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DNA检验技术在侦查破案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侦破命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是其他检验手段不可替代的。随着DNA检验技术的日趋成熟,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对DNA检验技术的依赖也凸显出来。但如何发现、提取并有效地利用人体生物检材成为广大现场勘查人员与DNA检验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命案;现场;DNA检验
一、命案现场的保护是DNA检验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
首先必须完善命案现场保护工作,这就要求接报案后最先赶赴现场的工作人员应立即封锁现场,做好现场保护工作,严防无关人员入内,对现场的生物检材造成污染,严禁在现场周边随意丢弃物品,以防误导现场勘验人员提取生物检材。其次所有进入命案现场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勘验命案现场的有关规定,做好自身防护,不随意触摸现场物证,以防自身生物检材污染现场物证,误导侦查方向。
二、命案现场检材的勘验提取是DNA检验工作的关键所在
随着对现场生物物证的重视,我们规定命案现场勘查必须有DNA技术人员参加,现场生物物证的提取也逐步由痕迹勘验人员提取转变由DNA技术人员专门提取。这种规定促进了正确、准确提取现场生物检材,提高生物检材的提取率,也促进现场勘验工作分类的精细化,这种规定分工促使多专业勘验现场时必须加强联系和沟通。首先DNA技术人员在到达命案现场时,在开展提取工作之前,应全面了解已掌握的案件信息,对现场情况应有初步了解,对现场生物检材的提取有个初步的思路和准备。因为每次勘验提取都是对原始现场的一次破坏,所以首次勘验提取必须全面、细致,做好充足的提取准备以防遗漏重要检材。其次在命案现场勘验中,DNA技术人员不能仅限于勘验尸体以及尸体周边的中心现场,还必须对外围现场进行勘验提取,因为外围现场人员、环境、气候的变化更大,更容易遭到破坏。
典型案例:2010年1月,某县发生一起杀人焚尸案。DNA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破坏较严重,DNA技术人员在立足中心现场勘查提取的同时,与痕检人员密切配合对外围现场也开展仔细的勘查搜索,结果在死者家后门80米处的田间小路边草丛中发现了一双血手套。经检验手套上血迹为死者郑某所留,在手套内却检出另一男子基因型,DNA技术人员推断手套可能为凶手作案后逃离现场的途中所丢弃。手套中检出的基因型与送检排查的犯罪嫌疑人员池某基因型完全一致,可以判断此人有重大作案嫌疑。技术人员立即将此重要信息反馈给专案组,侦查人员立即对池某展开审讯,在审讯初期,犯罪嫌疑人池某百般狡辩,拒不交代犯罪事实,在审讯人员抛出DNA检验结果这一重磅炸弹后,池某最终败下阵来,交待了其抢劫杀人后沿路逃走并丢弃血手套的犯罪事实。此案迅速破获的关键是对现场细致的勘验及血手套的提取和检验,对于这类中心现场遭到严重破坏的案件中,不但要对中心现场进行细致的勘验,而且对外围现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逃走的路线途中要进行仔细搜索。因为犯罪嫌疑人在逃离作案现场的途中,一般比较慌乱,对容易暴露其身份的作案工具等物品沿途丢弃,在这类物品上往往遗留有犯罪嫌疑人的生物检材,而成为侦查破案的重要物证。
三、采取合适的DNA提取方法以及检验出结果后及时汇报反馈
遗留在命案现场的生物检材千变万化,如果没有系统掌握DNA检验知识和实践,即使有了足够的提取意识,提取到了关键的生物物证,如果使用错误的DNA提取方法,也检验不出结果,仍会造成案件关键证据的丢失,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里主要强调脱落细胞的DNA提取方法,因为在命案现场中提取到的脱落细胞载体千差万别,不可能按照一种方法提取所有载体上的脱落细胞。理论上任何被人类皮肤接触过的物体都存在遗留脱落细胞的可能性,但是要达到法庭科学检验目的,就提取到的脱落细胞就必须达到相应的质和量,也就是说提取到的脱落细胞一是数量要达到仪器的检验阈值,二是提取到的脱落细胞尽可能是单一成份达到可分型判定的标准。
DNA技术人员检验出结论要及时向办案单位沟通,根据具体检验情况结合案情调查,提出新的检验意见。
