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宿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yuantu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天星斗,我只认识有限的几颗
  一颗是天暗下来就亮着的
  一颗是天亮时落单的,还有就是
  拖着焰火一样尾巴划空而过的流星
  有人说星星是人在天堂的真身
  每个人都有一颗,星光黯淡之际
  就是这个人在人间的劫难之时
  但我只认识这有限的几颗
  更不能在浩渺夜空中找到自己
  我想我灰暗人生是否就是这样被印证
  人间无所寄,天堂也找不到位置
  后来有人教我辨认北斗七星
  说它的形状就像一把勺子挂在空中
  当我终于认出天堂里
  这个有着人间烟火味的器皿
  我却心中突然一紧,担心
  這漫长的人世中真有一场不散的筵席
其他文献
在颇有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一书中,著者在“新诗的诞生”一节里写道:“俞平伯的诗里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白话诗的‘过渡性’”[1],并指出俞平伯的《冬夜》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学第一部白话诗集是胡适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常说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诗集则是郭沫若1921年8月出版的
期刊
绿原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在40年代初开始写诗,出版诗集《童话》,后成为“七月诗派”的重要一员。作为跨越现代和当代的一个重要诗人,绿原的创作,历经了《童话》集的绮语,以“七月诗人”身份创作的“现实主义”时期,建国之后,同胡风一样,作为一个跨入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其创作倾向也逐渐转向了后来被诗人自己所完全否定的“政治抒情”。建国后不久,“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震惊全国,绿原也成为“胡风分子”而遭遇横祸
期刊
宇向的《晒太阳的人》有着浓厚的生命质感。诗歌第一节告诉我们“在狭窄的长椅上睡觉”不掉下来,便是“稳当”,第二节则告诉我们“在喧哗的候车厅熟睡”时,“被人盯住立马醒来”就是“境地”,第三节描写“不需要闹钟的时间/想几点醒就点醒”的睡眠,一连三节,诗人从“睡”入手,躺椅上的安稳,候车厅的熟睡以及不需要闹钟的舒适,都是关于“睡”的状态,这种状态安稳、温馨。这种普遍性的、安稳的日常生活让“晒太阳的人”更加
期刊
花语:谷禾老师好!离5月份海南诗人冷阳来京,我们和杨北城兄、杨奕黎导演等一帮人月光下闻着花香的聚谈已半年多了。好像一直再难见到您的影子,都忙些什么去了?  谷禾:基本上围着单位的事儿转吧。我们杂志人手少,一个人当两三个人用,案头的、事务的、活动的,等等,事无巨细都需要亲力亲为,大量的精力被动地消耗在上边,以诗歌之名的聚会就很少得闲参加了。  花语:您曾经说过“写诗就是自我向灵魂提问”,很显然,您是
期刊
1  如果没有记错,时间应该是1995年春夏之交,地点是济南。那正是我硕士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当时,济南的文化东路上有一家著名的书店,名曰“济南三联书店”,距离我就读的那家高校很近,只够散步之用。我不时要么独自一人,要么友朋二三,前去光顾,并且时有收获,不少书至今尚在书房。不记得是一个午后,还是某个黄昏,在那家书店,我偶然看到了东方出版社刚出版的《畜界 人界》,作者钟鸣。这个在中国重名太多的名字,
期刊
许多时候,阅读诗歌,我担心的不是诗歌的抒情与叙事是否能打动我,也不是其结构与技术是否恰切,而是如何找到进入一首诗的准确方式。当然,这里所谓的“准确”,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准确,是阅读者的角度,而不一定是诗人的方向。我始终坚持,任何阅读都可能是误读,而所谓的评论文字只不过是为误读寻找理由。正因如此,这样的情况才时常发生:一首诗明明打动了我、震撼了我,而我却长时间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心里一遍遍地念它的好,
期刊
时间。这两个时间,都足以令人心生忐忑。  上个世纪初,新诗擎着“革命”旗帜狂飙突进,“革命者”横冲直闯,手持当时国人尚未见识太多的洋武器,似乎是所向批靡,这些都注定了“革命”或“革命者”不大可能揣有冒犯以至僭越的忐忑。那么,一百年过去,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诞生于上世纪之初的新诗,今天到底长成什么样子了?如果搁在多文体视域或者单以接受者的视角去看,似乎还一时下不了令众人都信服的結论。这是一个悲哀的
期刊
即使不到浮生的一半,“到哪里去采花,去寻日光”,依然是困扰诗人的问题。像本期吴乙一、伊路和雷平阳的诗,有穿越命运的黑洞,有皈依纸上的修行,倾诉、告慰和自我阅读,是诗人们寻找“花和日光”殊途同归的方法。  吴乙一的《10月25日,父亲淋巴瘤手术周年》,有劫后余生的恍惚。父亲大病新愈,长期又密集的焦躁、绝望和恐惧在儿子始终无法松弛的神经里,终于演变成一场负重后的慌乱。那充满不确定性的一连串“是否”——
期刊
张德明已是国内著名的评论家,已有大量评论文字见于《诗刊》、《星星》、《文艺争鸣》、《中国诗人》、《人民日报》等报刊,并主编了多本评论或诗歌类著作。现为广东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评论家写诗会是怎样的?一个用笔或语言为他人指点江山或盖棺定论的人,到他出手,其题材、用词、角度等等,便都因此有了莫名的吸引力与神秘感。其作为评论家的前瞻性与全局性,是否会让他比一般诗作者更加高屋
期刊
诗歌与现实、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可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为重要、最纠缠不清的一个话题,关于它的争论一直没有真正停止过。但是老话题并不代表没有现实针对性,不代表没有意义,相反可能是在反证着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一些常识需要重申和强调。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诗歌与现实关系的问题再度引起关注和热议,出现了“草根性写作”“打工诗歌”“工人诗歌”等现象,“现实”再度成为诗歌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