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德育的关系研究(二)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y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理想人格概念,回顾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学家对理想人格与德育关系重要论述,引发出“教育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导人”的过程的思考,并分别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导人”三个过程入手阐述了其对教师理想人格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 理想人格 德育
  1 前言
  教师的理想人格是教师高尚师德的直接体现,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是教师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由这种人格魅力辐射、积累而成的学校传统与文化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规章制度,任何道德说教,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深刻理解、掌握教师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意义和方向有助于教师做好德育工作。
  2 基本概念
  对于人格,不同学科从不同视野,以不同的方式就其某一维度或侧面下了不同的定义。人格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格的,它所下的定义涵盖了人格的全部本质、内涵和外延:“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思想和行动的综合。”此定义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人格是全面整体的人,它既包含人的内在品质,又包含人的外在行为实践;第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具有持续性和一致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是相对的稳定,整体是变化的整体,所以人格具有可塑性;第三,人格是有特色的个人;第四,人格是一种内在动力组织,是人们行为实践的推动力量;第五,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吸收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结果。
  理想人格是指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行为方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和理想,并为人们所普遍推崇和肯定的人格模式。理想人格的设定、宣传和推广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事关社会发展的导向和目标,意义重大,因此每一社会群体都应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和推广。教师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其理想人格的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
  3 教师人格与德育的关系
  教师崇高的人格修养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前提,在德育工作中,没有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渲染,一切道德行为规范、空洞说教都只能流于形式和空疏。对于教育工作和教师人格的关系,各国教育都有精辟的论述: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德国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慧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师的重大作用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灵,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使学生喜爱并模仿优良行为。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居于核心和统治地位,它为中华民族集体主义文化及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儒家理想人格是典型的道德型人格,它的要义是“内圣外王”,要求人们首先要修身养性,在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再将自己的修养成果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去。
  4 德育过程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德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其表现形式上看,有显形教育和隐形教育之分,显形教育指各种学生道德规范,学生行为手册,规章制度及教师的说教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隐形教育指教师理想人格及学校整体育人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在德育工作中,显形教育是“形”,不可或缺,但单靠它总是显得过于刻板、生硬、不尽人情;隐形教育是“神”,是润物细无声之春雨,是德育教育以人为本之体现,它对于自我意识,自主精神越来越强的年轻人来说,更富有成效。孔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是对隐形教育功效之精辟概括。
  对于教师个体来说,隐形教育体现在教师理想人格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感化与影响。教育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导人的过程,教师理想的人格品质应反映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
  4.1以理服人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德育工作是以理服人的过程。现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育人的各个环节中做到以理服人。教师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具有以下理想人格:
  4.1.1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学生到学校主要目的是寻求真理,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只有具备较高理论思维能力,才能全面、准确、本质地理解和掌握。真理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宣讲时将其具体化、形象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钻研的精神,不断学习的精神品质,深入学习。理解科学理论,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真理。教师渊博的知识、高超的学术水平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敬佩、信服感,这种敬佩与信服是一种心理磁石,一种人格力量,它在吸引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会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包括道德观在内的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
  4.1.2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创新意识与思想应体现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体现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在当前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德育手段,以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适时地引导、教育,促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1.3耐心细致的精神品质。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高度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比较强,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道德观等需在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不断完善。诚如英国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所言,学生必须面临一定程度思想冲突以发展他们的道德潜能。因此,教师应以宽容、珍视的心情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和无比耐心的精神品质去启发、引导他们。即使教育效果出现反复,遇到挫折也绝不因灰心而放弃。   4.2以情动人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教育工作是以情动人的工作。学生只有以感情认同为基础,才可能接受教育者传播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观念,执行教育者规范的道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室应通过以下理想人格品质来实现育人目的。
  4.2.1积极饱满的情绪体验。教师积极饱满的情绪能时时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因为有了积极乐观的情绪,教师便会热爱工作。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学生会因教师无时无刻不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而对教师产生亲近、信赖感。在这种亲近与信赖感作基础,教师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影响便水到渠成;因为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便会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并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情感感染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感;因为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才会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并以主人翁的精神,针对这些矛盾,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向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是消极徒劳地发牢骚、报怨。
