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老师们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有许多见解是一致的。偶尔闲暇,与同事们聊起学生,常会听到一些经验之谈:要鼓励学生多问,他能来问你,说明他动脑筋了,看上去他不懂,其实通过提问,他比谁都理解得透彻;要让学生上点儿当,让他们吃点儿苦头,只有当他们发现自己掉到陷阱里去了,他们才记得住那些易错题;再怎样难的作业,做错了就得给他一个大“×”,千万别迁就学生,免得他们不认真写作业……这些经验得到许多老师的认可,包括我。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来要求学生的,可学生真的如我们所愿,按我们理想中的路线一路走下去了吗?没有!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利用所教班级做了一些小尝试,小有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切磋:
一、提问与提醒
学生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老师们也常对学生说“不懂就问,老师最欢迎你们来提问”之类的话,但真正做到不懂就问的学生个数约等于零。为什么?我想也许是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勉强弄懂了,也许是学生错过了问的时间,也许是学生惧怕老师批评……不管怎么说,学生反正不能做到“不懂就问”,而且,年级越高,能积极主动请教老师解惑的学生就越少。我在教学中想过、用过多种激励的方法,但乐于提问的学生仍然很少。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一次评讲作业的课上,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题目,举手者寥寥无几。我又说:“谁想提醒别的同学要注意哪道题的快举手啊!”片刻后,举手的比比皆是。学生们发言时指出了各条题目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提醒了别人,也提醒了自己在解答题目时要细心谨慎。有机会站起来提醒别人的,脸上写满了自豪;自己想提醒的话被别人抢先提醒了的,脸上写满了遗憾;不甘落后的,还在每题中仔细寻找别人没发现的奥妙。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已经把我准备提出的注意点都说出来了,同时也解开了那些做错他的同学心中的疑团。
精彩提醒欣赏:
原题:一块梯形地,上底约180米,高约220米,下底约200米,这块地大约多少公顷?
提醒1:我们平时再说到梯形时,常常先说上底,下底,再说它的高;这里的数据却是按“上底、高、下底”的顺序来說的,这要引起注意!(按经验列式(180+220)×200÷2的同学顿时用手捂住张大的嘴巴,后悔啊!)
提醒2:注意这题的单位,改写时不能把进率搞错!(大多数同学露出不屑的神情:谁不知道啊!)
提醒3:这题给我们的数据就是大约的数据,改写成公顷时不要取近似值!(同学们都得意地点点头,英雄所见略同)
二、上当与稳当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在计算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一直是触目惊心。通过对六年级一个班一年的各种练习、考试的统计,我得出的数据是:计算部分全班的扣分总数最高达到243分,最低达到39分。被统计的班级共61人,也就是说,由于计算题出错,最多可使全班的平均分降低4分,最少也降低了0.6分。一线的老师们都有不少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如:强化口算练习、大数目计算一定要写竖式、用横线画出先算的那一步等等。家长们也常来给我献计献策:“老师啊,他再粗心算错,错一条你就罚他做一百条,看他记得记不得。”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半是小数的加、减、乘、除计算教学,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的频率相当高,订正却依旧出错,重复订正的人数不少。不得已,我只好改变了做法:以往做计算练习,我总是让学生先做,再收上来批改,最后评讲订正。这次我是先评讲再练习最后批改,正确率有很大提高。所谓先评讲,其实很简单:练习之前先根据题量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观察计算题,再讨论哪些题目中设了陷阱,有可能让粗心的人上当。同学们在找那些引诱他们上当的题目时非常专心,从来没有漏找过任何一条,而且指出了上当后产生的错误得数或错误的方法。短短两三分钟,同学们互相指出了容易使人上当的题目,提醒彼此在计算中要细心谨慎、稳当、准确地解答计算题。
我班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做计算题时,多数学生已能自觉地“读”计算题,将容易使人上当的题目先做个小记号,再稳稳当当地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题的正确率。
被找出的精彩计算欣赏:
9.4-4(千万别等于9哦!)
3.25+6.75÷5(千万别以为先算加法就使计算简便了!)
0.3+0.5-0.3+0.5(等于0你就上了大当啦!)
2.4×5(别以为是2.5×4哦!)
