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语文课堂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新教学 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其使命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大纲指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中有关因素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
一、创设情景,自读自悟
叶渊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师生)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乃至创新意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说明文《笑》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学生回答:“喜欢。”“那么,你们知道笑能给人们的身心和社会生活带来哪些益处?你们能设计几个生活情境,表现几种不同的笑吗?”学生很快来了兴趣,纷纷模仿各种不同的笑。接着我又说:“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叫《笑》,它能告诉我们笑的机理,又有怎样的作用。”于是,引导学生潜心读文,边读边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如此长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一定有所收获,而且在独立阅读思考的沃土上,培植了创新意识的芽,蕴育了创新意识的花朵。
二、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质疑、合作学习”,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鼓励“质疑问难”,诱导“合作交流”是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关键。鼓励学生无论在小组讨论或是全班交流,人人都应大胆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报告自学所得以及独到的见解。在讨论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做好引导、沟通工作。对那些想悟而悟不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例如: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青海湖梦幻般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自己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作者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游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青海湖严峻的现实:水位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物种减少这几个方面思考,怎样治理青海湖,让青海湖永远美丽,让人们既能开发青海湖,发展旅游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三、鼓励独创,启发求异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求异,即不同于传统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如:同一作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如:写雪,可以把雪作为品格高洁的象征来写,也可以从其它角度表现另外的中心。因为有了雪,五彩缤纷的世界变成了单一的白色,掩盖了绚丽的人间,所以雪是冷酷无情的;因为有了雪,垃圾、淤泥、废墟也变得洁白,雪美化了假丑恶,所以雪十分惧怕太阳。又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做结尾?”学生纷纷发言:“因为凡卡的信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地址,爷爷是收不到的,只有在梦里才能和爷爷团聚。”“用梦做结尾,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揭示了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用梦做结尾,十分含蓄,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看哪种说法最正确。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发表别人想不到的观点,激励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标新立异就是求异思维,就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琢磨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求异思维,开阔他们的思路,引出新的见解。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使得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赞美这种美好的境界,被认为是当时的理想社会。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曾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你的认识和理解看,桃花源真的十全十美吗?如果是你,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讨论,这样就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了合理的情境,既让他们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又开拓了他们的思维领域,点燃了他们的思维智慧火花,学生跳出定势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四、延伸想象,促进思维
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去想象材料所描绘的情景,是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材中,由于作者对文章的处理有详有略,有些课文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形成了空白。如:《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详细的介绍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愿望成为现实,尾巴的各项功能和作用。课文结尾说:“人们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寿命不长,之所以行动不便……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此时,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人类还有哪些方面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想象: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愿望成为现实,会给人们带来什么麻烦?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和延伸,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联想、想象是引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没有联想、想象就没有创造,激发学生大胆的联想、想象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当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可课文内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如:在学习朱自清《春》中的“春花图”一节时,读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出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野花繁。然后又引导学生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蜜蜂嗡嗡地闹,蝴蝶翻飞,野花俏皮的眨眼”,展开想象和联想。经过一番联想,那勃勃生机的春天,有了人的感情,它不甘落后,奋发向上,向人们展示自己无穷的活力,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地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我们要把课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内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能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能有弹、唱、演、跳、画的“时空”。课内的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评一评,写一写,演一演……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会感受,会理解,会欣赏,会评价,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创意的阅读”,并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外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办手抄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热点”观察,写观察日记;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写生活实践日记;创办“新星”文艺表演团,自编自演相声,小品;撰写诗歌,编导课本剧等,在这些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课堂是创新学习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收获一个创新的明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415905湖南省汉寿县龙潭桥中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新教学 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其使命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大纲指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中有关因素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
一、创设情景,自读自悟
叶渊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师生)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乃至创新意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说明文《笑》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学生回答:“喜欢。”“那么,你们知道笑能给人们的身心和社会生活带来哪些益处?你们能设计几个生活情境,表现几种不同的笑吗?”学生很快来了兴趣,纷纷模仿各种不同的笑。接着我又说:“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叫《笑》,它能告诉我们笑的机理,又有怎样的作用。”于是,引导学生潜心读文,边读边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如此长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一定有所收获,而且在独立阅读思考的沃土上,培植了创新意识的芽,蕴育了创新意识的花朵。
二、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质疑、合作学习”,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鼓励“质疑问难”,诱导“合作交流”是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关键。鼓励学生无论在小组讨论或是全班交流,人人都应大胆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报告自学所得以及独到的见解。在讨论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做好引导、沟通工作。对那些想悟而悟不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例如: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青海湖梦幻般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自己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作者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游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青海湖严峻的现实:水位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物种减少这几个方面思考,怎样治理青海湖,让青海湖永远美丽,让人们既能开发青海湖,发展旅游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三、鼓励独创,启发求异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求异,即不同于传统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如:同一作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如:写雪,可以把雪作为品格高洁的象征来写,也可以从其它角度表现另外的中心。因为有了雪,五彩缤纷的世界变成了单一的白色,掩盖了绚丽的人间,所以雪是冷酷无情的;因为有了雪,垃圾、淤泥、废墟也变得洁白,雪美化了假丑恶,所以雪十分惧怕太阳。又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做结尾?”学生纷纷发言:“因为凡卡的信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地址,爷爷是收不到的,只有在梦里才能和爷爷团聚。”“用梦做结尾,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揭示了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用梦做结尾,十分含蓄,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看哪种说法最正确。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发表别人想不到的观点,激励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标新立异就是求异思维,就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琢磨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求异思维,开阔他们的思路,引出新的见解。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使得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赞美这种美好的境界,被认为是当时的理想社会。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曾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你的认识和理解看,桃花源真的十全十美吗?如果是你,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讨论,这样就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了合理的情境,既让他们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又开拓了他们的思维领域,点燃了他们的思维智慧火花,学生跳出定势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四、延伸想象,促进思维
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去想象材料所描绘的情景,是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材中,由于作者对文章的处理有详有略,有些课文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形成了空白。如:《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详细的介绍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愿望成为现实,尾巴的各项功能和作用。课文结尾说:“人们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寿命不长,之所以行动不便……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此时,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人类还有哪些方面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想象: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愿望成为现实,会给人们带来什么麻烦?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和延伸,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联想、想象是引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没有联想、想象就没有创造,激发学生大胆的联想、想象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当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可课文内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如:在学习朱自清《春》中的“春花图”一节时,读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出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野花繁。然后又引导学生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蜜蜂嗡嗡地闹,蝴蝶翻飞,野花俏皮的眨眼”,展开想象和联想。经过一番联想,那勃勃生机的春天,有了人的感情,它不甘落后,奋发向上,向人们展示自己无穷的活力,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地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我们要把课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内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能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能有弹、唱、演、跳、画的“时空”。课内的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评一评,写一写,演一演……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会感受,会理解,会欣赏,会评价,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创意的阅读”,并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外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办手抄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热点”观察,写观察日记;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家庭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写生活实践日记;创办“新星”文艺表演团,自编自演相声,小品;撰写诗歌,编导课本剧等,在这些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课堂是创新学习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收获一个创新的明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415905湖南省汉寿县龙潭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