  4.2.2仁爱善良的品质。鲁迅先生有句话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宽容地对待学生在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观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性,并以无比的耐心进行引导;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产生出强烈的责任心,并在这种责任心的鞭策下不断更新知识,拼搏创新。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这种神圣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知不觉地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4.2.3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因素。据心理学研究:教师态度温和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教师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更容易在感情上接受、认同教师,从而乐于接受其教导。在一个态度温和、善于倾听、作风民主的教师面前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展现真我,这是教师引导与教育的基础。
  4.4以行导人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育人工作是以行导人的工作,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要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教师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导之以行。教师只有具备以下理想人格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引导、示范作用。
  4.4.1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育人的过程是曲折的,为使学生接受某一观念,往往需要反复多次做工作;育人效果具有滞后性,教育工作往往是育人在学校,成效在社会(5),这影响到教育效果的评价,教师只有以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态度,以执着坚定的信念,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为支撑才可能尽职尽责地做好育人工作。而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高尚的精神品质将成为一种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持久地、深层次地影响学生。
  4.2.2仁爱善良的品质。鲁迅先生有句话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宽容地对待学生在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观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性,并以无比的耐心进行引导;因为爱学生,教师才会产生出强烈的责任心,并在这种责任心的鞭策下不断更新知识,拼搏创新。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这种神圣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知不觉地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4.2.3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因素。据心理学研究:教师态度温和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教师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更容易在感情上接受、认同教师,从而乐于接受其教导。在一个态度温和、善于倾听、作风民主的教师面前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展现真我,这是教师引导与教育的基础。
  4.4以行导人对教师理想人格之要求
  育人工作是以行导人的工作,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要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教师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导之以行。教师只有具备以下理想人格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引导、示范作用。
  4.4.1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育人的过程是曲折的,为使学生接受某一观念,往往需要反复多次做工作;育人效果具有滞后性,教育工作往往是育人在学校,成效在社会(5),这影响到教育效果的评价,教师只有以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态度,以执着坚定的信念,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为支撑才可能尽职尽责地做好育人工作。而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高尚的精神品质将成为一种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持久地、深层次地影响学生。
  4.4.2高尚的品德操行。品行是影响理想人格的稳定因素,它反映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它体现在随手关掉教室里的灯上;体现在不经意间拾起操场中一张纸屑,扔进垃圾桶;体现在下课后主动擦净黑板上每一处痕迹……。教师良好的品行修养使学生产生敬意,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美德是对学生无声的命令。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以身作则,胜过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令学生敬仰,促学生模仿。
  4.4.3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进取精神是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动力因素。教师在追求更高目标时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教育力量,它将激励学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如北大已故教授孟二东,即使面对病痛的非人折磨也没有停止奋斗,而是以只争朝夕的态度继续进行专业研究,他的这种进取精神感染,影响了许多学生。
  学校德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于师德,教师崇高的人格修养是师德建设的根本。尼采说:“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以每个教师的理想人格以及和教师群体完美人格形成的良好氛围去感染、引导、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秉公,《大学生人格学》,长春出版社,1989年10月
  [2]周之良,《德育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3]任顺元,《师德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0页
  [4]何志魁,《从教师人格看高校师德建设》,曲靖师范学院,2003年第6期,117-120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了计算机教学中课堂管理的现状,指出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计算机教学中的课堂管理应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课堂管理 教学环境  计算机课堂管理一直是计算机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课堂纪律乱,学生不注意听讲,对计算机课片面理解,一味地玩游戏,那么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在气氛融洽的环境下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呢?笔者认为加强课堂管理是关键。计算机课是一门操作性、互动性和实
期刊
【摘 要】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初中语文运用质疑--探究--反思教学模式,具有独创性、合理性、科学性。  【关键词】语文 质疑 探究 反思 模式 育人 提高 素质  一、实验背景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初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心理健康视角重新探究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先从心理层面解读师德含义、心理健康和师德问题的关系;再探讨说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成因与影响作用;最后从心理健康层面提出完善师德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师德 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由教师、职业、道德三个子概念有机组合,道德是价值界定,职业是内容界定,教师是范畴界定。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
期刊
【摘 要】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决定词汇量的多少,词汇量决定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笔者从农村学生识记单词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创设最佳心理状态和指导记忆方法两个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农村学生 记忆单词 心理状态 记忆方法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英语师资匮乏,教学任务十分繁重。首先,大量生词、短语、句型有待学生记忆,而 90% 以上学生不会音标或知之甚少,记单词常常借
期刊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这也是全体教师一致追求的目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本文初探了具体实践中的做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教学 师生关系 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 评价  课堂是教师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为依据,采纳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尽量选择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要反映数学的价值,能表现出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笔者执教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多年,深感本套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下面就本套教材的特点谈
期刊
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王学军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对于重力势能的概念越来越重视,本文通过对于重力势能的教学设计刍议,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来更深刻的学习重力势能的概念。  【关键词】重力势能 设计刍议 了解和探究 概念。  在以往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公式能量变化的量度,物体能量发生变化是由于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