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取决于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熟练程度,还取决于对作为背景的社会文化因素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学习语言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一、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和原因
世界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重大发展是引进文化因素,把它作为同早先传统的语音、语法、词汇以及修辞相并列的教学内容(俞约法,1997)。纵观目前国内林林总总的英语教材,越来越多地加入了有关英美国家的国情内容。英语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但是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来看,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跨文化经济能力的问题还远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虽然英语在当今中国大行其道,但文化根基却非常浅。毕竟,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处事习惯和感兴趣的谈论话题是大不相同的。在进行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因不了解英美国家语言使用的规则及他们的风土人情而导致误解或交际失败。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
1、多数教师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沿用传统的以词汇、语法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方法,依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词汇与语法讲解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传授。有的老师虽然已经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但是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对不能直接领略英美国家文化或领略不多的多数中国英语教师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他们明显感知自身知识与实践的匮乏,为了避免犯错只好退避三舍。
2、一些英语学习者仍然将英语曲解成一种纯粹的工具性语言,为学英语而学英语。一方面因为他们受到中学英语学习时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缺乏文化敏感性。平时机械地学习语法规则,操练句型,实际交际时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汉语思维和文化带入跨文化语境。
3、如今的英语教材虽然以大量的情景对话和介绍欧美国情的课文替代了以往大量的句型练习,但介绍的内容大多是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很少触及英美人交际时言语行为的标准。
因此,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有必要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文化及其分类
文化学家通常把文化分成三个层面:表层,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如建筑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等;中层,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陈建明,1997)。鉴于英语教学的特点,哪些文化因素应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呢?首先,选取文化内容要重视日常生活,然后是人文成就,使得英语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多数很少有机会同英美人直接交往(除了外籍教师),也不可能生活在英美国家文化中。尤其在基础阶段,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对语言一无所知,对英美国家的文化也知之有限。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期望往往比较高,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或任务也较重。引导得当,能顺利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学生在了解词汇、语法的同时,学到英美国家文化中人际交往的规约性知识,如怎样问候,怎样提出请求,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样从一开始就注重并学习实用得体的语言和体态等。教师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介绍还可以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为中高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些人认为,在基础阶段跨文化的理解问题还不突出,因为学生把重点放在语言学习上,平时也没有条件与英美人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笔者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否则会导致语言与文化的脱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重视其阶段性和层次性。基础阶段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把文化教学的重点定在对交际有实用意义的交际文化因素上,主要是日常生活范畴,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文化因素可以在课文涉及时作适当说明,不作重点,这类知识文化可以在中高阶段的课程中系统地学习。具体而言,基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词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和文化意义。比如“Dragon”在英语中是一种不吉祥的代表,它指的是凶暴、严厉的人或者是海怪,如鲸鱼、鲨鱼、鳄鱼等可怕而危险的东西等。若不解释,英美人是无法理解中国人为何自称“龙的传人”的,他们不明白“龙”在汉语中是皇帝、吉祥、勇猛的象征;同样,英语中“As happy as a cow”如果翻译成“像母牛一样快乐”一定也会使中国人茫然不知何意。除了这些,不同的文化对于交通、饮食、住房、度假等概念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因此,我们在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时要善于抓象征词,即那些能体现中英文化差异、使用不当容易导致误解的词汇,如颜色词、数词、动植物词及与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特有词语。
2、交际语在具体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要同外国人顺利地交流,光有词汇、语法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有英美国家在语用规则、行为准则、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如两种文化在表达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在表达恭维及其反应,在表达感谢、请求、客套、寒暄等方面不同的習惯。中国人在表达感谢时常说:“给你添麻烦了。”“对不起,浪费了你不少时间。”英美人很难理解这种用道歉的方式来表达感谢,症结主要在于中国人“求情”而西方人“求真”的文化差别。中国人提出要求、建议时常常喜欢绕弯子,希望通过暗示使对方自己明白过来,避免正面冲突或遭到当面拒绝这种“丢面子”的现象;而西方人则喜欢直截了当,正面回答问题。中国人喜欢在交往时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和亲近,嘘寒问暖、叮嘱别人或提出许多建议等,而西方人强调个人隐私,不喜欢别人干涉自己的私事和行为。了解了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妥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非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因素包括手势、体态、眼神、面部表情及对距离的处理等,在文化教学中应首先考虑与汉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比如英美人在交谈时一般眼睛直视对方,与对方距离也不太近;在用手势表示数字时,01245手势一样,而其它5个数字的手势完全不同;用手招呼人时,中国人习惯手心向下,英美人则喜欢手心朝上。所以,不同的国家在表示同一个意思时可能用不同的体态语,同一个体态语在不同的国家也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一些非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融合到英语语言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适当的知识文化介绍
教学的同时适当进行英美国家的知识文化介绍,包括他们的政治体制、经济情况和历史、地理、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比如:主要的英语国家有哪些?分别在哪里?这些国家的经济情况如何?这些国家如何选择他们的元首?这些国家的教育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节日?等等。这些知识文化在老师们讲解课文时作适当介绍,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增强学生对英美国家国情和知识的关注程度。
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
在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的内容之后,教师就需要用多种方法来进行交际文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识别和处理跨文化冲突并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和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感悟:
