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调查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期望以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针对社会体育学生在社会体育领域就业少;就业趋向仍然以体育教师为主;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社会需求
  
  1998年,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加了社会体育专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社会体育专业是指以培养能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的、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云南师范大学在2002年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到目前为止,共招收了377人次的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已送走了170人次的四届毕业生。本研究通过对已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访谈以及对目前在校学习的207名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择业心理和择业倾向,从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认知等角度来分析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影响因素,以期结合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70名已毕业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207名在校就读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社会体育专业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专家咨询法
  咨询相关专家,对本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参考意见;对调查问卷效度、信度进行检验。
  
  
  1.2.3访谈法
  通过采用随机的方式对已毕业的部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及用人单位的领导、健身俱乐部经营者、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班主任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等人员就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1.2.4问卷调查法
  对云南师范大学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在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7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70份。
  1.2.5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理统计,为本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1.2.6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理论进行分析,找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招生规模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从2002年起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至今已有10年。在这10年中,共招收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人数达到377人次(见表1)。
  从表1我们看出, 2002年到2005年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数呈一个递减的状态。通过访谈学院领导得知,2002年至2005年这四年间,学院整体的招生人数逐年下降,社会体育专业采取“2+2”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即在前两年开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后两年设置专业方向,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来进行分流。从2006年开始,才正式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学院整体的招生规模也在扩大,因此,招生人数也从2006年起呈现一个逐步递增的态势。
  
  2.2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依据,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核心所在,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表2所示。
  培养能在社会体育和各级学校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从表2可以看出,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在教育部对社会体育专业总体培养目标规划下来进行设置的。“培养目标确定培养人才的专业和要求,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2]。从我校的培养目标设置来看,学生的就业方向应该是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类体育场所、体育俱乐部以及宾馆饭店等单位进行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2.3 云南師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状况
  从2002年至今,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已有4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毕业人数共达170人次。据统计,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4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统计如下表所示(见表3)。
  从表3看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状况最好是在2006年,正是第一届毕业生。2009年由于分流的人数少,就业率业相对比较高。2008年一次性就业状况呈现下降趋势。从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谭祝平研究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窄,就业岗位的增幅跟不上扩招的步伐,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定位不准等[3]。
  2.4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4届已毕业的108名一次性就业的学生去向进行调查统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所选择的工作情况如表4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就业部门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和公司企业,分别是:47.3%和32.4%;其次是公安系统和公务员,达到7.4%和5.6%;有4.6%的学生参与考研,进入到各个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另外有2.7%的毕业生进入到健身俱乐部担任教练员和管理工作。
  2.5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在校学生第一择业意向
  通过对170名在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学生毕业后的第一择业工作岗位意向情况如表5所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在校学生所选择的第一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岗位和公务员岗位,分别是36.5%和23.5%;其次是体育部门管理人员和自主创业者,分别是14.7%和13%;有7.6%的学生选择去参军;另外有2.9%的学生选择到各种公司进行就职;1.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准备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2.6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每月工资薪酬期望
  通过对170名在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学生毕业后所期望的每月工资标准情况如表6所示。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每月工资预期是:2000—2500元的比例最高为34%;其次是1500—2000元,占19.4%的比例;有16.5%的学生分别选择了2500—3000元和3500元以上的月薪;有11.8%的学生选择3000—3500元的工资标准;只有1.8%的同学选择1000—1500元的月薪。据对云南省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新参加工作毕业生提供的薪酬了解到,在试用期,所提供的月薪基本在:1000—1500元;而在转正后,所提供的薪酬大概在2000—2500元。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处于正常水平,而有多数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期望值偏高。
  2.7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地域选择
  在调查过程中,当询问到学生毕业后是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还是愿意到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或到农村去工作,学生的选择如表7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有48.2%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留在省城找工作,他们认为在城市个人发展空间大,就业机会比较多以及工资待遇相对高,少部分同学是家在昆明,不愿意离开父母。有30.6%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选择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去就业或到偏远农村去支教;这部分学生表示,之所以选择到农村去就业主要原因支持农村的体育事业,以及到地方去容易就业,还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在农村,想回去工作能照顾到父母亲;另外有21.2%同学目前不太明确自己未来会到哪里就业,所抱有的心态是顺其自然,到毕业时候再说。
  2.8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形势认知及专业拓展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有47%的学生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关注;有45.3%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对社会体育与其他体育专业就业前景相比较,36.5%的同学认为没有优势;有37%的学生会在周末或假期进行兼职工作来锻炼自己;他们进行的兼职工作主要是:各学校的代课教师、产品促销员、健身俱乐部教练员。有93%的学生会主动去拓展专业技术以外的知识技能,例如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种专业裁判员资格证的培训考核。
  通过对大四学生的访谈了解到,有85%的学生认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非常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增加一些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专业知识,目前最需要增设的课程是:私人教练技能、体育经纪人资质培训、社区体育指导技能、野外拓展技能、瑜伽课程、高尔夫等课程。针对要增加的课程,急需改善的是教学场地设置的改善和师资力量的配备,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提高我校的就业率。
  
