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菜的豆蔻年华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048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味觉记忆至少可以留存40年。但“味道”是个综合感官体,你所看到的、闻到的、直至最后吃到的,都会构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味觉记忆。从小到大,我在很多地方或长或短地停留过,由于都是学习工作的原因,吃什么往往身不由己,大多就地在食堂解决,久而久之,大锅饭在我的心里留有一席独特的位置,我选择尊称它为“食堂菜系”。这看似荒谬,却并不难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大锅饭往往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你若能在看似美食荒漠的地方寻得一餐美味,对枯燥的集体生活算是很大的慰藉了。
   读小学时,家乡所在的小城,“吃饱”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但“吃好”却还不够深入人心。镇上的学校路远,过去的孩子大都放养,不管是独生还是兄弟姊妹成群,午饭都是一视同仁的大锅饭。北方的大锅饭,面条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米饭极少,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会带加餐的咸鸭蛋或松花蛋,但有一种例外的情况,每逢节假日之前或是有领导来视察,午饭便会换成难得一见的素饺子——肉食仍然弥足珍贵,即便是给孩子们打牙祭,也只能开开素荤。
   家乡的位置虽然地处北方,却不像山西人那样善于料理面食,也没有南方菜系品种繁多的菜色,平常吃多了寡淡的面条,小孩子们总是殷切地期盼着那一顿素饺子。饺子的馅料也会跟随季节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搭配,除了寻常的萝卜白菜馅,春天会有嫩柳叶和新韭菜,夏天偶尔会有灰灰菜和野芹菜,秋冬则会配上应季的木耳和干豆角、萝卜干。正在生长期的孩子胃口好得惊人,食堂师傅们经常从大早上就开始忙活,到中午时分,三面门板大的几案上就会整齐地铺满饺子,迎接几百张小嘴的检验。偶尔遇到饺子馅有剩,食堂师傅会把它们包成素包子,送给当天值日的同学。不得不说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这是一种超级实惠的奖励,素包子几乎成了所有值日同学的幻想目标。饺子穿肠过,那种过节般的喜悦至今回忆起仍有滋有味。
   高中时,学校要求统一住校,大锅饭再次成了生活的主角。长久离家,食堂里没什么油水的饭菜很难满足生长期孩子的胃口。幸运的是,当时学校里有不少回族同学就读,食堂便开了个少数民族窗口方便大家吃饭,许多嘴馋的汉族学生也会去那个窗口排队。早晚饭并没有什么稀奇,但午饭却与众不同。除了回族标志性的牛肉面,冬天偶尔会有羊肉汤泡馍,夏天会有酸辣凉皮和鸡蛋焖面,遇到开斋节,还会有特制的油炸撒子。回族餐厅的牛肉面毕竟也只是批量供应的食堂饭,自然和正宗牛肉面“一清二白三黄四红五绿”比不得,但轧得紧实的粗面条,配上红彤彤的油泼辣子和牛肉片,上面撒上翠绿的蒜苗香菜,在美食的荒漠里也算得上一顿大餐了。
   江湖上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有学校的地方,周围一定有好吃的。尽管父母再三强调就在食堂吃饭,不要随便吃路边摊,但天高皇帝远,下午放学到晚自习前的休息时间里,溜出去买炸串成了学生们一天中难得的快乐时光。