1、在选择语言教材时尽量选取具有真实的或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的材料的教材,即所用的语言应尽量合乎英语真实文化环境的语用规则,内容应选择尽量反映英语文化的典型特点及易于与汉语文化产生冲突的方面。
2、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若遇到容易造成交际障碍的语言现象,老师应立即向学生指出文化的差异,并针对典型情景和话题组织讨论。这种情况下,对比法不仅能使学生马上领会问题的原因所在,更因为涉及到学生熟悉的汉语文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更多关注汉语文化的特点及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敏感性也随之产生并加强。由于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知识都有限度,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知识全部传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对比,提高其文化敏感度。学生有了自觉的文化敏感度,便可时刻提醒自己在实际交际中避免汉语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负迁移。
3、由于个人接触最能提高文化敏感度,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同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多交流沟通,为学生创造同英美人接触的机会,除了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以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或以志愿者身份服务于当地各种国际展览、比赛等等。
4、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电影、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直观教学资源。在远离英美文化的中国,与英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毕竟不多,而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看到英美人真实的言行举止。利用多媒体实现的情景化教学对于文化导入极其有效,需要教师们重视和探讨。
5、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报刊,扩大知识面。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专题报告,让学生自选题目。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多看课外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化的兴趣和关心程度,自觉地去发现文化差异。
6、通过情景对话及时发现问题。学生针对某一情景进行对话练习时,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学习和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模式上,因此会相当自然地表现出本国文化中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所以教师在讲评过程中不仅应注意到学生在词汇、语法等语言方面的使用情况,而且还应点评学生在文化因素方面可能出现的失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明白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既然使用了英语,就应该同时使用得体的英语文化知识。
总之,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出发重视文化教学,教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有关中英两种文化的修养和理解能力,并自觉地把文化教学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去。当然,文化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入的漫长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所以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在于提醒和引导,不能把语言课变成文化课,仍应以语言学习为主。
参考文献
[1] 俞约法.从文化因素的教学到文化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 陳建明.语言与文化面面观.文化与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 胡一.跨文化视野中的交际学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 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潘霁亮(1969.7---),女,汉族,浙江湖州人,副教授。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学习语言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一、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和原因
世界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重大发展是引进文化因素,把它作为同早先传统的语音、语法、词汇以及修辞相并列的教学内容(俞约法,1997)。纵观目前国内林林总总的英语教材,越来越多地加入了有关英美国家的国情内容。英语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但是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来看,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跨文化经济能力的问题还远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虽然英语在当今中国大行其道,但文化根基却非常浅。毕竟,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处事习惯和感兴趣的谈论话题是大不相同的。在进行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因不了解英美国家语言使用的规则及他们的风土人情而导致误解或交际失败。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
1、多数教师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沿用传统的以词汇、语法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方法,依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词汇与语法讲解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传授。有的老师虽然已经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但是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对不能直接领略英美国家文化或领略不多的多数中国英语教师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他们明显感知自身知识与实践的匮乏,为了避免犯错只好退避三舍。
2、一些英语学习者仍然将英语曲解成一种纯粹的工具性语言,为学英语而学英语。一方面因为他们受到中学英语学习时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缺乏文化敏感性。平时机械地学习语法规则,操练句型,实际交际时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汉语思维和文化带入跨文化语境。
3、如今的英语教材虽然以大量的情景对话和介绍欧美国情的课文替代了以往大量的句型练习,但介绍的内容大多是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很少触及英美人交际时言语行为的标准。
因此,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有必要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文化及其分类
文化学家通常把文化分成三个层面:表层,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如建筑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等;中层,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陈建明,1997)。鉴于英语教学的特点,哪些文化因素应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呢?首先,选取文化内容要重视日常生活,然后是人文成就,使得英语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多数很少有机会同英美人直接交往(除了外籍教师),也不可能生活在英美国家文化中。尤其在基础阶段,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对语言一无所知,对英美国家的文化也知之有限。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期望往往比较高,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或任务也较重。引导得当,能顺利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学生在了解词汇、语法的同时,学到英美国家文化中人际交往的规约性知识,如怎样问候,怎样提出请求,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样从一开始就注重并学习实用得体的语言和体态等。