  3 结论
  
  3.1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相对平稳,但在社会体育领域就业相对较少
  通过调查显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64.3%左右,与我校其他体育专业就业率相比,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处于相对比较中等偏上的位置。但从学生所就业的岗位来看,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门,出现了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同竞争教师岗位的局面。受制于云南经济水平和大众健身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落后阶段,无法真正实现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体育产业部门和大众健身指导的主要领域中去。
  3.2 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对单一,就业方向趋于传统
  从已毕业的4届学生最终的就业岗位以及对目前在校学习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所选择的第一就业工作岗位看来,学生多数还是选择教育部门进行就业。一方面由于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另一方面,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来看缺乏挑战性和自主创业的能力。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学生获知就业信息渠道主要是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招聘会和参加人才市场招聘会。
  3.3 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脱离社会实际
  通过对学生选择职业的主要条件来看,经济收入是择业的第一条件,其次才是能发挥个人的特长。在对毕业后你所期望的工资待遇来看,大部分同学期望的工资达到3500元以上。就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是无法达到毕业生所期望的待遇标准。因此,不少学生对自己择业缺乏正确客观的认知,很多学生选择留在省城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高。对2006级即将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在择业过程中主要选择工作相对稳定,特别关注的除了工资待遇还有住房、福利等职业附属条件,就业地区的选择集中在省级或县一级的一线城市。
  3.4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需与社会需求挂钩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与教育部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大体一致。但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现状来看,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以体育教师和公务员等传统的就业岗位为主。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社会走访调查了解到,现在和未来,健身俱乐部和社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需求量最大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改善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应进一步的调整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结合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程。
  