   路边炸串摊的规矩是素菜两角一串,荤菜五角一串,鸡柳牛排等大串的要二到五元不等,拿好就走,不提供餐位。炸鸡柳刚出锅的时候喷香扑鼻,刷上店家秘制的酱料,再撒上孜然粉和辣椒粉,怎一个香字了得。鸡柳虽好吃,却不是天天都有钱买,高中生每周的生活费有限,零用钱总得花到刀刃上,素菜里的豆皮、莴笋、木耳、香菇,味道也都不赖。一边躲避教导主任的巡视,一边和朋友们大快朵颐,尽管每次吃的时候都心怀愧疚,但那简单的美味还是在记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学刚毕业时,我在广州城郊的一座软件园工作。这座迅速扩张的城市就像一头凶猛的巨兽,在这里,高楼大厦并不稀罕,若想在新区附近找家过得去的饭店可就太难了。广州是全国闻名的美食天堂,可软件园这个地方,仿佛和外面的世界隔绝,在那个外卖还不流行的年代,顽强而自顾地发扬着工地盒饭文化。
   午饭可供就餐选择的地方寥寥无几,除了沙县小吃,也就是些快手的猪脚饭、炒河粉之类。当时我和同事每天的乐趣就是观察周围吃飯的人,判断他的工作是什么岗位,我们的初衷很简单——擅长观察是一名记者的基本素养。一般来说,越是高级的程序员,穿着打扮往往是松垮t恤外加人字拖,而那些一丝不苟穿衬衣打领带的男男女女,如果在珠江新城,他们也许是律师或是体面的公关策划,但在软件园,他们大多是卖保险和推销信用卡的。至于我和同事这种一年四季都穿运动装的,不用看就知道是干媒体的,整天外出跑采访的那种。
   午饭并不能代表一个打工仔集散地的真正性格,这里真正的休闲时间从夜宵开始。
   傍晚六点,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成群结队地从郊区的写字楼里鱼贯而出,如果此时有无人机航拍,也许你会误以为这里是富士康的厂区。穿梭的人群中不乏高级西服和精致的妆容,他们大多有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却依然无法在城市里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大多数人不会在工作单位旁吃饭,新区还未通地铁,想早点回到住处只能尽快去挤回城的公交。
   等到深夜降临,第二批人潮才零散地从各个写字楼里走出,和第一批一样,他们也会直奔BRT站,如果赶不上最后一班公交,打车的费用会让一天的劳动成果损失近半。尽管理智很坚决,饥肠辘辘的肚子却绝不妥协,专门供应公交站的流动小吃摊应运而生。经营的多是周围村庄里的村民,简易三轮车上搭着炉火,提供各色肠粉、糖水。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在饥饿的时候,所有触手可及的食物都会变得可口而深刻,至今我仍记得一位阿婆卖的鸡蛋肠粉的味道,甚至无端在脑海里想象了她波澜坎坷的一生。在无数个加班的夜晚,直到上了回城的公交,你才会感觉一天的工作真正结束,此时早已没了中午那份观察世人的心情,众生皆苦,我也不过是其中平凡的一个。
   前些阵子到家乡的派出所办手续,路过当年就读的高中,发现校区已然翻盖扩建,学校门前的小街也被双车道的公路取代。惊愕之余,我还惊喜地发现那家炸串摊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只不过从路边摊变成了临街的小吃店。
   没人能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下午的下课铃一响,成群结队的学生们出来觅食,瞬间把小店围得水泄不通。曾经,我的梦想无比天真,就是长大后开一家炸串店,最好还能兼顾卖冰棍,这样就可以把炸串和冰淇淋一次吃个爽。但大人的世界很复杂,有太多的东西去追逐,如果再把这样的梦想挂在嘴边就显得幼稚可笑了,于是人学会了世故圆滑,美其名曰——成熟。
   那天我几乎是报复性地一次买了十串炸鸡柳,但吃到第二串的时候就放慢了咀嚼速度。客观上讲鸡柳的味道并无多大变化,但我再也尝不出了当年的滋味。
其他文献
我们慕名而来,像几只白鹭在水面交谈  打电话给远方的闺蜜——这里适宜言说和思考  鱼群友好,树木和草善良的像星星。  水一动不动,懒惰的像孕妇  把群山和天空置于腹中,余晖下  分娩出一幅山水画。美好骑着云朵而来。  她的皮肤是蓝色的,镶嵌着太阳的光芒。  有时,她被风拨弄着发夹。  岸边的野菊花飞舞着,像时间剥开记忆的茧  渔夫、垂钓者远去了,一些事物已到来。  当暮色来临,安静从山坡上滚下来 
期刊
