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医疗,相信者认为问题总有成功解决的方式。怀疑者则经常质疑治疗究竟有没有好处,会不会带来有害的结果,对副作用特别敏感,也认为药物或手术的治疗效果有限。
每天总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考虑要不要吃药,或要不要接受某种医疗处置。有些人是为了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有些人则是为了治疗疾病。面对多种选择,不知如何是好,现在,这样的决定尤其困难。
当然,医师、网路、电视、收音机、杂志和健康书籍都是资讯来源,到处都有专家告诉你该怎么做。但你知道哪一种做法最适合你吗?其实,你不必去问专家,因为答案就在你身上。
几周前,老李接受常规身体检查。内科医师发现他心律不整,心电图检查显示,他果然有心房纤维颤动的问题,转诊到心脏内科,再次接受心电图检查,结果却是正常。心脏内科医师建议他整天配戴一种小型的心脏监视器,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有心律不整的问题。
医师解释,心房纤维颤动会使心脏上半部收缩异常,心跳变得不规律,血液可能淤积在心房形成血栓。血栓随着血液输送到心脏外,会导致中风。如以抗凝血剂治疗,可降低血栓风险,但恐有造成大出血的副作用。
老李的邻居就使用抗凝血剂来治疗。几年前,这个邻居搭机去欧洲,在飞机上吐血、休克,飞机只好先降落在格陵兰,火速送他去医院,紧急手术才救回一命。
他脑中交替出现两个场景:他在球场上中风的恶梦以及邻居差点在飞机上吐血而死。他看着医师答道:“我还没决定。”
老李正面临心理学家所说的“决策困扰”,也就是无法做出选择。他知道不管怎么做都有风险,也都可能会后悔莫及。
这时你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偏好,才知道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疗法,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要了解自己的偏好,首先须思考自己对治疗和医学抱持什么样的心态。
另外,对于医疗,有些是相信者,有些是怀疑者。相信者认为问题总有成功解决的方式。怀疑者则经常质疑治疗究竟有没有好处,会不会带来有害的结果,对副作用特别敏感,也认为药物或手术的治疗效果有限。
在渐渐了解自己的心态后,你才会发现什么样的影响可能左右你的思考,或扭曲你的判断。在你决定要接受某种疗法之前,要对自己的决定有信心,不要有规避损失的心理,以免特别注重可能发生的副作用,而忽略治疗的好处。
为了保持健康或重获健康,每一个人的治疗方式都不同,选择医疗的决定不容易。
亲友接受某种疗法之后调适得很好,你就会对该疗法比较有信心。反之,如果你的父亲、姐妹或好友因接受某种药物或手术治疗而产生严重副作用,你就不会选择这样的疗法。
有关治疗的结果,就算是二手描述,你根本不认识病人,也会让你产生认知偏差。其他如新闻媒体的报导或网路上流传的故事,也会有类似影响。对很多人来说,甚至是他们是否接受某种疗法的主要依据。
然而别人的经验,也可能使你扭曲现实。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最好纳入更多人的经验或故事,了解治疗的好处和风险的实际数据,特别是有多少病人因治疗而得到好处或遭受副作用之害。在做医疗决定时,除了分析资料、注意认知陷阱,还得考虑你希望拥有多大的自主权或决定权。
没有一种疗法适用于所有的人,每个人希望拥有的掌控权多寡也不同。你对自主权的考量也和你对医师的信赖程度有关。你可以先想想是否信赖医师,再想想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
很多人常就某种疾病来问,谁是这个领域“最好的医师”。所谓的好医师应该对你的病情和疗法有深入的了解,并以实证医学做为治疗根据。然而,每个病人需求不同,最好的医师除了考虑既有的证据,还得评估、判断疗法是否适用于该病人。
有些病人希望找到同类型的医师为自己治病:偏好积极治疗的病人也许想找努力积极的医师,至于保守的病人或许认为做法保守的医师比较好。医师则需设法了解每个病人的特质与价值观,尊重病人的意愿。
医疗决定是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你的倾向与心态、你希望拥有的自主权多寡,以及你受到的影响,都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本文提出的见解,使你在进入诊所或医院接受诊治前,已知道自己对健康与医疗的态度,也知道如何向医师解释你的想法,并在你看完诊之后,继续思考如何做决定。如此一来,你必然能够根据最好的理由,选择最适合你的治疗方式。
