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都在探讨研究的问题,它可以把经济和国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研究浙江省的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一方面为浙江省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意见;另一方面,能够为全国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浙江省的军民融合的发展现状,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军民融合;浙江省;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上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态势。当前浙江省正在深入贯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促成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
一、浙江省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截止2019年,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3854亿元。浙江省拥有军民融合类企业1100余家,建有各类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地29个,涉军企事业单位已达400余家,100余家进入军品生产市场的民营企业,200余家取得武器装备许可证的近,200余家获得国家保密资质企业,目前成功与11家军工集团以及100余家军工单位举办各项合作交流活动,多个科研生产基地在杭州、宁波、德清等地建成。
二、浙江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存在问题
(一)军民融合未能有效结合优势产业
浙江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方面,更是有了自己独特的领先优势。2018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总量较2014年增长一倍以上,在全国位列第四,2019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228.94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信息技术类产业发展尤为迅速,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务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军方在调研后也认为该类产业的深度融合空间巨大。然而目前浙江省在参与军民融合的相关产业却较少,许多优势技术和产品如卫星应用、智慧通讯、远程遥控等,在军民融合领域并未能获得显著的成果。
(二)军民企业双方关系协调不够顺畅
军民企业双方之间存在诸多壁垒,军是军,民是民,军民之间信任度不高,关系不够协调。从总体上看,由于军地合作缺乏有效机制,军地之间信息沟通缺乏渠道,军民双方在信息交互方面存在非对称性。从军方角度看,大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依赖于国家的支持与投入,对市场的灵敏度较差,故军方不了解民企潜在的发展价值,过于低估民企发展潜力与价值,军工企业“军转民”的积极性不高;从民企角度看,军民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民方无法对产品进行升级、改进深度研发,又由于军方的保密制度导致了民企很难掌握军方所需产品的全部信息以及军民的真正需求,导致了产品质量可能达不到军方标准,且军工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审查程序烦琐、审批周期过长,削弱了民营企业“民参军”的积极性[1]。
(三)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近几年浙江省军民融合企业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其体系仍然缺少创新活力,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优势。
一方面,相比于其他的研究,浙江省的军民融合产业不具备前期优势,军民融合起步较晚,军工集团相关的专业研究基地与项目较少;人才储备及技术研究匮乏,对技术的研究也存在缺陷,导致浙江省军民融合企业对军民融合认识落后,民营企业、军工单位研究院等多方面之间的创新要素交流渠道较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军民融合创新的服务体系的支持也需要更进一步完善[2]。
(四)浙江省军工企业人才基础薄弱
在以前国家的军工布局中,浙江省基本出于空白阶段,因此浙江省的军工研究院所和军工企业较少,军民融合发展起步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军工企业人才总量大但是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部分专业领域人才匮乏问题突出。人才总量高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而且企业中管理人员人数比较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却很少。人才质量整体偏低,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学历层次上来看大学本科及以上的高学历人才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也很匮乏,高级工以上技能人员在技能人员总量中的占比低,同时技能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适应企业产品调整和产能变化带来的对人员的技能要求。技能人员流向管理职位趋势明显,难以实现各尽其力、各司其职的目的。
(五)军民融合产业融资渠道不够完善
军工企业对资金有很大需求,完成一项研发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军工企业的大部分资金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少部分是军工企业自身资金以及在政策性银行贷款。由此可见,军工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金供应不足。单一有限的融资渠道,限制军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阻碍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3]。除此之外,军工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也限制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军工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完全封闭的、独立的,几乎不会对外界披露相关的信息,这使得一些资本市场不愿为其提供融资渠道,增加了军工企业融资的难度系数。
三、浙江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策
(一)建立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发展模式
