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文化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了铺垫,好的语文素养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了正确引导,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为了培养社会的全面型人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语文教师工作的重心。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培养
新课改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人文气氛,让学生感受语文文化的意境,要深挖教材内容,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增强学生的阅读赏析水平,逐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语文氛围,感受文化意境
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像故事中所讲的道理一样,环境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校园的文化氛围和教师的精神面貌最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此,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优化,在学校的楼梯、走廊、宣传栏等地都要张贴好师生的读书心语,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内心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以身立教,将自身打造为书香儒雅的教师,才能更好胜任引导者的角色,能去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文化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
例如,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室内可以张贴名人名言、名人书法作品等,营造语文气氛,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些,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受到影响,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图书角”,发动学生们把自己读过的书放到图书角,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进步,营造“书香满校园”的氛圍,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围绕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才能用心的去感受去学习语文带给我们的意境,对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挖掘教材内容,培养文化情感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去,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的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和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展开教学,在课前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文,挖掘教材中的语文素养,教材是培养学生文化情感和情感教育重要的载体,所以教师自身要先对教材有很好的情感投入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素养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感情,使得学生与教材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和自身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出语文文化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首先我在我已经了解圆明园历史的基础上又重新深度阅读了课文,再次了解了圆明园的辉煌时期与毁灭的原因及过程,然后我做好多媒体课件,以便上课时向学生们展示。在上课前,向学生们提问知道哪些建筑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哪些建筑是保存完好的?哪些是被毁坏的?为什么会被毁坏?学生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万里长城,也知道是中国一直被侵略许多建筑才会被毁坏。之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圆明园”,导入了课文主题,我让学生们通读课文,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材中描绘圆明园昔日的景象,引导学生们在脑海中想象和感悟圆明园曾经辉煌的景象,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也要让学生们记住这个国耻,增强学生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国的文化情感。
三、提高文化品位,增强赏析水平
语文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灵魂所在,所以,在语文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是尤为重要的。人类文明从低俗到高雅都是通过阅读和文化积累起来的,书本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要选择文化品位高、文质兼美的文章和书籍,在阅读中提升自我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在文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和赏析水平。所以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们阅读高质量的文章和书籍,为学生的文化基础做好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在日常教学中会经常向学生们提起《论语》中的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会推荐学生们读中国的四大名著。文学作品那么多,单独几本书是不够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语文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们阅读正确的书籍,在语文课上推荐学生读好书,例如《傅雷家书》、《青年文摘》等的书籍和刊物,这样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就能知道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好内容,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平,还能增强他们的赏析能力,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无限魅力。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积极的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卉.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8(6):62-62.
[2]林雪红.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简析[J].考试周刊,2019(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培养
新课改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人文气氛,让学生感受语文文化的意境,要深挖教材内容,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增强学生的阅读赏析水平,逐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语文氛围,感受文化意境
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像故事中所讲的道理一样,环境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校园的文化氛围和教师的精神面貌最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此,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优化,在学校的楼梯、走廊、宣传栏等地都要张贴好师生的读书心语,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内心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以身立教,将自身打造为书香儒雅的教师,才能更好胜任引导者的角色,能去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文化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
例如,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室内可以张贴名人名言、名人书法作品等,营造语文气氛,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些,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受到影响,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图书角”,发动学生们把自己读过的书放到图书角,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进步,营造“书香满校园”的氛圍,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围绕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才能用心的去感受去学习语文带给我们的意境,对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挖掘教材内容,培养文化情感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去,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的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和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展开教学,在课前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文,挖掘教材中的语文素养,教材是培养学生文化情感和情感教育重要的载体,所以教师自身要先对教材有很好的情感投入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素养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感情,使得学生与教材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和自身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出语文文化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首先我在我已经了解圆明园历史的基础上又重新深度阅读了课文,再次了解了圆明园的辉煌时期与毁灭的原因及过程,然后我做好多媒体课件,以便上课时向学生们展示。在上课前,向学生们提问知道哪些建筑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哪些建筑是保存完好的?哪些是被毁坏的?为什么会被毁坏?学生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万里长城,也知道是中国一直被侵略许多建筑才会被毁坏。之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圆明园”,导入了课文主题,我让学生们通读课文,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材中描绘圆明园昔日的景象,引导学生们在脑海中想象和感悟圆明园曾经辉煌的景象,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也要让学生们记住这个国耻,增强学生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国的文化情感。
三、提高文化品位,增强赏析水平
语文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灵魂所在,所以,在语文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是尤为重要的。人类文明从低俗到高雅都是通过阅读和文化积累起来的,书本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要选择文化品位高、文质兼美的文章和书籍,在阅读中提升自我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在文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和赏析水平。所以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们阅读高质量的文章和书籍,为学生的文化基础做好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在日常教学中会经常向学生们提起《论语》中的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会推荐学生们读中国的四大名著。文学作品那么多,单独几本书是不够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语文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们阅读正确的书籍,在语文课上推荐学生读好书,例如《傅雷家书》、《青年文摘》等的书籍和刊物,这样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就能知道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好内容,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平,还能增强他们的赏析能力,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无限魅力。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积极的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卉.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8(6):62-62.
[2]林雪红.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简析[J].考试周刊,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