  4 对策建议
  
  4.1 转变就业观念,建立指导体系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进一步明确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当前的就业环境、社会需求进行客观分析,合理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加强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储备,敢于抛弃传统的就业观念,不仅要树立积极择业意识,更要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努力做到不仅自己就业,还要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的理念。
  作为学校层面,分管毕业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要不断给予学生就业前指导。不断收集新的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咨询平台。长期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系统,及时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以此来设置开展实用的技能培训。成立校园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所学知识和课余时间进行创立实践,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未来开拓创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4.2 学习实用技能,增强创业意识
  在对学生的调查访谈中了解到,有93%的学生会主动去拓展专业技术以外的知识技能,例如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种专业裁判员资格证的培训考核。有6位同学长期到各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会所担任教练员兼职工作。有7名同学利用周末时间给各中小学进行业余体育训练进行辅导。还有3名学生一起合资开设了一个“电话吧”,在学习之余进行自己的创业实践。有一位同学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毕业之后成立了一个“野外拓展俱乐部”专门组织各公司、企业的户外拓展业务,为同学提供了实习和就业机会。通过这些调查,社会體育专业学生已经将视野转向社会,投向市场,已经在为未来就业的职业拓展开始做准备,大学生已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才能在就业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4.3 结合市场需求,拓宽就业渠道
  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前5位是:1)健身健美操,占52.0%;2)武术,占44%;3)秧歌,占43.1%;4)交谊舞,占33.3%;5)广播操,占23.3%[4]。在笔者对多家健身俱乐部经营者访谈了解到,目前他们最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体育管理人员、私人教练员和营养师等人才。在学校层面应结合目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关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动去拓展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在未来就业大军中拥有自己的领地。
  4.4 利用现有资源,培养专业人才
  从2002年开始,我校体育学院已经开始了面向全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向各高校和各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专业指导人才。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在我校设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2010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我校成立“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
  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培训基地的良好资源,进一步加大师资力量和培训基地的场地、器材等设施的投入,为培养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8.
  [2] 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3] 谭祝平.湖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举措[J].怀化教育学院学报,2004(4):88-90.
  [4]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2003.
  [5] 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71-73.
  [6] 童莹娟.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6):99-102.
  [7] 杨剑.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态分析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1):46-50.
  [8] 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1):78-80.
  [9]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0):1325-1327.
  [10] 葛见珠.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2009,7:14-15
其他文献
摘要: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构建广泛参与的社会人文关怀机制,意义重大。以西安为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建构和谐社会之弱势群体的社会人文关怀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可能性,主张构建广泛参与的社会人文关怀机制。  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人文关怀机制    一、弱势群体及保障机制相关概念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   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一些条件的限制,
期刊
摘 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广参有关文献,博采前人校勘成果,为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但其中有些语言文字仍有可以讨论之处,本文试作璧补。  关键词:《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改讹;增脱;删衍;乙倒    收入《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每种笔记小说都以较完备、较好的版本作底本,用他本校勘,并用有关的史籍、笔记、文集、丛书参校,因而其整理质量较高。然而
期刊
摘 要:文章从语用学角度重新对会话语篇中的话轮沉默进行分析,具体是从语言的间接性和关联期待两方面着手。间接性语言的使用导致了话轮沉默的产生,关联期待的满足又使人们理解了话轮沉默,但有时候,话轮沉默却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和尴尬。  关键词:会话语篇;话轮沉默;间接性;关联期待    一.引言    自从1959年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问世以来,非言语交际便成为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人格魅力、课堂话题的选择以及学生的进步体验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的方法。  关键词:情感因素;外语教学    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了两个主要的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皮亚杰和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主要研究认知过程,在教育方面强调更多地关注课程教材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统一性问题,
期刊
摘 要:装饰图案设计不同于再现性的西画,而是通过形与色构成的韵律和气氛去感染和熏陶人的感情。写实和写意变形是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的,在装饰图案中“形”是客体存在的外部形式,“神”是内在的精神,装饰图案变形的根本是“意”,情感与想象是必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写实;写意;意象变形;装饰图案    一、写实变形装饰图案设计的情感基础  写实是基于写生的基础之上的。写生是图案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感知对象的一种
期刊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公共课程开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本文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第一,切准大学语文的爱国主义主线,对大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传统道德、正确人生观教育。第二、切准大学语文的美学特征,对大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熏陶和文学审美教育。第三、切准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美德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爱国主义;美学特征;人文精神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接受理论为依据,以萨瓦里翻译原则为切合点,对文学作品翻译是“必须译成与原文同时代的作品”还是“必须译成与译者同时代的作品”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时代适应性问题,从而为文学作品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翻译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接受理论;文学作品;时代适应性    引言    翻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是原文作者、原文、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动态作用的
期刊
摘 要: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都是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多用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形式,多用真诚和得体的非语言形式,就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关键词:体育教学;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教师    一、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1、多运用赞赏性语言  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期刊
一、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低效的成因    根据国内学者针对大学新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获知,有98%的学生认为中学阶段英语词汇的学习收获不大,有67%的学生认为中学阶段词汇是最难学的语言项目。基于此,笔者对本校两届高一新生(2007届和2008届,中考成绩在90分至118分之间)的英语学习情况也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英语学习兴趣方面”调查表明,由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在选材上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时代气息,开
期刊
摘 要:新农村建设把地方农业院校推上了历史舞台,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五重五轻”倾向,地方农业院校应采取“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操守教育;科学规划专业、课程设置,适应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体现地方特色,并与创新结合起来”等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