建立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特色模式,首要就是抓住军民融合与数字化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打造属于浙江省的军民融合产业品牌。一方面需要先做强一部分研发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浙江同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让这些企业能瞄准高精尖端产品,掌握核心技术,突出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也让这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如设立以专营数字化产业为特色军民融合發展基地、特色小镇并承诺一定的财政补贴,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充分发挥浙江省的数字化产业优势。
(二)建立完善军民企业间的对接机制
一是政策对接机制。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具备全局性的眼光,化解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结构矛盾。军事领域内重塑适用军民融合发展的需要法规体系;军地双方要联结出台相关政策,对需求对接、合同履行程序、纠纷处理、技术规范统一、信息交互等敏感问题进行规范,为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提供法律依据[4]。 二是信息对接机制。建立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扩展军民企业之间技术产品信息和需求信息征集范围,推动军民企业之间需求对接、政策落实,借助平台,及时推送供需信息,加强供需对接,解决军民之间信息不够顺畅、民企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5]。
三是技术对接机制。打破军民双方技术壁垒,能有效促进军民融合的发展。通过开办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引进、推广和转化军民融合创新成果,以及支持军民融合技术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实施针对性、专门性服务。
(三)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合作交流
军民融合可以说是一种信息的沟通分享,多方资源的协调、互通有无的过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不能简单的从“军企”和“民企”角度独立考虑,需要有一种全新的创新体系发展,这就要求在保障、平台、技术等方面都需要有更多的支持与创新[6]。
首先需完善军民融合创新保障体系。第一,军民融合有关部门需要精简。“精”就是要求政府等相关部门充分调控需求,让企业的需求和供给得到充分满足;“简”是对于相关企业的审核与批准除了需要严格之外,还需要简化。第二,给与军民融合创新企业全方面的资金保障。这就要求政府不仅对于军民融合创新体系需要资金的补足,而且对于社会上其他的资金也要积极的引导,比如适时适当的将大量的民间资本引入军民融合创新项目当中,这不仅能够解决融合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而且还将闲置资金充分利用。
其次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对于浙江省来说,应该依靠其先进产业,充分发挥“物联网”的优势,将市场、技术、资金等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第一,发挥浙江省的研究优势。发挥浙江省以浙江大学为首的一批优秀大学生资源,形成一个研究集群,成立一个军民融合创新研究产业园,依托这一产业园,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性的新发展。第二,在联合发展的同时,根据各地不同的军民融合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在总的研究集群下成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多个的地方集群,以更好的合作发展。第三,必须依靠网络平台,将多方资源如军工、民企、高校、研究院等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相关企业共享信息、充分利用资源[7]。
最后积极进行全国创新交流。一方面,鼓励浙江内企业“走出去”,浙江省军民融合企业更好的创新,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对接其他省份的市场,创造机遇,为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主动将省外企业“引进来”。这里指的不是指将企业本身而是相关资源、技术、经验等。可以积极与全国范围开展合作交流,以政府为媒介,将省内外的军民融合企业创新挂钩,使军民融合创新驶入“快车道”。
(四)加强军民融合产业专业人才培养
军民融合进一步发展需要新型优秀的专业人才,我们应当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在浙江省有关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增加国防生数量,探索并建立专业人才共育共用、共享互补的机制。在职业院校中增设军民融合装备制造和维修等专业,培育一批优质“大国军匠”。重点选取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到省内外知名军工院校、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地展开交流与培训。把军工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纳入到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鼓励军工企业积极接纳从军队转业的优秀干部,尤其是军队科研单位转业的技术干部,建立并完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从全省选取军民融合行业内知名的管理、技术和产业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组,参加与军民融合有关工作。不论是基层建设还是领导实践,都能够利用这些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为军民融合实践保驾护航。
(五)创新军民融合产业投融资渠道
对于“参军”企业,政府需出台相关资金扶持政策,为企业的前期发展做铺垫,防止因军需订单的小批量、非连续、产品生命周期长,产品换代较慢等问题,导致企业无法周转。政府提供的资金能有效地扶持企业前期的资金流通不畅问题,并在保持“参军”的同时,能继续研发创新,跟上军方的需求。同时,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如创立政府引导的投资基金、推出长期债券、军工资产证券化,或设立专门风险评估机构并对需保密的军民融合项目的评估结果进行公示,以此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从而减少对银行融资的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 姜鲁鸣,罗永光,刘群.我国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2010(7):31 -34.
[2] 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促进浙江产业转型升级[A].浙江省咨询委决策咨询研究中心,2019.
[3] 谷鑫,新时期我国军工企业融资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4):68.
[4] 游光荣,闫宏,赵旭.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55-156.
[5] 孙克强.江苏省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8(2):3-4.
[6] 马海群,张铭志.军民融合视角下的情报共享研究[J]. 2020(1):40-41.
[7] 田庆锋,张添,张硕,苗朵朵.军民科技协同創新要素融合机制研究J.2019(3):42.
[8] 浙江省咨询委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J].2017(3):5.
