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80多所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过去一周切实感受到了中美两个国家在政治、文化和外交上的博弈。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称目前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须于6月30日离境。在中国有关部门的“紧急协商”之下,5月25日,美国国务院再发公告:教师们无须离境。
8天上演大逆转,孔子学院事件恐怕并不像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仅仅是个“管理问题”。实际上,美国一直有人对孔子学院戒心重重,曾有国会众议员指责中国通过私营媒体和公共教育“进行宣传”。也正是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美国推出了《2011年度人权国别报告》,对近200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品头论足,中国被列入了“极为糟糕”行列。在此情况下,孔子学院的教师们,与其说面对的是一个“管理问题”,还不如说是被卷入了一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领域的交锋。可以预料,在这一事件后,美国的大学要申办孔子学院,必然会有更多不属于教育范围的考量:这次是签证问题,下次可能是用其他借口打乱教学部署、影响课程质量,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孔子学院的教师们在工作中,也可能因为“莫须有”、“无厘头”的刁难而产生更多的顾虑。这无疑会为日渐开阔的中美文化交流之路投下阴影。
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诞生于2004年,“老外”歪歪扭扭的毛笔字、画成京剧花脸的金发碧眼,从此不断出现在媒体上。与大名鼎鼎的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一样,孔子学院也是为了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一国语言、了解一国文化。虽然梅兰芳曾以唱腔身段震惊西方,李小龙也让“功夫”成为美国词汇,但孔子学院更能体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动性。
也正因此,这次孔子学院事件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遭遇到的一次“狙击”,它折射出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文化交锋的新时代。文化的交锋,源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而影响力的扩大,必然带来各种充满怀疑的眼光。不断深化的经贸往来,可能引起“政治势力扩张”的想象;友好平和的文化交流,可能引发“意识形态输出”的猜忌。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成长的烦恼”。
在过往的经验中,通过在世界经济体中多年的风雨历练,小到贸易纠纷,大到金融危机,我们已经慢慢学会如何躲过经济领域的各种暗礁。然而,面对文化交锋这一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还是略显准备不足。相比给美式价值观穿上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的“中国外套”,我们的文化传播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相比把“签证管理”这样的国内政策当成文化交锋的武器,我们的应对方法也还显得有些稚嫩。说到底,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地打个中国结、唱首中国歌,粗放型的方式只会做大量无用功。今后,文化交锋也必然会越来越深入地勾连到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勾连到各国的内政与外交。囿于传统的方式,只会限制住眼界、丧失了主动。
从这个角度说,孔子学院事件给中国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交锋课。在一些国家眼里,中华文化仍是“异质文化”甚至“异己文化”,如何应对文化交锋中的新挑战,制造不同文化的公倍数、求取不同价值观的公约数,中国还需要进一步破题。
8天上演大逆转,孔子学院事件恐怕并不像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仅仅是个“管理问题”。实际上,美国一直有人对孔子学院戒心重重,曾有国会众议员指责中国通过私营媒体和公共教育“进行宣传”。也正是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美国推出了《2011年度人权国别报告》,对近200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品头论足,中国被列入了“极为糟糕”行列。在此情况下,孔子学院的教师们,与其说面对的是一个“管理问题”,还不如说是被卷入了一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领域的交锋。可以预料,在这一事件后,美国的大学要申办孔子学院,必然会有更多不属于教育范围的考量:这次是签证问题,下次可能是用其他借口打乱教学部署、影响课程质量,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孔子学院的教师们在工作中,也可能因为“莫须有”、“无厘头”的刁难而产生更多的顾虑。这无疑会为日渐开阔的中美文化交流之路投下阴影。
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诞生于2004年,“老外”歪歪扭扭的毛笔字、画成京剧花脸的金发碧眼,从此不断出现在媒体上。与大名鼎鼎的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一样,孔子学院也是为了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一国语言、了解一国文化。虽然梅兰芳曾以唱腔身段震惊西方,李小龙也让“功夫”成为美国词汇,但孔子学院更能体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动性。
也正因此,这次孔子学院事件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遭遇到的一次“狙击”,它折射出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文化交锋的新时代。文化的交锋,源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而影响力的扩大,必然带来各种充满怀疑的眼光。不断深化的经贸往来,可能引起“政治势力扩张”的想象;友好平和的文化交流,可能引发“意识形态输出”的猜忌。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成长的烦恼”。
在过往的经验中,通过在世界经济体中多年的风雨历练,小到贸易纠纷,大到金融危机,我们已经慢慢学会如何躲过经济领域的各种暗礁。然而,面对文化交锋这一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还是略显准备不足。相比给美式价值观穿上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的“中国外套”,我们的文化传播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相比把“签证管理”这样的国内政策当成文化交锋的武器,我们的应对方法也还显得有些稚嫩。说到底,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地打个中国结、唱首中国歌,粗放型的方式只会做大量无用功。今后,文化交锋也必然会越来越深入地勾连到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勾连到各国的内政与外交。囿于传统的方式,只会限制住眼界、丧失了主动。
从这个角度说,孔子学院事件给中国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交锋课。在一些国家眼里,中华文化仍是“异质文化”甚至“异己文化”,如何应对文化交锋中的新挑战,制造不同文化的公倍数、求取不同价值观的公约数,中国还需要进一步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