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音乐餐厅所有人的原音重现

来源 :中华民居·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坪后堡这个地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了“重庆不夜城”的一个标志。远远可以看见一个熟悉的海报,海报上的人物就是邓丽君,有着属于她那个年代的衣服和装扮。看得出来,这里与怀旧有关。
  走进邓丽君主题音乐餐厅(酒吧),仿佛穿越到上世纪。清幽的古典欧式大厅,邓丽君温暖而甜润的歌声缓缓流淌。墙上照片中,歌后依旧露出有两道酒窝的招牌式笑容。今年10月,邓丽君主题音乐餐厅(酒吧)就在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古典的装修里透露出浓浓的年代感,角落里搭配的电话、留声机、打字机等点缀物品显得很搭调。
  无论是天花板上的油画,还是灯饰等物品,都是主人精心设计的。仔细看,还能看出灯罩上的毛孔,那是动物的真皮做的,特别有质感。而油画是专门找艺术家绘上去的。
  当然,这里最少不了的是邓丽君的音乐。光是音响的配置已经可以算是高标准了。餐厅有着一个舞台,不算很大,但足够了。在舞台的前面是一个自由活动区,不摆放桌子的时候就适合搞小型聚会、发布会等功能。
  这里怀旧的欧洲风格,稳重而不失华丽。这里既可以听音乐,也可以享受美食。这里的菜系以邓丽君经常去吃的和最喜欢吃的为主,包括东南亚菜、日本料理、粤菜、台湾菜、西餐等。把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小村之恋》、《小城故事》等一曲曲邓丽君脍炙人口的歌曲都融入进了菜单里,这样的结合让所有人都多了一分回味。
  怀旧,60后老男孩开餐厅
  餐厅角落,有一位戴着鸭舌帽的中年男人,半闭着双眼,躺在餐厅软座静静聆听歌声。他就是这家餐厅的老板之一,更是邓丽君的忠实拥趸。今年48岁的梁丹青并非重庆本地人,但是他已经在重庆生活了20年有余。
  在重庆的娱乐圈,梁丹青有着“夜场王子”的称号,因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庆,早期的酒吧,例如后街酒吧、懒虫酒吧、小酒库等都是他开的。而在这之前,梁丹青本来是一名中学老师。本是一次跟朋友到重庆来玩,却因为演唱功力了得,被人邀请在重庆做驻唱歌手,从此,梁丹青开启了自己在重庆的生活。这一路走来,它又从歌手到夜场老板,并且学会了设计,转而成为重庆著名的夜场装饰设计师,还成立了自己的室内设计公司。
  之所以会和邓丽君餐厅结缘,还得说起梁丹青对邓丽君音乐的喜爱。“小年轻们或许无法理解邓丽君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关于邓丽君的回忆,要追溯到我小时候”。
  梁丹青祖籍海南,他的童年在美丽的大海边。相对内地,接触邓丽君的音乐要稍微早一些。对梁丹青来说,在海风中倾听邓丽君的歌,是他记忆中最美妙的回忆。那时,梁丹青家中有一部老式收音机。每晚7点,他会准时蹲在收音机前,聚精会神地拨弄旋钮,调整天线位置,“一个不知道来自台湾还是香港的广播电台信号,偶尔会放邓丽君的歌。”
  听着歌,梁丹青还喜欢抄歌词。“用耳朵听写,歌词常写错,但我和朋友们还是乐此不疲。”梁丹青说,为了邓丽君,他还学会了吉他,“和朋友弹两首邓丽君的歌,也是当年最浪漫的事。”
  多年过去了,直到去年,梁丹青和朋友聊起想在重庆开一间怀旧的音乐餐厅。几位40几岁的“老男孩”,一拍即合,把目标锁向了邓丽君的音乐。下了决心,梁丹青和他的伙伴们开始四处做准备。因为使用邓丽君做主题需要授权,去年底,他们与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取得了联系,并邀请邓丽君的三哥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邓长富先生到重庆实地考察餐厅筹备情况。一周后,获得了文教基金会授权。很快,重庆邓丽君主题音乐餐厅(酒吧)便诞生了。试业当天,《小城故事》、《甜蜜蜜》等邓丽君经典曲目词作者、年逾9旬的庄奴先生也亲临现场,隔日,《千言万语》、《海韵》、《美酒加咖啡》等邓丽君经典曲目曲作者,古月先生与庄奴先生又在此相聚。
  歌者,邓丽君原音重现