作者简介:
胡素洁、张桂清、王涛:嘉兴学院商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周奕辰:嘉兴学院商学院金融专业本科生。
刘志成:嘉兴学院,1967年10月出生,籍贯:黑龙江省巴彦县,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关键词:军民融合;浙江省;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上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态势。当前浙江省正在深入贯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促成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
一、浙江省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截止2019年,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3854亿元。浙江省拥有军民融合类企业1100余家,建有各类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地29个,涉军企事业单位已达400余家,100余家进入军品生产市场的民营企业,200余家取得武器装备许可证的近,200余家获得国家保密资质企业,目前成功与11家军工集团以及100余家军工单位举办各项合作交流活动,多个科研生产基地在杭州、宁波、德清等地建成。
二、浙江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存在问题
(一)军民融合未能有效结合优势产业
浙江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方面,更是有了自己独特的领先优势。2018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总量较2014年增长一倍以上,在全国位列第四,2019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228.94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信息技术类产业发展尤为迅速,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务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军方在调研后也认为该类产业的深度融合空间巨大。然而目前浙江省在参与军民融合的相关产业却较少,许多优势技术和产品如卫星应用、智慧通讯、远程遥控等,在军民融合领域并未能获得显著的成果。
(二)军民企业双方关系协调不够顺畅
军民企业双方之间存在诸多壁垒,军是军,民是民,军民之间信任度不高,关系不够协调。从总体上看,由于军地合作缺乏有效机制,军地之间信息沟通缺乏渠道,军民双方在信息交互方面存在非对称性。从军方角度看,大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依赖于国家的支持与投入,对市场的灵敏度较差,故军方不了解民企潜在的发展价值,过于低估民企发展潜力与价值,军工企业“军转民”的积极性不高;从民企角度看,军民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民方无法对产品进行升级、改进深度研发,又由于军方的保密制度导致了民企很难掌握军方所需产品的全部信息以及军民的真正需求,导致了产品质量可能达不到军方标准,且军工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审查程序烦琐、审批周期过长,削弱了民营企业“民参军”的积极性[1]。
(三)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近几年浙江省军民融合企业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其体系仍然缺少创新活力,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优势。
一方面,相比于其他的研究,浙江省的军民融合产业不具备前期优势,军民融合起步较晚,军工集团相关的专业研究基地与项目较少;人才储备及技术研究匮乏,对技术的研究也存在缺陷,导致浙江省军民融合企业对军民融合认识落后,民营企业、军工单位研究院等多方面之间的创新要素交流渠道较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军民融合创新的服务体系的支持也需要更进一步完善[2]。
(四)浙江省军工企业人才基础薄弱
在以前国家的军工布局中,浙江省基本出于空白阶段,因此浙江省的军工研究院所和军工企业较少,军民融合发展起步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军工企业人才总量大但是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部分专业领域人才匮乏问题突出。人才总量高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而且企业中管理人员人数比较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却很少。人才质量整体偏低,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学历层次上来看大学本科及以上的高学历人才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也很匮乏,高级工以上技能人员在技能人员总量中的占比低,同时技能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适应企业产品调整和产能变化带来的对人员的技能要求。技能人员流向管理职位趋势明显,难以实现各尽其力、各司其职的目的。
(五)军民融合产业融资渠道不够完善
军工企业对资金有很大需求,完成一项研发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军工企业的大部分资金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少部分是军工企业自身资金以及在政策性银行贷款。由此可见,军工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金供应不足。单一有限的融资渠道,限制军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阻碍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3]。除此之外,军工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也限制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军工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完全封闭的、独立的,几乎不会对外界披露相关的信息,这使得一些资本市场不愿为其提供融资渠道,增加了军工企业融资的难度系数。
三、浙江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策
(一)建立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发展模式
建立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特色模式,首要就是抓住军民融合与数字化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打造属于浙江省的军民融合产业品牌。一方面需要先做强一部分研发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浙江同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让这些企业能瞄准高精尖端产品,掌握核心技术,突出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也让这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如设立以专营数字化产业为特色军民融合發展基地、特色小镇并承诺一定的财政补贴,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充分发挥浙江省的数字化产业优势。
