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规则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规则的力量在哪里?规则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本文将围绕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规则教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历,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则意识,让“规则”在我们的课堂中活起来进行真实的阐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活; “活”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77-001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的《心中有“规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的。怎样让“规则”活起来,走进学生的生活,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片段1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东海海域上空有一个小小的岛……
生1:抢着说:是钓鱼岛。
师:你们知道钓鱼岛事件吗?
生2:日本要“购买”钓鱼岛。
生3:他们的人到钓鱼岛上插上了日本国旗。
生4:他们扣留了中国船只。
……
(播出网络上下载的发生在长沙、青岛等地的打、砸、抢事件的图片)
师:对于他们的爱国行为,表示赞同的请举手。
(有一小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说说你的理由
师:不赞同这种行为的,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据理力争)
一、结合时事讲道理
《品德与社会》课程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认识和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訴,有理可寻。
最近,钓鱼岛事件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我在网络上也看到了在长沙、西安等地示威游行中发生的打、砸、抢的视频,读到了呼唤国人理性爱国的帖子,这使我一下子联想到了自己所执教的《心中有“规则”》这一课,如果我把这个话题引入课堂,学生会不会感兴趣?
课堂上,我就把这个问题——“钓鱼岛引发的市民打砸抢事件是遵守规则的表现吗?”抛给了学生,没想到这个话题一下子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砸得好!这样才解恨!”“他们不应该砸商店!”“他们损害了别人的财产。”“爱国也要讲规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更喜欢现实中活生生的实例,我们为什么不把课下的事搬到课堂上来呢?利用鲜活的时事作为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佳途径之一。
片段2
(播出在国外的旅游景点里写有中文的提示牌)
师介绍:在美国许多著名的景区和酒店,随处可见中文的“请勿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请排队”、“请保持安静”、“便后请冲水”等告示。
师:这些牌子上为什么不用日文标注、不用法文标注、而用中文?
生1:因为中国人做得不好。
生2:因为他们看不起中国人。
生3:因为中国人不讲卫生。
……
师:外国人甚至说过:在国外的旅游景点看到中国人的旅行团要绕着走。你知道为什么?
生1:中国人素质差。
师:这些规则,中国人是不是不懂?为什么做不到呢?
生1:因为他们到了国外,以为没有人认识他们,就可以这样做。
生2:因为他们一直有这种坏习惯。
生3:他们觉得这样做没什么大不了。
二、剖析现象看问题
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哪些规则有时能遵守,有时并不能遵守,为什么?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们并不难回答。究其原因时,说得上来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以往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更多地是照本宣科,浮光掠影地讨论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不愿思考的弊病。《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我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中国人都会觉得很气愤,伤自尊。可是,这又的确是我们部分同胞身上存在的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样的问题,我想到了把其中的内容引到课堂上来。孩子们在课堂上看到外国人这样鄙视中国人,能不生气,不愤怒吗?可是光生气、愤怒,能解决问题吗?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中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老师的层层启发下,学生透过这件事,联系社会生活,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剖析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逐步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片段3
1.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1:车票。
师:这是一张动车车票。
师:你们坐过动车吗?
师:一辆长编组的动车上最多能做1200多人,这么多人从检票到上车你猜猜要多长时间?
生1:10分钟。
生2:20分钟。
师:我告诉你们只要2分钟。
师: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效率吗?
师给学生讲解动车车票上的规则。
二、拓展延伸促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社会会不断产生新的规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空间也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而,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带领学生学习关于乘坐动车的新规则这一环节。动车是现代交通发达的产物,它因为方便快捷成了人们外出的首选交通工具,我们的孩子将来也会在生活中接触到它。在课堂教学中激起他们对动车的兴趣,会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动车,理解规则在动车中的重要性,这无疑会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提供方便。
规则是什么?我想:仅仅学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规则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我们只有将规则教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历,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则意识,让“规则”在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活; “活”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77-001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的《心中有“规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的。怎样让“规则”活起来,走进学生的生活,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片段1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东海海域上空有一个小小的岛……
生1:抢着说:是钓鱼岛。
师:你们知道钓鱼岛事件吗?
生2:日本要“购买”钓鱼岛。
生3:他们的人到钓鱼岛上插上了日本国旗。
生4:他们扣留了中国船只。
……
(播出网络上下载的发生在长沙、青岛等地的打、砸、抢事件的图片)
师:对于他们的爱国行为,表示赞同的请举手。
(有一小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说说你的理由
师:不赞同这种行为的,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据理力争)
一、结合时事讲道理
《品德与社会》课程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认识和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訴,有理可寻。
最近,钓鱼岛事件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我在网络上也看到了在长沙、西安等地示威游行中发生的打、砸、抢的视频,读到了呼唤国人理性爱国的帖子,这使我一下子联想到了自己所执教的《心中有“规则”》这一课,如果我把这个话题引入课堂,学生会不会感兴趣?
课堂上,我就把这个问题——“钓鱼岛引发的市民打砸抢事件是遵守规则的表现吗?”抛给了学生,没想到这个话题一下子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砸得好!这样才解恨!”“他们不应该砸商店!”“他们损害了别人的财产。”“爱国也要讲规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更喜欢现实中活生生的实例,我们为什么不把课下的事搬到课堂上来呢?利用鲜活的时事作为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佳途径之一。
片段2
(播出在国外的旅游景点里写有中文的提示牌)
师介绍:在美国许多著名的景区和酒店,随处可见中文的“请勿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请排队”、“请保持安静”、“便后请冲水”等告示。
师:这些牌子上为什么不用日文标注、不用法文标注、而用中文?
生1:因为中国人做得不好。
生2:因为他们看不起中国人。
生3:因为中国人不讲卫生。
……
师:外国人甚至说过:在国外的旅游景点看到中国人的旅行团要绕着走。你知道为什么?
生1:中国人素质差。
师:这些规则,中国人是不是不懂?为什么做不到呢?
生1:因为他们到了国外,以为没有人认识他们,就可以这样做。
生2:因为他们一直有这种坏习惯。
生3:他们觉得这样做没什么大不了。
二、剖析现象看问题
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哪些规则有时能遵守,有时并不能遵守,为什么?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们并不难回答。究其原因时,说得上来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以往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更多地是照本宣科,浮光掠影地讨论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不愿思考的弊病。《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我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中国人都会觉得很气愤,伤自尊。可是,这又的确是我们部分同胞身上存在的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样的问题,我想到了把其中的内容引到课堂上来。孩子们在课堂上看到外国人这样鄙视中国人,能不生气,不愤怒吗?可是光生气、愤怒,能解决问题吗?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中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老师的层层启发下,学生透过这件事,联系社会生活,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剖析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逐步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片段3
1.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1:车票。
师:这是一张动车车票。
师:你们坐过动车吗?
师:一辆长编组的动车上最多能做1200多人,这么多人从检票到上车你猜猜要多长时间?
生1:10分钟。
生2:20分钟。
师:我告诉你们只要2分钟。
师: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效率吗?
师给学生讲解动车车票上的规则。
二、拓展延伸促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社会会不断产生新的规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空间也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而,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带领学生学习关于乘坐动车的新规则这一环节。动车是现代交通发达的产物,它因为方便快捷成了人们外出的首选交通工具,我们的孩子将来也会在生活中接触到它。在课堂教学中激起他们对动车的兴趣,会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动车,理解规则在动车中的重要性,这无疑会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提供方便。
规则是什么?我想:仅仅学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规则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我们只有将规则教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历,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则意识,让“规则”在我们的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