  在邓丽君餐厅,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驻唱歌手,每晚七点半,演出准时开始。老板梁丹青特别精心找来了四位歌手,由三位女歌手和一位男歌手组成。
  当第一次听到犹如原音重现的歌手演唱时,我们都惊愕了。试想一下,一边是美食,一边是真人演唱,在那样的环境下,时而哼唱一句半句,都是一种放松。也许,某一段旋律,会怀念起某些人和某些事,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缅怀,无论是喜悦还是沧桑,都是对自我的一次回顾,这种感觉很好。
  “我们在演出上有些考究,四位歌者的演唱分为原音重现、改编演绎和邓丽君同时代的怀旧老歌,从多个方面来展现一个年代。”梁丹青告诉我们,这样一来,不光重温了邓丽君的经典,也重温了一个时代的金曲。
  看得出来,在邓丽君餐厅里,有着一群固定年龄层的食客。他们来到这里大概都有着同样的目的,那就是听邓丽君的音乐。在这样一个充满邓丽君元素的地方,和朋友喝点小酒,在微醺的灯光下,去体悟一些什么。他们大多很安静,看台上的表演,不时鼓着掌,似乎也是在为自己鼓掌。
  在歌者演唱完休息的间隙,我们见到了台下的他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特别钟爱邓丽君的音乐,无论是70后的吴小艺还是80后的杨阳,她们都把邓丽君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因为在她们听过邓丽君的歌曲以后,她们就默默地喜欢着,而且一直喜欢到现在,仿佛邓丽君的精神已经融入到她们的骨髓里了,以至于她们在台上的一颦一笑都像极了邓丽君。对她们来说,在邓丽君餐厅驻场,是一种特别愉快的感觉,因为这里唱的全部是她们喜欢的歌曲,而且环境很好,不会受台下的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台上的演员演唱得纯粹不受干扰,舞台前还专门立了一个牌子“谢绝小费”。因为在他们看来,当舞台表演开始的时候,这里是所有人精神的凝聚地,不应该受到任何打扰。
  原音重现几首以后,是重庆音乐制作人老虎演唱了,作为这里驻场唯一的男性,他声称自己纯粹是玩儿,他的大脑里有着500多首的歌曲库,在他看来,在台上记住歌词,然后唱歌给大家听,是他很乐意的事情。
其他文献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失去的地平线》([英]詹姆斯·希尔顿)        心中的日月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个集蓝天、白云、雪山、草甸、湖泊、牛羊为一体,和平安宁、无比美丽的地方。它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是“三江并流”的腹地。原名中甸县,1998年起国家开始对三江并流地带的山林实行禁伐,当地政府
期刊
马建初先生艺术学术价值定位  王小虎博士认为,“马建初教授沿着法国印象主义大师莫奈和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路径,结合东方民族情韵,在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土壤上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风貌、民族地域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在丧失民族自信、鄙视优良传统、盲目追求“刺激”的艺术境域下,他坚守住了精神和品质,给予大自然极大关爱,用色彩直取大自然的神韵和魂魄。”  如今中国油画的總面貌似
期刊
作为一个名镇,怎能少了美食。双江的特色食物很多,甚至不乏百年美味。像双江大街小巷老少皆喜欢的陈凉粉,就是从陈家祖上传下来的。还有曾进驻中南海,受川籍外省籍领导人厚爱的双江白酥鱼,在清朝末年间就已在四川颇有名气了。另外双江镇的“永明牌花生米”,也是诞生于清末,由双江镇米氏经营加工坊生产,饮誉县内外。  代表  陈凉粉 还是祖传的好  2004年10月,一个特大喜讯传回了双江,在中国美食节暨首届重庆国
期刊
乡村教堂,是教堂也做学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挥它特殊的作用。  在双江有两座教堂,一座是天主教堂,另外一座是福音堂。清末耶稣教继天主教传入中国,也因此,双江镇于1912年在兴隆街上开设了福音堂,宣传耶稣教马可福音教义,随即又创办了福音小学。故地重访之时,在兴隆街上我们恰好遇见了一位姓魏的老人,老人着一身旧时代的深蓝色中山装,站在一幢平房门口观望着我们这些外来者。老人说,他在兴隆街上住了几十年了,从
