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美幼童 近代中国 中西文化交流
留美幼童政策的历史背景
以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到中国传教为标志的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西方传教士不仅通过传教传播了基督文明,而且也让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更广泛地传人中国。但是,传教士的力量是局限的,由于受到中国封建制度的束缚,这时期传人的西方科学技术未能得到推广和普及。1840年来的两次鸦片战争及遍布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在严重的政治危机下,清朝上层官僚贵族认识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更为切实的感受到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统治阶级逐渐发生分化,洋务派产生。在洋务派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通过洋务运动,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军工及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洋务运动的发展出了需要大量资金外,更需要大批掌握外国语言文字与各国情况的外交人才和翻译人才,需要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虽然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教育近代化也开始起步,诞生了一批洋务新式学堂,但是这些学堂在生源、管理、师资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缺陷,这就要求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知识。此时,容闳作为非官派留美学生已经归国,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多次派官员出国考察,最终确定了留美幼童行动方案。中间的过程颇为波折,我在此不占用篇幅叙述。以上内容,是我对留美幼童政策历史背景的简要概述。
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情况
美国自1776年独立后,开始在各周普及义务教育,当时的学制为“八、四、四”,即小学八年、中学四年、大学四年。各个阶段开设课程都较多且全面,中小学的课程有:几何、高等代数、自然、哲学、化学、英文、地理、拉丁文、三角等。大学阶段则根据所修专业不同,课程实用性很强。以詹天佑大学阶段所修课程来看有:数学、力学、图形几何、地形学等基础科目,更多的是野外工程、勘探铁路线道、计算路基土方、凿石术等实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性科目。李奎观察幼童们的学习后说:“西学所述,正未可量。闻两国作人,主意不尚虚文,专务实效。是以课程简而严,教法祥而挚,师弟间情洽如骨肉。”实际上,留美幼童大多只需十余年就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中国学生学习勤奋,刻苦钻研,不但英文水平日渐纯熟,专业知识也收获颇丰。
鉴于留美先驱容闳回国时他的汉语已经十分不流利,为了避免将来幼童回国后遇到相同的问题,清政府明文规定:将来出洋后,肆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可见,学习中文及中国传统文化是幼童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采取这样的学习模式,才有可能培养成为对中国发展有帮助的融贯中西之优秀学生。
由于居住在美国人家之中,在与美国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幼童慢慢接收美国文化浸染。虽然平日的课业负担十分重,但他们也接触到一些西方的生活娱乐方式:足球、游泳、划船、溜冰、滑雪甚至还有交谊舞。在美国文化的浸染之中,一方面让幼童从社会生活层面对西方更加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放松了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好的融入了美国生活,不再那么羞涩自卑,在学习反面反而更有动力。
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中国学生,其负担不仅比中国本土学生重,也比同龄美国孩子沉重的多。《纽约时报》曾说: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且能学业有成,吾人美国子弟是无法达到的。”的确,幼童们的成绩有目共睹: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开创了中国独自修建铁路的记录,后任民初的北京政府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周万鹏主持了宁汉线、桂滇线等电报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唐国安先参与创办清华学堂,后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这批学生还有16人列名外交界,其中梁敦彦曾任外交部尚书,唐绍仪任外交部右侍郎、邮传部尚书、中华民国首届内阁总理;梁诚任驻美公使等。
留美幼童与中西文化交流
容闳和幼童们带回的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和民主观念),对于开拓中西文化的交流渠道,传播西学,改变中国人对西学的偏见,削弱封建思想的影响,促进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其一,在引进和从事电报、铁路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中成绩卓著,幼童们除因故撤回和在美國病故以及未回的26人,其后都被清政府录用。
其一,这批留美学生养成了运用西方文化中民主思想、法律观念等社会政治学说的习惯,冲击了清廷上层建筑中的封建意识特别是皇权观念。
其二,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来看,容闳倡议并促成幼童留学,冲破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的格局,掀开了中国留学教育之第一页,促进了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其三,容闳及留美幼童们在美国的言行,给美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和传播了中华文明,为以后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童们抵达美国后,即被分到美国老师家中,美国母亲们见到这些来自异邦的孩子,拉过来又抱又亲;在以后多年的岁月中,这些美国老师负起教养监护的职责,美国的有关部门、人士也十分热情友好。