(二)建立完善军民企业间的对接机制
一是政策对接机制。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具备全局性的眼光,化解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结构矛盾。军事领域内重塑适用军民融合发展的需要法规体系;军地双方要联结出台相关政策,对需求对接、合同履行程序、纠纷处理、技术规范统一、信息交互等敏感问题进行规范,为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提供法律依据[4]。 二是信息对接机制。建立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扩展军民企业之间技术产品信息和需求信息征集范围,推动军民企业之间需求对接、政策落实,借助平台,及时推送供需信息,加强供需对接,解决军民之间信息不够顺畅、民企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5]。
三是技术对接机制。打破军民双方技术壁垒,能有效促进军民融合的发展。通过开办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引进、推广和转化军民融合创新成果,以及支持军民融合技术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实施针对性、专门性服务。
(三)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合作交流
军民融合可以说是一种信息的沟通分享,多方资源的协调、互通有无的过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不能简单的从“军企”和“民企”角度独立考虑,需要有一种全新的创新体系发展,这就要求在保障、平台、技术等方面都需要有更多的支持与创新[6]。
首先需完善军民融合创新保障体系。第一,军民融合有关部门需要精简。“精”就是要求政府等相关部门充分调控需求,让企业的需求和供给得到充分满足;“简”是对于相关企业的审核与批准除了需要严格之外,还需要简化。第二,给与军民融合创新企业全方面的资金保障。这就要求政府不仅对于军民融合创新体系需要资金的补足,而且对于社会上其他的资金也要积极的引导,比如适时适当的将大量的民间资本引入军民融合创新项目当中,这不仅能够解决融合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而且还将闲置资金充分利用。
其次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对于浙江省来说,应该依靠其先进产业,充分发挥“物联网”的优势,将市场、技术、资金等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第一,发挥浙江省的研究优势。发挥浙江省以浙江大学为首的一批优秀大学生资源,形成一个研究集群,成立一个军民融合创新研究产业园,依托这一产业园,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性的新发展。第二,在联合发展的同时,根据各地不同的军民融合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在总的研究集群下成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多个的地方集群,以更好的合作发展。第三,必须依靠网络平台,将多方资源如军工、民企、高校、研究院等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相关企业共享信息、充分利用资源[7]。
最后积极进行全国创新交流。一方面,鼓励浙江内企业“走出去”,浙江省军民融合企业更好的创新,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对接其他省份的市场,创造机遇,为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主动将省外企业“引进来”。这里指的不是指将企业本身而是相关资源、技术、经验等。可以积极与全国范围开展合作交流,以政府为媒介,将省内外的军民融合企业创新挂钩,使军民融合创新驶入“快车道”。
(四)加强军民融合产业专业人才培养
军民融合进一步发展需要新型优秀的专业人才,我们应当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在浙江省有关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增加国防生数量,探索并建立专业人才共育共用、共享互补的机制。在职业院校中增设军民融合装备制造和维修等专业,培育一批优质“大国军匠”。重点选取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到省内外知名军工院校、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地展开交流与培训。把军工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纳入到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鼓励军工企业积极接纳从军队转业的优秀干部,尤其是军队科研单位转业的技术干部,建立并完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从全省选取军民融合行业内知名的管理、技术和产业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组,参加与军民融合有关工作。不论是基层建设还是领导实践,都能够利用这些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为军民融合实践保驾护航。
(五)创新军民融合产业投融资渠道
对于“参军”企业,政府需出台相关资金扶持政策,为企业的前期发展做铺垫,防止因军需订单的小批量、非连续、产品生命周期长,产品换代较慢等问题,导致企业无法周转。政府提供的资金能有效地扶持企业前期的资金流通不畅问题,并在保持“参军”的同时,能继续研发创新,跟上军方的需求。同时,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如创立政府引导的投资基金、推出长期债券、军工资产证券化,或设立专门风险评估机构并对需保密的军民融合项目的评估结果进行公示,以此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从而减少对银行融资的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 姜鲁鸣,罗永光,刘群.我国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2010(7):31 -34.
[2] 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促进浙江产业转型升级[A].浙江省咨询委决策咨询研究中心,2019.
[3] 谷鑫,新时期我国军工企业融资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4):68.
[4] 游光荣,闫宏,赵旭.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55-156.
[5] 孙克强.江苏省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8(2):3-4.
[6] 马海群,张铭志.军民融合视角下的情报共享研究[J]. 2020(1):40-41.
[7] 田庆锋,张添,张硕,苗朵朵.军民科技协同創新要素融合机制研究J.2019(3):42.
[8] 浙江省咨询委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J].2017(3):5.
作者简介:
胡素洁、张桂清、王涛:嘉兴学院商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周奕辰:嘉兴学院商学院金融专业本科生。
刘志成:嘉兴学院,1967年10月出生,籍贯:黑龙江省巴彦县,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