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大山的交响

来源 :中华名家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jo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建初先生艺术学术价值定位
  王小虎博士认为,“马建初教授沿着法国印象主义大师莫奈和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路径,结合东方民族情韵,在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土壤上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风貌、民族地域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在丧失民族自信、鄙视优良传统、盲目追求“刺激”的艺术境域下,他坚守住了精神和品质,给予大自然极大关爱,用色彩直取大自然的神韵和魂魄。”
  如今中国油画的總面貌似乎很难令人叫好。搞油画的人往往以其画种的西洋性而在后殖民化文化风气颇浓的当代傲视其它画种,或模古典之形似,或仿“现代”乃至“后现代”之“前卫”,做出一副非洋得地道而不可的神气来。但是,读同为油画家的马建初的大山风景画,却有着一望而知的中国自身民族艺术的亲切感,一种与矫揉造作之风迥异的可贵的质朴与清新。
  这缘于他平易朴直的秉性和他情感的真诚与炽烈。
  马建初的风景画以大巴山为题材,是因为他从小在大巴山群山中生活、成长。大山里流淌着他生命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大巴山就是他的真实生活,就是他真诚的情感,甚至,大巴山就是马建初本身。当他开始捉笔画画的时候,画的自然就是日夕厮守的可爱的大山,是那些憨厚、纯朴的可亲的山民。后来马建初读了书,进了都市,当了高校油画教授的时候,大巴山的一切还是让他牵扯情肠,萦绕其脑际的仍然是大山的山水草木,仍然是那些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耕作、操劳的山民。在与人欲横流的异化的都市喧嚣生活格格不入的画家看来,大巴山的千峰万壑以及那些保留着人性至美的山民们,就象一块疗救现代都市症的难得的精神净土。因此马建初痴情地反复画他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反复画他的朴质的毫不雕饰的山民。在他的画中,人物和山木风景天然地融和在一起,呈现出一派博厚而清纯的天地。这里既无叙事的文学情节的陈述,也非城里人的“风情画”似的猎奇,它直接就是大山本身的直观展示,一种自然与人的高度和谐,一种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的朴直的艺术呈现。同时,又并没有时下画坛流行的“深刻”哲理的时髦。作为山里人的马建初,这不过就是他生活本身的再现,他的一往情深的真实体验和理想境界的美好憧憬。这种人景合,一的绘画形式构成了马建初绘画与他人殊异的特色,也表现出他那独特的感人的亲切。
  没有在大山里真切地生活过的城里人,很难体会山在山里人心中的地位。林语堂曾谈过他的“高地人生观”(他也是在大山里长大的):“人若在高山里长大,山会改变他的观点,进入他的血液中”,“曾经是山里的孩子,便永远是山里的孩子”。是的,在巍峨博大的群山中长大的马建初心中的山就真与常人的山不同:“它时而暴烈如猛兽,在游走中现出骚动折腾,时而温顺如绵羊,在静谧中现出安祥和平。它回旋奔涌却又处处细绿混沌;它寂寂落落却又分明有种力量在凝聚,一它又随季节的变化而现出种种性格、种种表情、种种情势、种种风韵。连那透巡而上的石板路、曲曲折折的田坎、交叉纵横的山间沟纹、绿荫荫的林木、庄稼与红褐松软的泥土,都溶在大山贯通滚动的气势中,泛出自然与人类的温情和沟连。”马建初在大多数时候,直接把大山看成了人。“人在大山中只是一个点缀,在我的感觉中逐渐变小直至消失。与自然相比,人的一切太微不足道了。人,连同江河、村舍、田畴,都被大山吐纳,都被大山卷入回肠荡气的韵致,化成大山问的斑斑驳驳。”这样,马建初就非常情感地,感觉地,因而也十分艺术地把自己对大山和山民的深沉情感有机和谐地统一在对山的表现上。亦如他说,“看山看出了名堂,握笔的手便有了些感觉。人即山,山即人,我把对山民的种种情慷,统统注入大山的躯壳中。”
