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学习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学时,教师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心理反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学生心理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256-01
一、保守心理
这一类学生大多数性格内向,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举手回答,同样有问题也不爱提。他们对学习缺乏激情,竞争心理不强,久而久之,只当观众的学法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问意识至关重要。教学中,对待这类学生不可采取强硬的方式,要着重激励、鼓舞,除讲清课堂提问的作用、意义外,还可通过表扬、加分、命名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培养他们的激情,尤其是用学生的姓名命名某种问题的提法,对激发学生积极发言效果甚佳。例如,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让同学们质疑问难,平时较少提问题的舒萍同学小心地、试探地举起了手,我一发现,赶紧让她来提问题,她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联想当时的环境提出了:“我”埋伏在邱少云身边不远的地方,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着火了,火却没有蔓延到“我”身上?我觉得她这一问题是经过认真思考观察后而提出来的,首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同学们讨论后各抒已见。随后,我又郑重宣布:因为这根据当时的环境实际提问题方法是舒萍先提出来的,就叫“舒萍联系实际提问法”。舒萍同学感觉到自己提的问题有价值又听到师生的赞扬,露出自信的笑容,从而增强了问题意识。
二、自弃心理
这一部分学生多数是学困生,思维迟钝,注意力容易转移,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思考,表情发呆。他们在课堂中问的少,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待这类学生,应优先提问,有意识地提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特别是课前几分钟复习上节课讲过的内容,可以多叫这类学生,讲过的题目他们会回答的机率更高,得到肯定后会更有信心。在小组讨论时,让小组长多让其发表意见,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解决。这样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培养起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思维得到启发,学习成绩提高了,信心足了,就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了。
三、表现心理
有些学生,虽然思维敏捷,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他们具有争强好胜,急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往往欠思考,没有真正领会课文内容,就急着举手提问题,怕机会让人抢先了。有时他们还故意借助肢体言行来引起老师对他们的注意,盼着老师让他说,以达到表现自己的目的。虽说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但有时提出的问题较偏,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学时,对待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既不能完成附和,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乱加指责、挖苦、取笑。当其提出的问题欠妥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对待。可用一句幽默的话语回答了事;可引到与之相关的别的问题上;可让其课后与老师个别交谈等,同时善意地指出其由于沒有针对学习内容,所提问题较没有价值,使他们朝全面细致的思考问题方面改进,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
四、进取心理
这种心理的学生思维敏捷,课堂学习时,能积极思考,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提出一些较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提问题的意识较强,但老师的引导如果不到位,可能反倒会把他们的积极性给挫伤了。对待这类心理的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可让他们带着问题学;课中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可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学后能解决的,让他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会觉得学有所得,问有所获;课后提的问题,可引导他们查阅课外资料,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从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这样耐心的培养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开拓,会更加乐意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真正的实效。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能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学生心理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256-01
一、保守心理
这一类学生大多数性格内向,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举手回答,同样有问题也不爱提。他们对学习缺乏激情,竞争心理不强,久而久之,只当观众的学法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问意识至关重要。教学中,对待这类学生不可采取强硬的方式,要着重激励、鼓舞,除讲清课堂提问的作用、意义外,还可通过表扬、加分、命名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培养他们的激情,尤其是用学生的姓名命名某种问题的提法,对激发学生积极发言效果甚佳。例如,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让同学们质疑问难,平时较少提问题的舒萍同学小心地、试探地举起了手,我一发现,赶紧让她来提问题,她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联想当时的环境提出了:“我”埋伏在邱少云身边不远的地方,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着火了,火却没有蔓延到“我”身上?我觉得她这一问题是经过认真思考观察后而提出来的,首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同学们讨论后各抒已见。随后,我又郑重宣布:因为这根据当时的环境实际提问题方法是舒萍先提出来的,就叫“舒萍联系实际提问法”。舒萍同学感觉到自己提的问题有价值又听到师生的赞扬,露出自信的笑容,从而增强了问题意识。
二、自弃心理
这一部分学生多数是学困生,思维迟钝,注意力容易转移,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思考,表情发呆。他们在课堂中问的少,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待这类学生,应优先提问,有意识地提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特别是课前几分钟复习上节课讲过的内容,可以多叫这类学生,讲过的题目他们会回答的机率更高,得到肯定后会更有信心。在小组讨论时,让小组长多让其发表意见,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解决。这样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培养起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思维得到启发,学习成绩提高了,信心足了,就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了。
三、表现心理
有些学生,虽然思维敏捷,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他们具有争强好胜,急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往往欠思考,没有真正领会课文内容,就急着举手提问题,怕机会让人抢先了。有时他们还故意借助肢体言行来引起老师对他们的注意,盼着老师让他说,以达到表现自己的目的。虽说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但有时提出的问题较偏,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学时,对待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既不能完成附和,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乱加指责、挖苦、取笑。当其提出的问题欠妥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对待。可用一句幽默的话语回答了事;可引到与之相关的别的问题上;可让其课后与老师个别交谈等,同时善意地指出其由于沒有针对学习内容,所提问题较没有价值,使他们朝全面细致的思考问题方面改进,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
四、进取心理
这种心理的学生思维敏捷,课堂学习时,能积极思考,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提出一些较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提问题的意识较强,但老师的引导如果不到位,可能反倒会把他们的积极性给挫伤了。对待这类心理的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可让他们带着问题学;课中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可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学后能解决的,让他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会觉得学有所得,问有所获;课后提的问题,可引导他们查阅课外资料,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从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这样耐心的培养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开拓,会更加乐意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真正的实效。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能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