留美幼童政策的历史背景
以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到中国传教为标志的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西方传教士不仅通过传教传播了基督文明,而且也让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更广泛地传人中国。但是,传教士的力量是局限的,由于受到中国封建制度的束缚,这时期传人的西方科学技术未能得到推广和普及。1840年来的两次鸦片战争及遍布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在严重的政治危机下,清朝上层官僚贵族认识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更为切实的感受到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统治阶级逐渐发生分化,洋务派产生。在洋务派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通过洋务运动,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军工及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洋务运动的发展出了需要大量资金外,更需要大批掌握外国语言文字与各国情况的外交人才和翻译人才,需要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虽然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教育近代化也开始起步,诞生了一批洋务新式学堂,但是这些学堂在生源、管理、师资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缺陷,这就要求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知识。此时,容闳作为非官派留美学生已经归国,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多次派官员出国考察,最终确定了留美幼童行动方案。中间的过程颇为波折,我在此不占用篇幅叙述。以上内容,是我对留美幼童政策历史背景的简要概述。
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情况
美国自1776年独立后,开始在各周普及义务教育,当时的学制为“八、四、四”,即小学八年、中学四年、大学四年。各个阶段开设课程都较多且全面,中小学的课程有:几何、高等代数、自然、哲学、化学、英文、地理、拉丁文、三角等。大学阶段则根据所修专业不同,课程实用性很强。以詹天佑大学阶段所修课程来看有:数学、力学、图形几何、地形学等基础科目,更多的是野外工程、勘探铁路线道、计算路基土方、凿石术等实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性科目。李奎观察幼童们的学习后说:“西学所述,正未可量。闻两国作人,主意不尚虚文,专务实效。是以课程简而严,教法祥而挚,师弟间情洽如骨肉。”实际上,留美幼童大多只需十余年就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中国学生学习勤奋,刻苦钻研,不但英文水平日渐纯熟,专业知识也收获颇丰。
鉴于留美先驱容闳回国时他的汉语已经十分不流利,为了避免将来幼童回国后遇到相同的问题,清政府明文规定:将来出洋后,肆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可见,学习中文及中国传统文化是幼童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采取这样的学习模式,才有可能培养成为对中国发展有帮助的融贯中西之优秀学生。
由于居住在美国人家之中,在与美国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幼童慢慢接收美国文化浸染。虽然平日的课业负担十分重,但他们也接触到一些西方的生活娱乐方式:足球、游泳、划船、溜冰、滑雪甚至还有交谊舞。在美国文化的浸染之中,一方面让幼童从社会生活层面对西方更加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放松了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好的融入了美国生活,不再那么羞涩自卑,在学习反面反而更有动力。
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中国学生,其负担不仅比中国本土学生重,也比同龄美国孩子沉重的多。《纽约时报》曾说: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且能学业有成,吾人美国子弟是无法达到的。”的确,幼童们的成绩有目共睹: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开创了中国独自修建铁路的记录,后任民初的北京政府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周万鹏主持了宁汉线、桂滇线等电报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唐国安先参与创办清华学堂,后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这批学生还有16人列名外交界,其中梁敦彦曾任外交部尚书,唐绍仪任外交部右侍郎、邮传部尚书、中华民国首届内阁总理;梁诚任驻美公使等。
留美幼童与中西文化交流
容闳和幼童们带回的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和民主观念),对于开拓中西文化的交流渠道,传播西学,改变中国人对西学的偏见,削弱封建思想的影响,促进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其一,在引进和从事电报、铁路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中成绩卓著,幼童们除因故撤回和在美國病故以及未回的26人,其后都被清政府录用。
其一,这批留美学生养成了运用西方文化中民主思想、法律观念等社会政治学说的习惯,冲击了清廷上层建筑中的封建意识特别是皇权观念。
其二,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来看,容闳倡议并促成幼童留学,冲破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的格局,掀开了中国留学教育之第一页,促进了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其三,容闳及留美幼童们在美国的言行,给美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和传播了中华文明,为以后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童们抵达美国后,即被分到美国老师家中,美国母亲们见到这些来自异邦的孩子,拉过来又抱又亲;在以后多年的岁月中,这些美国老师负起教养监护的职责,美国的有关部门、人士也十分热情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