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7)08-0245-02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呼唤着人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课程标准。这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如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展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时时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获得发展。
一、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中自主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只有留给学生独立自主活动的余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容易产生创新思维,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新基础教育要求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1/3—2/3的时间独立学习,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教”的参与。在教学中,除了针对性的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外,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独立思考、学习、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豁了,从而使教学得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断得到提高。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方法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探讨正确的计算方法尤为重要。故此,在教学计算时,我让他们在操作和讨论中感悟、发现正确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学习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规律、性质和联系的。”课堂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去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多渠道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学习
沉默是金,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会受阻碍,束缚人的思想,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疑难,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也是合作学习与广泛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故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合作互助的小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讨论气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敢于大胆发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互相争论,在互相交流中表现自我,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从中解决学习上的重点、难点,概括出学习的内容和提示知识的规律。
三、让学生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课堂活动的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而超出教师的预计:比如学生提出新问题,学习中闪现的创新火花等,教师要能及时地捕捉住并能灵活地调整或拓展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教学中,我沒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提供充分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开阔思维,如在教学探索规律、计算、认识图形、解决问题等知识时,就出现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探索规律时,学生的开放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答案相同,却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出不同的规律:如
1 4
第一种规律:先看左边,都是1,则填,再看右边,按1、2、3、4逐渐增加的
顺序排列,则填 1 3 ;
第二种规律:左边的数加上一个逐渐增加1的数,即1+0=1 1+1=2 1+2=3 1+3=4;
或者右边的数减去一个逐渐增加1的数,即1-0=1 2-1=1 3-2=1 4-3=1;
第三种规律:左边的数都是1,右边的数等于前两个数相加,即1+1=2 1+2=3 1+3=4;
第四种规律:左右两个数相乘的逐渐增加1,即1×1=1 1×2=2 1×3=3 1×4=4;
第五种规律;右边的数除以左边的数所得的商逐渐增加1,即1÷1=1 2÷1=2
3÷1=3 4÷1=4
②能根据不同的规律填写不同的答案:如10 20 __ __ __ __
第一种:从左往右逐渐增加10,即10 20 30 40 50 60 ;
第二种:从左往右,以10、20为一组循环,即10 20 10 20 10 20 ;
第三种:从左往右,以10、20、30为一组循环,即10 20 30 10 20 30 ;
第四种:从左往右,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两倍,即10 20 40 80 160 320 ;
第五种:从左往右,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相加的和,即10 20 30 50 80 130 ;
第六种:从左往右,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相乘的积,即10 20 200 4000 800000 3200000000 ;
2.提数学问题也是体现教学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可以从计算方法上选择,分别提出加、减、乘或除法的数学问题;还可以从形式或内容上选择,如一幅人物的图,学生可以从性别、体形、动作、服饰的颜色或类型等提出不同的问题。提数学问题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对于计算34+27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下列举的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四、在联系实际中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使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积极鼓励、科学指导,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能解决问题,多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进而培养出更多自主学习、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呼唤着人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课程标准。这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如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展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时时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获得发展。
一、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中自主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只有留给学生独立自主活动的余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容易产生创新思维,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新基础教育要求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1/3—2/3的时间独立学习,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教”的参与。在教学中,除了针对性的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外,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独立思考、学习、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豁了,从而使教学得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断得到提高。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方法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探讨正确的计算方法尤为重要。故此,在教学计算时,我让他们在操作和讨论中感悟、发现正确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学习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规律、性质和联系的。”课堂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去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多渠道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学习
沉默是金,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会受阻碍,束缚人的思想,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疑难,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也是合作学习与广泛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故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合作互助的小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讨论气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敢于大胆发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互相争论,在互相交流中表现自我,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从中解决学习上的重点、难点,概括出学习的内容和提示知识的规律。
三、让学生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课堂活动的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而超出教师的预计:比如学生提出新问题,学习中闪现的创新火花等,教师要能及时地捕捉住并能灵活地调整或拓展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教学中,我沒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提供充分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开阔思维,如在教学探索规律、计算、认识图形、解决问题等知识时,就出现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探索规律时,学生的开放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答案相同,却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出不同的规律:如
1 4
第一种规律:先看左边,都是1,则填,再看右边,按1、2、3、4逐渐增加的
顺序排列,则填 1 3 ;
第二种规律:左边的数加上一个逐渐增加1的数,即1+0=1 1+1=2 1+2=3 1+3=4;
或者右边的数减去一个逐渐增加1的数,即1-0=1 2-1=1 3-2=1 4-3=1;
第三种规律:左边的数都是1,右边的数等于前两个数相加,即1+1=2 1+2=3 1+3=4;
第四种规律:左右两个数相乘的逐渐增加1,即1×1=1 1×2=2 1×3=3 1×4=4;
第五种规律;右边的数除以左边的数所得的商逐渐增加1,即1÷1=1 2÷1=2
3÷1=3 4÷1=4
②能根据不同的规律填写不同的答案:如10 20 __ __ __ __
第一种:从左往右逐渐增加10,即10 20 30 40 50 60 ;
第二种:从左往右,以10、20为一组循环,即10 20 10 20 10 20 ;
第三种:从左往右,以10、20、30为一组循环,即10 20 30 10 20 30 ;
第四种:从左往右,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两倍,即10 20 40 80 160 320 ;
第五种:从左往右,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相加的和,即10 20 30 50 80 130 ;
第六种:从左往右,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相乘的积,即10 20 200 4000 800000 3200000000 ;
2.提数学问题也是体现教学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可以从计算方法上选择,分别提出加、减、乘或除法的数学问题;还可以从形式或内容上选择,如一幅人物的图,学生可以从性别、体形、动作、服饰的颜色或类型等提出不同的问题。提数学问题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对于计算34+27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下列举的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四、在联系实际中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使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积极鼓励、科学指导,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能解决问题,多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进而培养出更多自主学习、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