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微作文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使学生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了。
一、微作文的优点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只有一条路:降低难度,减轻心理负担。微作文无疑是老师们的最佳选择,没有规定的字数,长短随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规定的内容,我手写我心,天马行空;没有规定的时间,什么时候想写就可以写。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抓住灵感,有感而发,这样素材新鲜,内容鲜活,日积月累,常用常新,写作能力自然就会越来越强。一篇微作文只要一百多字,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毫无压力。微作文训练推出后大受学生欢迎,短小是微作文天然的优势,学生写得快,老师批阅也快,完全可以当天反馈甚至当堂课反馈。这时学生写作的记忆还是新鲜的,可以通过比较名家片段和同学优秀作文,学到巧妙的语言表达,学到精彩的构思,学到新颖的思维方法,学到独到的观察角度等,这样便于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解开写作中的疑惑,再加上微作文篇幅短,训练目的专一,学生按照要求几番练习就可以掌握一个写作技巧,可谓“投资少、见效快”。
二、“微作文”訓练尝试
(一)见“微”知作
与其他技能形成过程一样,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技能,也需经过不断训练,方能达到生巧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有言:“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1.微作文与单元口语交际话题训练相结合
微作文或一事一篇,或一景一篇,或一人一物一篇,但到底如何写“微作文”,学生未必能明白,所以老师还要引领示范,和学生一起“微”, 结合单元口语交际话题,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联系生活进行微作文创作,从小处人手,特别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让“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以此激励出他们“微”的热情和自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学生在单元测试时再碰到“小练笔”,已经能轻松地围绕一个主题,创作出符合逻辑关系,层次清楚,脉络清晰的小短文了。
2.微作文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微作文长长,长高,就像小孩子走路一样,离不开靠墙移步。随文练笔就能够让微作文健康快乐轻松地成长。从学习语言运用的角度,写作也离不开模仿。语言学界泰斗吕叔湘先生认为,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模仿——变化——创造。他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因此学习的第一步是模仿,第二步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求变化,第三步是在灵活变化中求创造。他还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一篇总能找到模仿的“抓手”。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引领学生在语文课的最后环节,结合本节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或内容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微作文”的训练,内化独特的言语形式,习得写作的方法。例如人物细节描写,此类微作文训练主要是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让学生从细处入手,积少成多,逐步懂得如何进行人物的描写,从而达到水到渠成。
3.微作文与结构训练相结合
微作文,由于微篇幅,内容随意,所以结构上难免会较为单一。而小学教材中“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结构;时间、空间及事情发展的等行文顺序,倒叙、插叙等表达方法贯穿在每一篇课文中。所以我把微作文与结构训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从而解决了微作文微篇幅,内容随意,结构较为单一的问题,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大作文”的谋篇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挖掘教材中留有发挥的余地的内容,利用文本存在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微作文训练,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改写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再造细节,提出比仿写更高一步的要求。
(二)识“微”入文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将微作文训练渗透进生活的点滴中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感受现实生活,选流露真情的素材,扑捉难忘瞬间,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写内心珍藏的记忆,达到一个目的——“我手写我心”。如一位同学在《那微笑,改变了我》写到一位朴实的农民,在主动帮我度过难关以后,他那真诚、可爱的一笑,让“我”始终不能忘却,使“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尽管那只是淡淡的一笑,却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微作文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导学生见微知“作” ,识微入“文”,练好了微作文,那么大作文的写作也不会差的。
一、微作文的优点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只有一条路:降低难度,减轻心理负担。微作文无疑是老师们的最佳选择,没有规定的字数,长短随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规定的内容,我手写我心,天马行空;没有规定的时间,什么时候想写就可以写。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抓住灵感,有感而发,这样素材新鲜,内容鲜活,日积月累,常用常新,写作能力自然就会越来越强。一篇微作文只要一百多字,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毫无压力。微作文训练推出后大受学生欢迎,短小是微作文天然的优势,学生写得快,老师批阅也快,完全可以当天反馈甚至当堂课反馈。这时学生写作的记忆还是新鲜的,可以通过比较名家片段和同学优秀作文,学到巧妙的语言表达,学到精彩的构思,学到新颖的思维方法,学到独到的观察角度等,这样便于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解开写作中的疑惑,再加上微作文篇幅短,训练目的专一,学生按照要求几番练习就可以掌握一个写作技巧,可谓“投资少、见效快”。
二、“微作文”訓练尝试
(一)见“微”知作
与其他技能形成过程一样,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技能,也需经过不断训练,方能达到生巧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有言:“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1.微作文与单元口语交际话题训练相结合
微作文或一事一篇,或一景一篇,或一人一物一篇,但到底如何写“微作文”,学生未必能明白,所以老师还要引领示范,和学生一起“微”, 结合单元口语交际话题,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联系生活进行微作文创作,从小处人手,特别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让“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以此激励出他们“微”的热情和自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学生在单元测试时再碰到“小练笔”,已经能轻松地围绕一个主题,创作出符合逻辑关系,层次清楚,脉络清晰的小短文了。
2.微作文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微作文长长,长高,就像小孩子走路一样,离不开靠墙移步。随文练笔就能够让微作文健康快乐轻松地成长。从学习语言运用的角度,写作也离不开模仿。语言学界泰斗吕叔湘先生认为,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模仿——变化——创造。他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因此学习的第一步是模仿,第二步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求变化,第三步是在灵活变化中求创造。他还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一篇总能找到模仿的“抓手”。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引领学生在语文课的最后环节,结合本节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或内容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微作文”的训练,内化独特的言语形式,习得写作的方法。例如人物细节描写,此类微作文训练主要是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让学生从细处入手,积少成多,逐步懂得如何进行人物的描写,从而达到水到渠成。
3.微作文与结构训练相结合
微作文,由于微篇幅,内容随意,所以结构上难免会较为单一。而小学教材中“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结构;时间、空间及事情发展的等行文顺序,倒叙、插叙等表达方法贯穿在每一篇课文中。所以我把微作文与结构训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从而解决了微作文微篇幅,内容随意,结构较为单一的问题,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大作文”的谋篇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挖掘教材中留有发挥的余地的内容,利用文本存在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微作文训练,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改写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再造细节,提出比仿写更高一步的要求。
(二)识“微”入文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将微作文训练渗透进生活的点滴中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感受现实生活,选流露真情的素材,扑捉难忘瞬间,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写内心珍藏的记忆,达到一个目的——“我手写我心”。如一位同学在《那微笑,改变了我》写到一位朴实的农民,在主动帮我度过难关以后,他那真诚、可爱的一笑,让“我”始终不能忘却,使“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尽管那只是淡淡的一笑,却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微作文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导学生见微知“作” ,识微入“文”,练好了微作文,那么大作文的写作也不会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