每天总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考虑要不要吃药,或要不要接受某种医疗处置。有些人是为了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有些人则是为了治疗疾病。面对多种选择,不知如何是好,现在,这样的决定尤其困难。
当然,医师、网路、电视、收音机、杂志和健康书籍都是资讯来源,到处都有专家告诉你该怎么做。但你知道哪一种做法最适合你吗?其实,你不必去问专家,因为答案就在你身上。
几周前,老李接受常规身体检查。内科医师发现他心律不整,心电图检查显示,他果然有心房纤维颤动的问题,转诊到心脏内科,再次接受心电图检查,结果却是正常。心脏内科医师建议他整天配戴一种小型的心脏监视器,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有心律不整的问题。
医师解释,心房纤维颤动会使心脏上半部收缩异常,心跳变得不规律,血液可能淤积在心房形成血栓。血栓随着血液输送到心脏外,会导致中风。如以抗凝血剂治疗,可降低血栓风险,但恐有造成大出血的副作用。
老李的邻居就使用抗凝血剂来治疗。几年前,这个邻居搭机去欧洲,在飞机上吐血、休克,飞机只好先降落在格陵兰,火速送他去医院,紧急手术才救回一命。
他脑中交替出现两个场景:他在球场上中风的恶梦以及邻居差点在飞机上吐血而死。他看着医师答道:“我还没决定。”
老李正面临心理学家所说的“决策困扰”,也就是无法做出选择。他知道不管怎么做都有风险,也都可能会后悔莫及。
这时你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偏好,才知道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疗法,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要了解自己的偏好,首先须思考自己对治疗和医学抱持什么样的心态。
另外,对于医疗,有些是相信者,有些是怀疑者。相信者认为问题总有成功解决的方式。怀疑者则经常质疑治疗究竟有没有好处,会不会带来有害的结果,对副作用特别敏感,也认为药物或手术的治疗效果有限。
在渐渐了解自己的心态后,你才会发现什么样的影响可能左右你的思考,或扭曲你的判断。在你决定要接受某种疗法之前,要对自己的决定有信心,不要有规避损失的心理,以免特别注重可能发生的副作用,而忽略治疗的好处。
为了保持健康或重获健康,每一个人的治疗方式都不同,选择医疗的决定不容易。
亲友接受某种疗法之后调适得很好,你就会对该疗法比较有信心。反之,如果你的父亲、姐妹或好友因接受某种药物或手术治疗而产生严重副作用,你就不会选择这样的疗法。
有关治疗的结果,就算是二手描述,你根本不认识病人,也会让你产生认知偏差。其他如新闻媒体的报导或网路上流传的故事,也会有类似影响。对很多人来说,甚至是他们是否接受某种疗法的主要依据。
然而别人的经验,也可能使你扭曲现实。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最好纳入更多人的经验或故事,了解治疗的好处和风险的实际数据,特别是有多少病人因治疗而得到好处或遭受副作用之害。在做医疗决定时,除了分析资料、注意认知陷阱,还得考虑你希望拥有多大的自主权或决定权。
没有一种疗法适用于所有的人,每个人希望拥有的掌控权多寡也不同。你对自主权的考量也和你对医师的信赖程度有关。你可以先想想是否信赖医师,再想想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
很多人常就某种疾病来问,谁是这个领域“最好的医师”。所谓的好医师应该对你的病情和疗法有深入的了解,并以实证医学做为治疗根据。然而,每个病人需求不同,最好的医师除了考虑既有的证据,还得评估、判断疗法是否适用于该病人。
有些病人希望找到同类型的医师为自己治病:偏好积极治疗的病人也许想找努力积极的医师,至于保守的病人或许认为做法保守的医师比较好。医师则需设法了解每个病人的特质与价值观,尊重病人的意愿。
医疗决定是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你的倾向与心态、你希望拥有的自主权多寡,以及你受到的影响,都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本文提出的见解,使你在进入诊所或医院接受诊治前,已知道自己对健康与医疗的态度,也知道如何向医师解释你的想法,并在你看完诊之后,继续思考如何做决定。如此一来,你必然能够根据最好的理由,选择最适合你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