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对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农业院校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 改革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242-02
一、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组织不当
现在的农业院校在计算机教材的选择都使用了统一的计算机课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其忽视了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
(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
现代农业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都是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教材内容整体“搬”到计算机中进行教学,并且结合图片、视频、声音、文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枯燥的传统教学。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比如说,在一些计算机教学中,不少教师非常依赖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并且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课件进行有效的设计,尊崇着“拿来主义”,大量索取网络上的资源。同时,课堂上也缺少了有效的互动,教师大多在控制终端前“照本宣科”,课堂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也让学生很容易造成一种视觉上的疲劳,并影响实际的计算机教学。
(三)在实验环节没有明确的任务和严格的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其重点不仅是需要良好的理论作为支撑,更需要去结合实践的环节。但是在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没有重视实践课程,在实践的课堂上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利用电脑看电影、打游戏,并且也伴随着早退、旷课的现象。同时,身为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也没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且主动去制止与干涉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二、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思考
(一)重视教学环境的建设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将重点放到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发展中,并以此来提高教学环境。首先将传统的计算机答疑、作业、评价放到学校的网络平台,提高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效率。其次,将教学内容以及农业院校的实际需求,将两方面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将课件放置到学校自身的网络平台进行共享,这样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不受地理位置、时间的限制,并且结合专业知识,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信息化农业知识方面的认识。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思考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够对教学有着促进性的作用。比如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给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并结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依次分组。例如,将有成熟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分到A组,其教学内容围绕一些有深度计算机知识进行选择性的教学;将掌握一定基础性知识的学生分到B组,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性知识的查缺补漏式教育;缺乏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分为C组,这一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大纲的顺序,循序渐进的对其进行教学。这样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上文已经阐述过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此在重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让学生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其所学习过的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与自己的思维进行互相认证,这样才能够让其自身真正的了解计算机技术。其次,学校方面应当转换实践教学的单一路径。学校可以结合一些计算机实践活动,或是鼓励学校社团以及学生群体自发的组织计算机实践大赛,通过这种竞赛类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实践的重视。最后,学校在计算机实践中,还需要结合一些專业类的计算机实践项目,让学生对信息化农业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总的来说,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为基础,以“以生为本”作为改革探索的有效路径,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的重视,增强信息化农业意识,这样才能够达成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为农业领域、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瑞,舒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9月,第72页
[2]何玉香,郭世懿,王秀芬,许晓华.农林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索[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第58页
作者简介:
付永平(1981.4-),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菌物学。
【关键词】农业院校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 改革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242-02
一、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组织不当
现在的农业院校在计算机教材的选择都使用了统一的计算机课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其忽视了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
(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
现代农业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都是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教材内容整体“搬”到计算机中进行教学,并且结合图片、视频、声音、文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枯燥的传统教学。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比如说,在一些计算机教学中,不少教师非常依赖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并且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课件进行有效的设计,尊崇着“拿来主义”,大量索取网络上的资源。同时,课堂上也缺少了有效的互动,教师大多在控制终端前“照本宣科”,课堂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也让学生很容易造成一种视觉上的疲劳,并影响实际的计算机教学。
(三)在实验环节没有明确的任务和严格的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其重点不仅是需要良好的理论作为支撑,更需要去结合实践的环节。但是在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没有重视实践课程,在实践的课堂上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利用电脑看电影、打游戏,并且也伴随着早退、旷课的现象。同时,身为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也没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且主动去制止与干涉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二、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思考
(一)重视教学环境的建设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将重点放到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发展中,并以此来提高教学环境。首先将传统的计算机答疑、作业、评价放到学校的网络平台,提高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效率。其次,将教学内容以及农业院校的实际需求,将两方面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将课件放置到学校自身的网络平台进行共享,这样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不受地理位置、时间的限制,并且结合专业知识,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信息化农业知识方面的认识。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思考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够对教学有着促进性的作用。比如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给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并结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依次分组。例如,将有成熟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分到A组,其教学内容围绕一些有深度计算机知识进行选择性的教学;将掌握一定基础性知识的学生分到B组,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性知识的查缺补漏式教育;缺乏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分为C组,这一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大纲的顺序,循序渐进的对其进行教学。这样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上文已经阐述过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此在重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让学生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其所学习过的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与自己的思维进行互相认证,这样才能够让其自身真正的了解计算机技术。其次,学校方面应当转换实践教学的单一路径。学校可以结合一些计算机实践活动,或是鼓励学校社团以及学生群体自发的组织计算机实践大赛,通过这种竞赛类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实践的重视。最后,学校在计算机实践中,还需要结合一些專业类的计算机实践项目,让学生对信息化农业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总的来说,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为基础,以“以生为本”作为改革探索的有效路径,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的重视,增强信息化农业意识,这样才能够达成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为农业领域、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瑞,舒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9月,第72页
[2]何玉香,郭世懿,王秀芬,许晓华.农林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索[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第58页
作者简介:
付永平(1981.4-),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菌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