典型案例:2011年某月,某县计生专干李某被发现死在家中床上。DNA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后通过现场勘验,结合死因分析判定死者脖子上的一条女式围巾系勒死死者的作案工具,调查此围巾为死者所有。因此,能否检验出围巾上的脱落细胞,便成为关键,也是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的突破口。但整条围巾长达2米,宽0.5米,检验难度太大。DNA技术人员对围巾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围巾末端有一处凹陷变形,结合案情,判定此凹陷有可能为犯罪嫌疑人勒死者脖子时手指用力所致,果断缩小检验范围,成功在此处检出一名男性基因型。技术人员迅速将结果反馈专案组。专案组采集了嫌疑人王某某儿子的血样送检,经过检验,王某某儿子Y-STR基因型与现场检材检出基因型完全一致,并符合单亲关系,从而确定王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对王某某抓捕后抽血送检,其基因型与围巾上检出的基因型完全一致。经突审,王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至此,明光市“12.13”杀人案成功告破。
此案锁定犯罪嫌疑人在于成功的从现场遗留的围巾上检出了犯罪嫌疑人的基因型,并及时反馈给专案组,根据需要提出新的检验思路,从而确定犯罪嫌疑人。如果当时在围巾上大范围粘取或吸附,那么死者的脱落细胞成份就有可能远大犯罪嫌疑人成份,犯罪嫌疑人的DNA在检验过程中就会被抑制,从而得出混合分型,甚至无法得出结果。如果取材范围太小,则有可能因为取到的犯罪嫌疑人的DNA含量太少,无法达到检验要求的量,从而无法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这就需要DNA技术人员在DNA提取过程中根据实际案情进行判断,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
如何提升DNA技术人员在命案现场中勘验、提取、检验生物检材的能力,最好是亲身参与案件的分析,从而可以从另一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检验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办案单位的反馈信息也可以使DNA技术人员明确下步的检验方向,改变检验方法,从而更好的为侦破命案服务。
关键词:命案;现场;DNA检验
一、命案现场的保护是DNA检验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
首先必须完善命案现场保护工作,这就要求接报案后最先赶赴现场的工作人员应立即封锁现场,做好现场保护工作,严防无关人员入内,对现场的生物检材造成污染,严禁在现场周边随意丢弃物品,以防误导现场勘验人员提取生物检材。其次所有进入命案现场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勘验命案现场的有关规定,做好自身防护,不随意触摸现场物证,以防自身生物检材污染现场物证,误导侦查方向。
二、命案现场检材的勘验提取是DNA检验工作的关键所在
随着对现场生物物证的重视,我们规定命案现场勘查必须有DNA技术人员参加,现场生物物证的提取也逐步由痕迹勘验人员提取转变由DNA技术人员专门提取。这种规定促进了正确、准确提取现场生物检材,提高生物检材的提取率,也促进现场勘验工作分类的精细化,这种规定分工促使多专业勘验现场时必须加强联系和沟通。首先DNA技术人员在到达命案现场时,在开展提取工作之前,应全面了解已掌握的案件信息,对现场情况应有初步了解,对现场生物检材的提取有个初步的思路和准备。因为每次勘验提取都是对原始现场的一次破坏,所以首次勘验提取必须全面、细致,做好充足的提取准备以防遗漏重要检材。其次在命案现场勘验中,DNA技术人员不能仅限于勘验尸体以及尸体周边的中心现场,还必须对外围现场进行勘验提取,因为外围现场人员、环境、气候的变化更大,更容易遭到破坏。
