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环境保护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激增和非绿色产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地理教学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 环境保护 中学生 环境保护意识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由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已严重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导致世界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环境问题,有些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已开始越过国界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结果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在我国存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就显得非常困难,除了生态脆弱外,更主要的是人为原因,人们更多地关心眼前的经济效益,而生态环境意识淡薄,致使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愈加突出。1998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此次洪水不仅水量大,而且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对流域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究其原因除了降水量大这一自然因素外,长江流域植被的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河床抬高,以及湖泊围垦使行洪蓄洪区域大幅度减少也是此次特大洪水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些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地理教学中突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承受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向他们传授地理知识,而且要传授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使命。
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和环境教育有关,而现实中的许多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情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又可能对人类有潜在危害,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如农药的使用、氟利昂利用的兴衰、核能发电等),让学生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存在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看法,因此,在地理课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必须把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利害关系讲清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与环境保护教育内容类似,虽然教学目的有所不同,但都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而且多处于变化之中,教师进行教学时根据所学科学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环境保护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设计的高中地理课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都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并以此为主线构建和编排。因此,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形式。
1.案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学生理解知识。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由于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深入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而且,案例是对现实问题的重现和预演,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学生经过准备、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
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既要看学生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教学时,以流经本区域的一条污染河流为考察对象,让学生通过对该河污染源的调查,评价城区工业布局的合理性,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教学不仅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利用与环境相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结合环保纪念日,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提高环保意识。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如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专题讲座、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征文竞赛、举办环保绘画比赛、植树造林、清除白色垃圾、参与环境打扫等。
3.参观、访问、调查本区域工业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参观污染严重工业企业的布局,造纸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使学生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清晰了解,不但可以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环保意识。
另外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野外考察、郊外远足、参观访问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调查对比,以及乡土地理环境、生态调查,通过这些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情操,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行列中,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一是教材以大量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各种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全面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二是教材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势必造成人地关系失调,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而损害他人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让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三是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环保事业。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一个地理教师的任务,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同学等多角度着手,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从而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茂祥.在地理教育中培养生环保意识[J].西北职教,2006.
[2]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研究.学周刊A版,2014,(7).
关键词: 环境保护 中学生 环境保护意识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由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已严重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导致世界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环境问题,有些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已开始越过国界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结果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在我国存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就显得非常困难,除了生态脆弱外,更主要的是人为原因,人们更多地关心眼前的经济效益,而生态环境意识淡薄,致使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愈加突出。1998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此次洪水不仅水量大,而且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对流域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究其原因除了降水量大这一自然因素外,长江流域植被的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河床抬高,以及湖泊围垦使行洪蓄洪区域大幅度减少也是此次特大洪水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些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地理教学中突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承受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向他们传授地理知识,而且要传授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使命。
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和环境教育有关,而现实中的许多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情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又可能对人类有潜在危害,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如农药的使用、氟利昂利用的兴衰、核能发电等),让学生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存在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看法,因此,在地理课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必须把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利害关系讲清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与环境保护教育内容类似,虽然教学目的有所不同,但都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而且多处于变化之中,教师进行教学时根据所学科学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环境保护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设计的高中地理课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都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并以此为主线构建和编排。因此,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形式。
1.案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学生理解知识。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由于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深入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而且,案例是对现实问题的重现和预演,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学生经过准备、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
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既要看学生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教学时,以流经本区域的一条污染河流为考察对象,让学生通过对该河污染源的调查,评价城区工业布局的合理性,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教学不仅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利用与环境相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结合环保纪念日,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提高环保意识。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如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专题讲座、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征文竞赛、举办环保绘画比赛、植树造林、清除白色垃圾、参与环境打扫等。
3.参观、访问、调查本区域工业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参观污染严重工业企业的布局,造纸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使学生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清晰了解,不但可以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环保意识。
另外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野外考察、郊外远足、参观访问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调查对比,以及乡土地理环境、生态调查,通过这些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情操,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行列中,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一是教材以大量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各种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全面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二是教材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势必造成人地关系失调,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而损害他人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让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三是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环保事业。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一个地理教师的任务,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同学等多角度着手,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从而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茂祥.在地理教育中培养生环保意识[J].西北职教,2006.
[2]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研究.学周刊A版,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