它练习散步,哒哒的  像一架老式织布机,在穿织  街道旁的咖啡工坊。  房间并不总是空着,有热气  在二楼的玻璃窗翻阅报纸。  城市的刻录机和温度表,  它眼睛里的一张云海。  无法破译的倒影,像一座  废弃的小岛,标出平静的  弹痕。  一匹驮着食物的马,在路上  摇着尾巴穿织——  它扬起的一只黑蹄子  震落国槐结下的金橙睡蛾。  嚎叫  他们在嚎叫。为了尊严  我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我为此获
期刊
她接受了彩虹的命运,经过盆地时  放弃少年的口哨,在城市暗夜  发蓝,发红,发赤橙黄绿青靛紫  从挤出的光里,翻捡出皇族的  发家史:屯兵饮马,起兵平天下  或许大道圣通,或许天阴丽华  皆是佳人携浪而来,赊酒安慰  而河流的上层,建筑倒挂  插入她的底层,像一段舍弃的野史  字词凌乱,矛盾,坚硬,并不能  很好地讲出大水中灯火的阑珊与幽冥  而黑暗足够粘稠的地方,藏着  掖着一个鲜明的日,她能顺
期刊
一只蚂蚁  在草丛里觅食。即使一道闪电落下来  也不会惊慌失措  它勤劳,无畏,不偷吃一口粮食。  它谨慎,虔诚,不碰掉一滴露珠。  有时,它要费力地翻过一尊大佛  去寻找它的兄弟,和姐妹。  一片干净的草叶,一截被绿影  洗过的阳光,足够成为彼此的见面礼。  两对触角,轻轻一碰。  远处的水,就照亮了卢舍那  浑浊的眼眶。  天空如明镜高悬。几朵闲云  落在龙门山,使一堆石头瞬间有了光芒。  初
期刊
一  清明,走进一座陌生的村庄。  惟其陌生,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才会以盛开的姿势迎接我。逶迤盘旋的村道丈量出山的魁伟与险峻,这把量天尺也许演化于鲁班当年的“矩”。沿着尺的方向,山重水复总是纠正我对前方的猜想。一道山梁、一座驿桥、一处篁竹、一丛野花,布局完全没有章法,率性而为却有了勾、皴、擦、点、染的效果,重匠心而薄匠气是山水画的至高境界。转念之间,这把尺居然变成了吴道子手中的画笔。于是,风声、鸟声
期刊
尘世铺着催命的凉  辽阔的七月已经空了  一首诗变成刀刃  我果断地喊了一声疼  它们纷纷抖落残骸  柔弱的、鋒利的、清澈的,与尘埃混在一起  大风会吹走它们,我接受了这些轻盈? ?  隐心谷  先隐进白芝沟,再隐进心里  这沉寂的谷,可遮风蔽雨  我的万念,挂在古朴的二十四节气  房前屋后,良田,漫雪  生万物  且听酒意在西窗醒来  我和我的白马迟钝,保持  生灵原有的样子  流浪猫是人间游走
期刊
阳台外的那片叶子,默默地将身子探进窗里  我伸出手接住这沾满  露珠的沧桑之叶,珍藏起来  我有了合适的言伴  将心里不能轻易说的人或事、委屈一一道來  于是,我一直活在瑟瑟的深秋里  慢慢榨干我等待时间的快感  今天你赤身裸体的来到我面前,平添了我对秋的不舍  抬眼看窗外,叶子开始漂泊  我便是其中一片  随着叶子的风干,我的思念越来越强烈  责任编辑 谭 滢
期刊
1   人滿为患的咖啡厅酒红色的灯光里,一个臀部异常丰腴的女人迈着款款细步颇为安静地走了进来。我坐在,确切地说是被安排在一个靠窗临街的位置,守株待兔似的盗猎者一般守候猎物的随时露面,而这个女人的出现让我暗自兴奋了一把。好样的,是我喜欢的style。更重要的是,她长得与小梦丝毫不差,仿佛她俩就是一对姊妹花。世上的人说来也真是奇怪,小梦和眼前这个跟我刚刚开始接触的女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小梦是个精灵鬼怪
期刊
在热烈喧闹的人群中,我第一次感到,这里有一种春天的蓬勃,每一张面孔都是花朵,每个晃动的手臂都是抽枝长叶的部分,我向他们望过去,也向她们望过去,透过清晨或薄暮一般均匀的光芒,如同在有着蜿蜒溪水的森林,我感到氧气充足,万物平和。  刚刚屏蔽了身体的不适,一场病如同疯长的稗草,竭力薅尽,地上仍有散落的草叶尚未枯萎,人在一段日子里,像一粒攒不上劲的种子,刚从地缝里挤出一点,整个人被包裹在一种深度疲劳的硬茧
期刊
许多时代消失了。   伴随着这些时代的风度、歌谣、民俗等集体经验也一同淹没无踪。  印象之初的端午节,飘有缕缕艾草味,端午前到河边割些艾草,放在家里。听老辈人说,早时候没有蚊香,晚上就烧一把艾草熏熏,众人围着艾草火堆,在艾草烟雾里讲故事打发时间。   此地端午民俗,当天用艾草煮些鸡蛋、鸭蛋和大蒜,喝用麦仁或大米酝酿的米酒,在门口窗户悬艾草,讲究的老人会给孙子缝香包,裹进雄香,戴在项或肩上,驱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