典型案例:2010年1月,某县发生一起杀人焚尸案。DNA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破坏较严重,DNA技术人员在立足中心现场勘查提取的同时,与痕检人员密切配合对外围现场也开展仔细的勘查搜索,结果在死者家后门80米处的田间小路边草丛中发现了一双血手套。经检验手套上血迹为死者郑某所留,在手套内却检出另一男子基因型,DNA技术人员推断手套可能为凶手作案后逃离现场的途中所丢弃。手套中检出的基因型与送检排查的犯罪嫌疑人员池某基因型完全一致,可以判断此人有重大作案嫌疑。技术人员立即将此重要信息反馈给专案组,侦查人员立即对池某展开审讯,在审讯初期,犯罪嫌疑人池某百般狡辩,拒不交代犯罪事实,在审讯人员抛出DNA检验结果这一重磅炸弹后,池某最终败下阵来,交待了其抢劫杀人后沿路逃走并丢弃血手套的犯罪事实。此案迅速破获的关键是对现场细致的勘验及血手套的提取和检验,对于这类中心现场遭到严重破坏的案件中,不但要对中心现场进行细致的勘验,而且对外围现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逃走的路线途中要进行仔细搜索。因为犯罪嫌疑人在逃离作案现场的途中,一般比较慌乱,对容易暴露其身份的作案工具等物品沿途丢弃,在这类物品上往往遗留有犯罪嫌疑人的生物检材,而成为侦查破案的重要物证。
三、采取合适的DNA提取方法以及检验出结果后及时汇报反馈
遗留在命案现场的生物检材千变万化,如果没有系统掌握DNA检验知识和实践,即使有了足够的提取意识,提取到了关键的生物物证,如果使用错误的DNA提取方法,也检验不出结果,仍会造成案件关键证据的丢失,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里主要强调脱落细胞的DNA提取方法,因为在命案现场中提取到的脱落细胞载体千差万别,不可能按照一种方法提取所有载体上的脱落细胞。理论上任何被人类皮肤接触过的物体都存在遗留脱落细胞的可能性,但是要达到法庭科学检验目的,就提取到的脱落细胞就必须达到相应的质和量,也就是说提取到的脱落细胞一是数量要达到仪器的检验阈值,二是提取到的脱落细胞尽可能是单一成份达到可分型判定的标准。
DNA技术人员检验出结论要及时向办案单位沟通,根据具体检验情况结合案情调查,提出新的检验意见。
典型案例:2011年某月,某县计生专干李某被发现死在家中床上。DNA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后通过现场勘验,结合死因分析判定死者脖子上的一条女式围巾系勒死死者的作案工具,调查此围巾为死者所有。因此,能否检验出围巾上的脱落细胞,便成为关键,也是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的突破口。但整条围巾长达2米,宽0.5米,检验难度太大。DNA技术人员对围巾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围巾末端有一处凹陷变形,结合案情,判定此凹陷有可能为犯罪嫌疑人勒死者脖子时手指用力所致,果断缩小检验范围,成功在此处检出一名男性基因型。技术人员迅速将结果反馈专案组。专案组采集了嫌疑人王某某儿子的血样送检,经过检验,王某某儿子Y-STR基因型与现场检材检出基因型完全一致,并符合单亲关系,从而确定王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对王某某抓捕后抽血送检,其基因型与围巾上检出的基因型完全一致。经突审,王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至此,明光市“12.13”杀人案成功告破。
此案锁定犯罪嫌疑人在于成功的从现场遗留的围巾上检出了犯罪嫌疑人的基因型,并及时反馈给专案组,根据需要提出新的检验思路,从而确定犯罪嫌疑人。如果当时在围巾上大范围粘取或吸附,那么死者的脱落细胞成份就有可能远大犯罪嫌疑人成份,犯罪嫌疑人的DNA在检验过程中就会被抑制,从而得出混合分型,甚至无法得出结果。如果取材范围太小,则有可能因为取到的犯罪嫌疑人的DNA含量太少,无法达到检验要求的量,从而无法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这就需要DNA技术人员在DNA提取过程中根据实际案情进行判断,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
如何提升DNA技术人员在命案现场中勘验、提取、检验生物检材的能力,最好是亲身参与案件的分析,从而可以从另一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检验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办案单位的反馈信息也可以使DNA技术人员明确下步的检验方向,改变检验方法,从而更好的为侦破命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