个对象,由于观看方式的区别,呈现的形是不同的。形是什么?是物体的外部形象,是眼睛把握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对形的认识是建立在“观看”的基础上。普通人只能看到物体的表象,从中获取的信息是建立在他已有的经验上,是狭隘的,只能从物体的边界来确立形状,我们把这种形叫作生活形。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有些人看物体时对光影效果会熟视无睹,有些人看物体时是零碎的、孤立的,有些人看物体时会忽略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画家的观看却截然不同,他们的观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积极的、有选择的观察。正如阿恩海姆提到的“触动它们,捕捉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这种主动的感受和挖掘后表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叫做艺术形。画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通过自身的需要,提炼出更有趣的、偶然性的形象,它并非客观现象的再现,而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当然,这里特别提出的是,观看的对象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种就是面对自然对象,第二种就是根据自然对象拍摄的照片,叫做“图象的图象”,视觉图象的时代,人们经常借助于“图象的图象”进行再创造,也是艺术创作活动。美术课堂教学就经常借助于照片进行艺术培养。那么,如何使毫无艺术创造经验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种生活形向艺术形转变的创作经验呢?通过眯眼看世界,归纳试明暗,主观画色彩等三个不同阶段的艺术性引导,培养学生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
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二、授课年级:七年级
三、教学内容:《艺术家眼中的形》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艺术图像的观察比较,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形的处理的规律。(图像识读、审美态度)
2、通过步步导引,使学生向学而发,尝试简单的艺术形的实践创作,并表现出一些自我艺术的特点。(美术表现、创新能力)
3、通过熏陶使学生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情结。(文化理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活形向艺术形转变的规律
难点:根据明暗、色彩的冷暖处理艺术形的偶然性、个性化的变化,画面丰富性和整体性的协调。
六、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和范作
学具:铅画纸1张、8B中华绘画铅笔、油画棒
七、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探究法、实践法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请你们在16开铅画纸上用铅笔画上方框,右下角写上姓名,写上照片的编号。
2、上课之前,自我介绍。
3、下面是我写生时的照片和代表作品。媒体是这样评论的:他是江南的青年画家。
4、大家应该叫我什么?画家老师 。
5、过渡:现在就由画家老师给大家上课。
(一)巧设迷团、探究形状
1、 引入“生活形”的概念。
师:画家老师最独特之处在哪里?眼睛
师:我有一双非常独特的眼睛,能发现独特的东西。信不信?
出示照片: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
小结,我把这样的形叫做“生活形”,普通人只能看到生活形。
2、建立“艺术形”的概念。
师:想知道老师看到的形是怎样的吗?
师:出示图片
这就是老师眼中的形,你们觉得独特吗?这叫做“艺术形”,艺术家才能看出艺术形。
板书:
生活形——普通人
艺术形——艺术家
小结:我看出的形之所以跟大家不同,跟我观看的方式有关。普通人看事物是零碎的观看,而我是整体的观察。想要学好绘画,首先要学习如何看,而且是合理的看。我们今天就来培养大家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
揭示课题:《艺术家眼中的形》
设计思路:利用课前休息的三分钟,教师通过电子书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意在让同学们知道我是一个画家老师,为本课的教学做好铺垫。通过对普通照片的观看,师生比比看,学生发现了“生活形”,老师看到了“艺术形”,增加了神秘感和兴趣,从而为揭示课题做好准备。这个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
(二)明度归纳、创造新形
1、 对比探究。
幻灯
师:面對这组风景,老师的艺术形为什么这样处理?
(教师引导)黑白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组讨论。
生:根据物体本身的深浅进行概括。
方法一:明度归纳、创造新形
小结:通过对明度的归纳,使真实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产生了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这就证明了艺术并非是客观现象的再现。
过渡:写生时,怎样使对象的明暗更加清楚呢?
(1)请大家眯起眼睛,你发现与正常的看有什么变化了?
学生:尝试反馈。(深的更深,亮的更亮,细节看不到了)。
(2)有一种方法更简洁方便,通过电脑ACD软件中的编辑器进行色彩处理。 2、人可以借鉴电脑的经验,但比它更加灵活。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对象,处理画面的方式是不同的。
师:不同在哪里?教师拓展引导追问,学生发现。
黑、白、灰的位子不同,色块的大小不同。
(3)小试牛刀。
(4)小结评比:具像、抽象两幅作品点评 。
过渡:大家掌握了明暗造型的表现,怎样使画面更加深入呢?
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艺术形处理的方法,是根据物体的深浅进行概括的,不同于原有的事物。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如,眯起眼睛、电脑处理、灵活处理的手法,使学生教好的掌握明度归纳、创造新形的方法。小试牛刀既是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又为后面的创作准备。
(三)色彩归纳、重组关系 。
师:除了明暗关系,还有什么关系?
生:冷暖关系。
师:结合冷暖大胆概括。
1、面對复杂的对象概括,细节的省略是必须的,对于细小的花纹要大胆的舍去,将冷暖的类似色向各自的倾向上靠近。
2、抓住了大形以后,还需要深入表现,远景也通过色块的归纳表现。
3、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还需要刻画一些细节,但不能影响整体。
方法二:色彩归纳、重组关系
这是一张丽水写生时的照片,在明暗和色彩关系都不是特别明显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我们在表现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主观的色彩。
有的表现的简单,有的表现的具体,色彩也可以表现的比较鲜艳,都是好的作品。
设计思路:在掌握了明暗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色彩的冷暖关系。采用相同的方法,掌握画面继续深入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面对普通的风景,在明暗和色彩关系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主观的处理。
(四)名家解读、拓展思路
设计思路:名家和大师作品的解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这种艺术处理的方法,解放了思想,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形的创作。
(五)尝试练习、巡视指导
教师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张照片,学生依据图片进行再创作。
作业的要求:
1、在已有作业基础上,利用明度或色相概括出新的艺术形象。
2、简单明确、大胆取舍。
3、色彩主观表现,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设计思路:在已有作业基础上,进行继续深入,既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又节约了时间,使作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表现做好了准备。作业以手稿的形式出现,更逼近艺术创作的真实性。
(六)设定标准、相互评价
1、 三位同学三幅作品对比点评。
2、 照片到作品点评。
3、 作品到照片点评。
注:教师以5分制进行打分。学生以5分制自评。
4、 KT板作业展示。
5、 反馈小结。
设计思路:教师通过三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的自评设立了标准,打破了传统的以语言描述的形式,通过图画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印象。KT板上照片和作业同时展出,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给大家的反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更增加了课的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本课是根据浙美版13册《徒手画校园的形》这一内容进行引申挖掘的。结合了自己十多年来的艺术探索和实践进行艺术教学。应该说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教学的内容来自课本,但大大超越了课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艺术形”处理的原理和表现方法。二,教学的展示新颖,既能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形成较强的视觉艺术效果。三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多样,注重学生的发现和探究,教师也能做到语言幽默。不足之处是,本课经过了多次的试教,时间总是不够。但最后经过大刀阔斧的修改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教学在上课时的语言、形体、上课的机智等方面可能存在天生的不足。
部分学生作品:
(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浙江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