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艺术样式,如戏曲,绘画,书法,漫画,说书,相声,小品,摄影……这些为中华民众所喜闻乐道的艺术样式,也同样为莘莘学子所喜爱和接受.语文老师如果能将这些艺术样式恰到好处地介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话,必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也毕将在呈现着浓厚艺术氛围的课堂里变得生动而浪漫。本文就绘画艺术介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作一初探。
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两者都以塑造典型形象,创造深远的意境为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所不同的只是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是以文字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而绘画则是以线条和色彩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再说,优秀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所描绘的那些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本身就是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所以,绘画艺术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所谓将美术与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在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和学的过程中,将文学作品的内容用绘画艺术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获益匪浅的目的。
一、利用线描和色彩,激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绘画艺术中的线描的基本特点,简而言之就是“以线造型”,即运用各种变化的线条来直接塑造形象,组织画面;与之相对应的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线描就是根据对文本的解读需要,用各种富有变化的线条组合出符合教学需要的画面.由于线描是以线造型,因而在操作上比较简便;同时由于画面较之文字更直观,形象,所以线描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果能借助色彩,就可以形象地展示作者的情感.线描和色彩特别适合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演示和展现文本中与人物关系,人物行走路线等有关的内容。
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走的线路,沿途看到的屋舍环境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描绘,如果仅从文字表述来看,真有一种让人找不着北的感觉;但如果因嫌繁而把这部分内容忽略掉的话,又会影响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因为贾府的屋舍环境,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走的四条线路都是有讲究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暗示着贾府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地位,人物关系。笔者在执教此文时,就请学生先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把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走的线路以及沿途所见到的屋舍环境,用线条加以形象地展示,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文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一个个画意盎然.通过画线路图,学生对该部分原本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形象而明确的感知,这些都为接下来进行的文学鉴赏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想象画,引导学生体验古典诗歌所营造的美妙意境
关于诗歌与绘画的紧密联系,东西方的古代理论家都有精辟而又相似的论述。郭熙在《画意》中引前人言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既然诗歌和绘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那么,将绘画艺术引入诗歌教学就有了可行性。
苏轼评价唐代山水派诗人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因此,笔者在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就大胆地将绘画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只不过此次作画过程是学生在脑海中完成而已。在学生自行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后,笔者要求学生静心閉目,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脑海中根据诗句的字面意思进行作画,然后口述画面,进行班内交流。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发言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是这样口述自己的:由于傍晚时分下了一场雨,山上的松林经雨水清洗后一尘不染,显得格外的苍翠;天空悬挂着一轮秋月,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而此刻的山泉,因水量充足而增大了流势,那清澈见底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有声地流过;竹林里隐约可见洗衣归来的少女,少女虽隐约可见,但她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笑意;一阵风吹过,摆动的莲叶又显出了顺流而下的渔舟……试想,如果不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作画,学生能体验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所营造的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吗
三、利用简笔画,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笔者以为叶老说这话的主要意思,恐怕还是老师们如何帮助学生,让他们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换到主动学习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将简笔画引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有助于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因为学生要想把课文内容,利用简笔画形式准确而又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话,就必须认真钻研课文,弄清句子之间的关系,碰到不懂的词语,不明白的句子还得通过翻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来加以解决,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接受。
宋代的程颐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近几年的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研讨中所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其根本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趣”上多动脑筋,教出意趣。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当然在语文课堂上也就再也不会出现如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那种“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教相似”的现象了。
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两者都以塑造典型形象,创造深远的意境为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所不同的只是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是以文字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而绘画则是以线条和色彩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再说,优秀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所描绘的那些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本身就是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所以,绘画艺术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所谓将美术与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在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和学的过程中,将文学作品的内容用绘画艺术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获益匪浅的目的。
一、利用线描和色彩,激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绘画艺术中的线描的基本特点,简而言之就是“以线造型”,即运用各种变化的线条来直接塑造形象,组织画面;与之相对应的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线描就是根据对文本的解读需要,用各种富有变化的线条组合出符合教学需要的画面.由于线描是以线造型,因而在操作上比较简便;同时由于画面较之文字更直观,形象,所以线描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果能借助色彩,就可以形象地展示作者的情感.线描和色彩特别适合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演示和展现文本中与人物关系,人物行走路线等有关的内容。
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走的线路,沿途看到的屋舍环境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描绘,如果仅从文字表述来看,真有一种让人找不着北的感觉;但如果因嫌繁而把这部分内容忽略掉的话,又会影响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因为贾府的屋舍环境,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走的四条线路都是有讲究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暗示着贾府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地位,人物关系。笔者在执教此文时,就请学生先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把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走的线路以及沿途所见到的屋舍环境,用线条加以形象地展示,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文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一个个画意盎然.通过画线路图,学生对该部分原本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形象而明确的感知,这些都为接下来进行的文学鉴赏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想象画,引导学生体验古典诗歌所营造的美妙意境
关于诗歌与绘画的紧密联系,东西方的古代理论家都有精辟而又相似的论述。郭熙在《画意》中引前人言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既然诗歌和绘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那么,将绘画艺术引入诗歌教学就有了可行性。
苏轼评价唐代山水派诗人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因此,笔者在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就大胆地将绘画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只不过此次作画过程是学生在脑海中完成而已。在学生自行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后,笔者要求学生静心閉目,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脑海中根据诗句的字面意思进行作画,然后口述画面,进行班内交流。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发言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是这样口述自己的:由于傍晚时分下了一场雨,山上的松林经雨水清洗后一尘不染,显得格外的苍翠;天空悬挂着一轮秋月,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而此刻的山泉,因水量充足而增大了流势,那清澈见底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有声地流过;竹林里隐约可见洗衣归来的少女,少女虽隐约可见,但她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笑意;一阵风吹过,摆动的莲叶又显出了顺流而下的渔舟……试想,如果不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作画,学生能体验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所营造的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吗
三、利用简笔画,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笔者以为叶老说这话的主要意思,恐怕还是老师们如何帮助学生,让他们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换到主动学习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将简笔画引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有助于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因为学生要想把课文内容,利用简笔画形式准确而又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话,就必须认真钻研课文,弄清句子之间的关系,碰到不懂的词语,不明白的句子还得通过翻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来加以解决,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接受。
宋代的程颐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近几年的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研讨中所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其根本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趣”上多动脑筋,教出意趣。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当然在语文课堂上也就再也不会出现如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那种“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教相似”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