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学
习情境;教学难点;课
件;信息渠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60—01
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巧妙的开头,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
例如,教学“看图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播放一段录像,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孙悟空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到花果山,那些小猴子争着要吃西瓜。孙悟空说:“今天,谁做对了我出的题目,我就奖励谁吃西瓜。”于是,孙悟空出示了下面的题目:看图说出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占这个圆的几分之一。四只小猴子答对了孙悟空出的题目。孙悟空高兴地说:“你们四个真聪明,现在我就把西瓜奖给你们吃。这样吧,你们分别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剩下的留给我,怎么样啊?”这时,有三只小猴子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高兴。这时,我问:“同学们,为什么有三只小猴子把嘴巴噘得高高的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我说:“同学们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知道了。”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有趣、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电脑先出示一个圆柱体,然后把圆柱体切割成许多小份,最后再拼凑成学过的图形,整个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割补法,还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用课件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实现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并能增大课堂容量。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下面的课件: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走向学校。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小强和小丽1分钟各行了多少米,2分钟各行了多少米,3分钟各行了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思考:经过4分钟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相遇) 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人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形象地为学生分析了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个知识信息库,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多彩、具有强烈时代感、真实感的素材,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许多图片,图片的内容有窗花、植物、人体、动物、建筑物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自由浏览、搜索、比较、分析,他们根据学习目标先观察杂乱无章的图片,再观察从中搜索出来的轴对称图形。这样,通过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习情境;教学难点;课
件;信息渠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60—01
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巧妙的开头,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
例如,教学“看图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播放一段录像,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孙悟空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到花果山,那些小猴子争着要吃西瓜。孙悟空说:“今天,谁做对了我出的题目,我就奖励谁吃西瓜。”于是,孙悟空出示了下面的题目:看图说出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占这个圆的几分之一。四只小猴子答对了孙悟空出的题目。孙悟空高兴地说:“你们四个真聪明,现在我就把西瓜奖给你们吃。这样吧,你们分别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剩下的留给我,怎么样啊?”这时,有三只小猴子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高兴。这时,我问:“同学们,为什么有三只小猴子把嘴巴噘得高高的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我说:“同学们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知道了。”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有趣、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电脑先出示一个圆柱体,然后把圆柱体切割成许多小份,最后再拼凑成学过的图形,整个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割补法,还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用课件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实现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并能增大课堂容量。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下面的课件: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走向学校。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小强和小丽1分钟各行了多少米,2分钟各行了多少米,3分钟各行了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思考:经过4分钟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相遇) 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人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形象地为学生分析了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个知识信息库,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多彩、具有强烈时代感、真实感的素材,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许多图片,图片的内容有窗花、植物、人体、动物、建筑物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自由浏览、搜索、比较、分析,他们根据学习目标先观察杂乱无章的图片,再观察从中搜索出来的轴对称图形。这样,通过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