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习能力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有必要组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深入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固基础,顺利走上全能型人才的创新之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自学热情普遍不高,教师仅会沿用单一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公式,时常忽略学生是否能够真的理解与消化,因此导致了教学质量越来越低,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对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分析;研究
引言:
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把素质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视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优化设计活动方案,遵循着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组织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打造优质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去探索深层的数学知识,体会学习的最大乐趣,继而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迎来数学教学工作更加辉煌的明天。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长期探索与研究。笔者特意凭借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表几点新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喜欢参与有趣的实践活动,希望跟随教师引导探索未知的神奇世界。而兴趣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任何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都要以学生浓厚兴趣的激发为必要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让学生衍生抵触情绪,并且积极配合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合理设计问题是关键[1]。如:1+3=?1+3+5=?1+3+5+7=?1+3+5+7+9=?,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趣味性,进而向他们发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它们中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会积极的去思考,进而通过归纳和分析寻找出其中的相关规律,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激烈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找到其中的乐趣,进而也就能够更好的实现创新。
二、学会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还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2]。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長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所憎恨的教师,是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什么事情做得好的那些教师。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既要热情鼓励学习好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对未成功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更不能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分析其合理之处,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如有位教师上公开课“十几减8”这一内容。临近下课时,一个学生问:“老师,13减8,3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3得5,再用10减5得5,因此13-8=5,这样做行吗?”话音刚落,就引来了一片反驳声,听课的教师也议论纷纷。这时,授课教师不仅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这位教师采用了灵活的教法,组织学生借助小棒对此问题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仅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的将是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大体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雨.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8)52-53.
[2]韩丽.数学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6(13)114-11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分析;研究
引言:
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把素质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视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优化设计活动方案,遵循着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组织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打造优质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去探索深层的数学知识,体会学习的最大乐趣,继而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迎来数学教学工作更加辉煌的明天。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长期探索与研究。笔者特意凭借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表几点新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喜欢参与有趣的实践活动,希望跟随教师引导探索未知的神奇世界。而兴趣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任何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都要以学生浓厚兴趣的激发为必要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让学生衍生抵触情绪,并且积极配合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合理设计问题是关键[1]。如:1+3=?1+3+5=?1+3+5+7=?1+3+5+7+9=?,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趣味性,进而向他们发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它们中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会积极的去思考,进而通过归纳和分析寻找出其中的相关规律,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激烈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找到其中的乐趣,进而也就能够更好的实现创新。
二、学会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还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2]。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長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所憎恨的教师,是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什么事情做得好的那些教师。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既要热情鼓励学习好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对未成功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更不能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分析其合理之处,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如有位教师上公开课“十几减8”这一内容。临近下课时,一个学生问:“老师,13减8,3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3得5,再用10减5得5,因此13-8=5,这样做行吗?”话音刚落,就引来了一片反驳声,听课的教师也议论纷纷。这时,授课教师不仅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这位教师采用了灵活的教法,组织学生借助小棒对此问题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仅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的将是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大体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雨.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8)52-53.
[2]韩丽.数学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6(1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