三、订正与完善
订正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数学作业的订正除了意味着有错题了,还意味着这次作业不可能得“优”了。我对学生采取的等级制是这样的:作业全对、书写认真且提交及时者得“优”,并且第一天记作“优1”,紧接着第二天记作“优2”……第五天记作“优5”,若第六天、第七天……还是“优”,仍记作“优5”。也就是说“优5”是最高作业荣誉。但在中途的任何时候只要得一次“良好”你又得从“优1”开始重新努力。最后大家要比一比,谁的“优5”最多。这个计分法是把双刃剑,它既能督促同学们准确、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也使那些急于得“优5”的同学在“优N”后的一次作业中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而沮丧不已。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拥有“优5”,在遇到出错可能极大的作业时,我常常给机会让学生们去“完善”作业:
何为“完善”作业呢?其实就是主动地将未被老师批改的作业先订正好。具体的做法是:四人一组(出现余数的插入其他组),按不同项目或不同题目分别让一名组员提出有疑问之处或值得注意之处,提不全的由其他组员补充,所有组员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讲评。经过小组讨论和集体释疑,同学们或多或少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差错。对于已发现的错误和不够完美的答案,或尽管正确但方法过于复杂的解答,用另一种笔做个记号并在空白处订正,还要写出全部解题过程和错误分析。经过这一番“完善”后,上交的作业若全对仍按本来就全对的记等级。同学们对“完善作业”相当欢迎,也非常珍惜不多的“完善”机会,在“完善”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大胆提问、认真检查、主动验算,都想通过“完善”得个“优N”。
老师们都知道,有时候作业中出现的某一道题,全部几乎无人能做对,但见识一下对同学们有好处。像这样的作业题,若老师们仍在每位学生的本子上画个“×”,是否有意义呢?有的题学生完全会做,而且一定不会错,但表达的形式欠妥。若老师们也在这个欠妥的答案上画个“×”是否也有意义呢?如: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会( ),有学生在括号里填的是“×100”,这个答案正确但书写形式就欠妥,只要完善成(乘100)就行了。学生通过类似的完善,一定能体味出什么样的答案既正确又规范。
日常工作中多动脑勤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工作着是快乐的,学生学习着也是快乐的。为了能拥有提醒别人的机会,为了让自己和同学们不上当,为了一份完善后赏心悦目的作业,学生们学习的劲头足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看着不断长高的学生,我还在探求教育教学中的大智慧。
老师们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有许多见解是一致的。偶尔闲暇,与同事们聊起学生,常会听到一些经验之谈:要鼓励学生多问,他能来问你,说明他动脑筋了,看上去他不懂,其实通过提问,他比谁都理解得透彻;要让学生上点儿当,让他们吃点儿苦头,只有当他们发现自己掉到陷阱里去了,他们才记得住那些易错题;再怎样难的作业,做错了就得给他一个大“×”,千万别迁就学生,免得他们不认真写作业……这些经验得到许多老师的认可,包括我。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来要求学生的,可学生真的如我们所愿,按我们理想中的路线一路走下去了吗?没有!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利用所教班级做了一些小尝试,小有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切磋:
一、提问与提醒
学生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老师们也常对学生说“不懂就问,老师最欢迎你们来提问”之类的话,但真正做到不懂就问的学生个数约等于零。为什么?我想也许是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勉强弄懂了,也许是学生错过了问的时间,也许是学生惧怕老师批评……不管怎么说,学生反正不能做到“不懂就问”,而且,年级越高,能积极主动请教老师解惑的学生就越少。我在教学中想过、用过多种激励的方法,但乐于提问的学生仍然很少。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一次评讲作业的课上,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题目,举手者寥寥无几。我又说:“谁想提醒别的同学要注意哪道题的快举手啊!”片刻后,举手的比比皆是。学生们发言时指出了各条题目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提醒了别人,也提醒了自己在解答题目时要细心谨慎。有机会站起来提醒别人的,脸上写满了自豪;自己想提醒的话被别人抢先提醒了的,脸上写满了遗憾;不甘落后的,还在每题中仔细寻找别人没发现的奥妙。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已经把我准备提出的注意点都说出来了,同时也解开了那些做错他的同学心中的疑团。
精彩提醒欣赏:
原题:一块梯形地,上底约180米,高约220米,下底约200米,这块地大约多少公顷?
提醒1:我们平时再说到梯形时,常常先说上底,下底,再说它的高;这里的数据却是按“上底、高、下底”的顺序来說的,这要引起注意!(按经验列式(180+220)×200÷2的同学顿时用手捂住张大的嘴巴,后悔啊!)