期刊
从2008年8月开始,几乎每次在北京与房屋建筑有关的展览都能看到杭州泰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根的身影。  展会上,由杭州泰欣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浙江泰格集成房屋有限公司建造的两层集成房屋样板房静默地矗立在馆外,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出几分惬意与浪漫。孙国根则与他的员工们在样板房内忙不迭地向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介绍着房屋的结构、功能、抗震、防风和防蛀程度等。  孙国根建造的房屋漂亮,也算得上浪漫。但面前的
期刊
11月25日,倾力打造“中华佛祖道场”的潼南大佛寺为第五次“穿金”的潼南大佛举行了隆重的开光法会。一时间,高僧云集,万众膜拜,鼓乐经声,蔚为壮观。这声势浩大的场面让我们见识了“世界第一室内金佛”的恢弘气势,何其壮哉。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潼南,文化灿烂,既是杨尚昆同志、杨闇公烈士的家乡,也是道教至尊陈抟老祖的故里。勤劳智慧的潼南人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谱写了浓郁的巴渝文化。  潼南,还有一个不得
期刊
双江古镇上有一座“四知堂”,一代伟人杨尚昆就于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时期,诞生于大院的西轩正厢房。浮浮沉沉,岁月流转,深宅大院注定承载几多繁华与沉沦。虽故人早已不再,古朴沧桑的宅院,却如丝如缕地向世人传递着一种久远而亘古的尊荣。  在一片绿树葱茏之地下车,一栋近似普通民居的建筑掩映于绿荫丛中,走到跟前,宅院正面是对称的马头墙,一字排开,巍峨庄严,气势不凡。  早在上世纪五十代,“四知堂”就被我国古建
期刊
国人的处世哲学,富足时一定是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庭院,以便关起门来,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小日子。哪管世间风雨飘摇,只守着自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祖祖辈辈、开枝散叶,就这么传承下去。  坐落在双江镇北街田坝外的田坝大院,是双江镇上占地最大的建筑,曾经是双江杨氏首富杨守鲁的宅院。于光绪十六年(1890)落成后,已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如今,此处已是人去楼空,但属于旧式乡
期刊
当这些小玩意儿被阿米放进了这个小屋,它们就变成了“阿米咖啡与花”的一部分;不豪华但温馨,不奢侈但和谐,这哪里还有半点豆腐厂的影子,连原来厂里旧有的老窗子,都在咖啡香的浸染下,有了文艺范儿的身段。  室内咖啡香  如果不是阿米告诉我,我没想到这个满是花朵、溢着咖啡香的小屋曾经是一家街道豆腐厂的厂房。  阿米的“阿米咖啡与花”咖啡馆藏在主城区中兴路一片周围写满了“拆”字的老街片区里。更准确地说,“阿米
期刊
贯会学    196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北京水彩画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通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主要参展作品:水彩画《青铜时代》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并获优秀奖;《潮起潮落》入选“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韩国);《落日归航》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