教师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介绍还可以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为中高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些人认为,在基础阶段跨文化的理解问题还不突出,因为学生把重点放在语言学习上,平时也没有条件与英美人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笔者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否则会导致语言与文化的脱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重视其阶段性和层次性。基础阶段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把文化教学的重点定在对交际有实用意义的交际文化因素上,主要是日常生活范畴,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文化因素可以在课文涉及时作适当说明,不作重点,这类知识文化可以在中高阶段的课程中系统地学习。具体而言,基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词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和文化意义。比如“Dragon”在英语中是一种不吉祥的代表,它指的是凶暴、严厉的人或者是海怪,如鲸鱼、鲨鱼、鳄鱼等可怕而危险的东西等。若不解释,英美人是无法理解中国人为何自称“龙的传人”的,他们不明白“龙”在汉语中是皇帝、吉祥、勇猛的象征;同样,英语中“As happy as a cow”如果翻译成“像母牛一样快乐”一定也会使中国人茫然不知何意。除了这些,不同的文化对于交通、饮食、住房、度假等概念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因此,我们在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时要善于抓象征词,即那些能体现中英文化差异、使用不当容易导致误解的词汇,如颜色词、数词、动植物词及与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特有词语。
2、交际语在具体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要同外国人顺利地交流,光有词汇、语法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有英美国家在语用规则、行为准则、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如两种文化在表达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在表达恭维及其反应,在表达感谢、请求、客套、寒暄等方面不同的習惯。中国人在表达感谢时常说:“给你添麻烦了。”“对不起,浪费了你不少时间。”英美人很难理解这种用道歉的方式来表达感谢,症结主要在于中国人“求情”而西方人“求真”的文化差别。中国人提出要求、建议时常常喜欢绕弯子,希望通过暗示使对方自己明白过来,避免正面冲突或遭到当面拒绝这种“丢面子”的现象;而西方人则喜欢直截了当,正面回答问题。中国人喜欢在交往时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和亲近,嘘寒问暖、叮嘱别人或提出许多建议等,而西方人强调个人隐私,不喜欢别人干涉自己的私事和行为。了解了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妥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非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因素包括手势、体态、眼神、面部表情及对距离的处理等,在文化教学中应首先考虑与汉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比如英美人在交谈时一般眼睛直视对方,与对方距离也不太近;在用手势表示数字时,01245手势一样,而其它5个数字的手势完全不同;用手招呼人时,中国人习惯手心向下,英美人则喜欢手心朝上。所以,不同的国家在表示同一个意思时可能用不同的体态语,同一个体态语在不同的国家也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一些非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融合到英语语言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适当的知识文化介绍
教学的同时适当进行英美国家的知识文化介绍,包括他们的政治体制、经济情况和历史、地理、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比如:主要的英语国家有哪些?分别在哪里?这些国家的经济情况如何?这些国家如何选择他们的元首?这些国家的教育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节日?等等。这些知识文化在老师们讲解课文时作适当介绍,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增强学生对英美国家国情和知识的关注程度。
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
在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的内容之后,教师就需要用多种方法来进行交际文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识别和处理跨文化冲突并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和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感悟:
1、在选择语言教材时尽量选取具有真实的或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的材料的教材,即所用的语言应尽量合乎英语真实文化环境的语用规则,内容应选择尽量反映英语文化的典型特点及易于与汉语文化产生冲突的方面。
2、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若遇到容易造成交际障碍的语言现象,老师应立即向学生指出文化的差异,并针对典型情景和话题组织讨论。这种情况下,对比法不仅能使学生马上领会问题的原因所在,更因为涉及到学生熟悉的汉语文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更多关注汉语文化的特点及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敏感性也随之产生并加强。由于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知识都有限度,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知识全部传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对比,提高其文化敏感度。学生有了自觉的文化敏感度,便可时刻提醒自己在实际交际中避免汉语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负迁移。
3、由于个人接触最能提高文化敏感度,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同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多交流沟通,为学生创造同英美人接触的机会,除了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以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或以志愿者身份服务于当地各种国际展览、比赛等等。
4、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电影、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直观教学资源。在远离英美文化的中国,与英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毕竟不多,而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看到英美人真实的言行举止。利用多媒体实现的情景化教学对于文化导入极其有效,需要教师们重视和探讨。
5、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报刊,扩大知识面。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专题报告,让学生自选题目。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多看课外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化的兴趣和关心程度,自觉地去发现文化差异。
6、通过情景对话及时发现问题。学生针对某一情景进行对话练习时,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学习和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模式上,因此会相当自然地表现出本国文化中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所以教师在讲评过程中不仅应注意到学生在词汇、语法等语言方面的使用情况,而且还应点评学生在文化因素方面可能出现的失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明白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既然使用了英语,就应该同时使用得体的英语文化知识。
总之,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出发重视文化教学,教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有关中英两种文化的修养和理解能力,并自觉地把文化教学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去。当然,文化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入的漫长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所以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在于提醒和引导,不能把语言课变成文化课,仍应以语言学习为主。
参考文献
[1] 俞约法.从文化因素的教学到文化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 陳建明.语言与文化面面观.文化与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 胡一.跨文化视野中的交际学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 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潘霁亮(1969.7---),女,汉族,浙江湖州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