提醒2:注意这题的单位,改写时不能把进率搞错!(大多数同学露出不屑的神情:谁不知道啊!)
提醒3:这题给我们的数据就是大约的数据,改写成公顷时不要取近似值!(同学们都得意地点点头,英雄所见略同)
二、上当与稳当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在计算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一直是触目惊心。通过对六年级一个班一年的各种练习、考试的统计,我得出的数据是:计算部分全班的扣分总数最高达到243分,最低达到39分。被统计的班级共61人,也就是说,由于计算题出错,最多可使全班的平均分降低4分,最少也降低了0.6分。一线的老师们都有不少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如:强化口算练习、大数目计算一定要写竖式、用横线画出先算的那一步等等。家长们也常来给我献计献策:“老师啊,他再粗心算错,错一条你就罚他做一百条,看他记得记不得。”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半是小数的加、减、乘、除计算教学,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的频率相当高,订正却依旧出错,重复订正的人数不少。不得已,我只好改变了做法:以往做计算练习,我总是让学生先做,再收上来批改,最后评讲订正。这次我是先评讲再练习最后批改,正确率有很大提高。所谓先评讲,其实很简单:练习之前先根据题量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观察计算题,再讨论哪些题目中设了陷阱,有可能让粗心的人上当。同学们在找那些引诱他们上当的题目时非常专心,从来没有漏找过任何一条,而且指出了上当后产生的错误得数或错误的方法。短短两三分钟,同学们互相指出了容易使人上当的题目,提醒彼此在计算中要细心谨慎、稳当、准确地解答计算题。
我班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做计算题时,多数学生已能自觉地“读”计算题,将容易使人上当的题目先做个小记号,再稳稳当当地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题的正确率。
被找出的精彩计算欣赏:
9.4-4(千万别等于9哦!)
3.25+6.75÷5(千万别以为先算加法就使计算简便了!)
0.3+0.5-0.3+0.5(等于0你就上了大当啦!)
2.4×5(别以为是2.5×4哦!)
三、订正与完善
订正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数学作业的订正除了意味着有错题了,还意味着这次作业不可能得“优”了。我对学生采取的等级制是这样的:作业全对、书写认真且提交及时者得“优”,并且第一天记作“优1”,紧接着第二天记作“优2”……第五天记作“优5”,若第六天、第七天……还是“优”,仍记作“优5”。也就是说“优5”是最高作业荣誉。但在中途的任何时候只要得一次“良好”你又得从“优1”开始重新努力。最后大家要比一比,谁的“优5”最多。这个计分法是把双刃剑,它既能督促同学们准确、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也使那些急于得“优5”的同学在“优N”后的一次作业中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而沮丧不已。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拥有“优5”,在遇到出错可能极大的作业时,我常常给机会让学生们去“完善”作业:
何为“完善”作业呢?其实就是主动地将未被老师批改的作业先订正好。具体的做法是:四人一组(出现余数的插入其他组),按不同项目或不同题目分别让一名组员提出有疑问之处或值得注意之处,提不全的由其他组员补充,所有组员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讲评。经过小组讨论和集体释疑,同学们或多或少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差错。对于已发现的错误和不够完美的答案,或尽管正确但方法过于复杂的解答,用另一种笔做个记号并在空白处订正,还要写出全部解题过程和错误分析。经过这一番“完善”后,上交的作业若全对仍按本来就全对的记等级。同学们对“完善作业”相当欢迎,也非常珍惜不多的“完善”机会,在“完善”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大胆提问、认真检查、主动验算,都想通过“完善”得个“优N”。
老师们都知道,有时候作业中出现的某一道题,全部几乎无人能做对,但见识一下对同学们有好处。像这样的作业题,若老师们仍在每位学生的本子上画个“×”,是否有意义呢?有的题学生完全会做,而且一定不会错,但表达的形式欠妥。若老师们也在这个欠妥的答案上画个“×”是否也有意义呢?如: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会( ),有学生在括号里填的是“×100”,这个答案正确但书写形式就欠妥,只要完善成(乘100)就行了。学生通过类似的完善,一定能体味出什么样的答案既正确又规范。
日常工作中多动脑勤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工作着是快乐的,学生学习着也是快乐的。为了能拥有提醒别人的机会,为了让自己和同学们不上当,为了一份完善后赏心悦目的作业,学生们学习的劲头足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看着不断长高的学生,我还在探求教育教学中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