  把大山当成活生生的山民来看待,便使得大山充溢着勃勃生气。此时的大巴山,那随时回响着高吭燎亮的巴山山歌和“背老二”尖锐激越的叫山号子不绝回音的大巴山,真象一首首宏伟壮丽、祟高而至神圣的雄浑交响曲。那参差起伏连绵不尽的伟大山体也真与这种雄浑的音乐、铿锵的节奏与奔腾的旋律相应和,随时在奔涌、在旋动、在飞升。大巴山在马建初笔下活了起来,人的情感和山的旋动在绘画语言的形式表现中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形成艺术形式中又一意味的天人合一。而这节奏与旋律在马建初的笔下又往往呈圆与弧线的运动轨迹,那圆的山头、弧形的小径,群山的流转、小河的曲折,种种自然的形象在马建初笔下演化为各种曲线,变奏成波浪的韵律,在大自然中或庄严或轻快或激荡或舒缓地流淌。这种自然地应和着中国古典哲学意味圆转无定、无始无终的“阴阳鱼”般圆的节律给马建初的风景又不知不觉地罩上一层浓郁的东方神韵。这位大山的儿子把他对大山的亲切而独特的情绪体验与中国文化的哲理体悟巧妙地转化为以视觉形式表现出的独特音乐。马建初风景画对动感与气势的追求,又使其莽莽群山似大海一般地奔腾、翻卷,似乎在向浩瀚宇宙抛掷出巨浪洪波,在茫茫的大地涌动起狂涛与漩涡。清代画家石涛曾说过“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的确,这位来自大山深处的画家真把这伟大的山川当成同样伟大而运动不息的大海一般,难怪马建初的风景画多取中国古典山水画之“远”势。只有这种经天纬地、天人合一的伟大胸襟所陶染而成的带强烈中国意味的全景式大山大水,才会令这位朴直而平易的来自大山胸襟阔大而广博的画家感到亲切。同时我们还可看到,在创造这种海涛般的运动和强烈的旋律中,马建初的运笔也突破了西方古典油画纯粹造型的辅助功能,而在“骨法用笔”的“笔”的自身表现性上着意发挥。我们在他的油画风景的运笔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强化着旋律与节奏感的句研点画,那些或宽或窄,或缓或速,或飞动横扫,或顿断跳跃,极富灵动变幻之能事的中国画行、草般的运笔,不仅使其以有力而清晰的笔触增加画面的节律与动势,更使画家的个人情绪、气质获得了又富于表现性的物化载体。
  如果说马建初的风景画因那种从内蕴、造型到运笔都以其强烈的东方神韵而取胜的话,那么,作为一种色彩的艺术,马建初也敢于打破源自西方的油画色彩正宗的迷信。他的风景色彩虽然不乏再现性因素,但无疑又已掺入分明的东方式主观的意味。那强烈的蓝天、自云、红土、黑石的夸张式色彩对比组合中,那红色的大山洪波涌起般的撼人气势,那绿至天边的无际的庄稼地,或蓝得沁人心脾的层叠群山,在不无真实的再现中又带上了分明的超现实的艺术的距离感。显然,正是这种对现实的距离和超越,给马建初的巴山风景罩上了一层抒情诗般的情感的神彩。近来,马建初绘画这种主观的夸张性的色彩表现渐朝细腻而丰富的方向发展,但是,已经成为马建初油画个性特色的这种强烈的主观性和超现实性仍然维系着巴山风景画那浓烈的抒情意味。抒情的色彩、表现性的运笔应和着音乐般的结构与造型,使马建初的大山风景画以其独特的中国气派卓然特立于画坛。
  马建初,这位来自大巴山的画家对大山有着城里人难以体验的朴直感人的恋情。他不停地返回大山,不停地面他的大山。只有在大山中,在大山的奔涌与旋动中,在大山丰茂的生命的环绕与簇拥中,他才有精神的充实与灵魂的安谧。难怪他的一百余幅大巴山风景中散发出的是城里人所难梦见的山野清纯的芳菲。来自山野本身的大山之画,也恰恰是马建初油画独特价值之所在。
  “画如其人。”马建初,这位大山的儿子,以他全部的生活和激情,在巴山风景画的独特表现中弹奏出的,正是那首永远也没有穷尽的心灵与大山的交响。
其他文献
杨洋的仕女图一画就是二十余载,从对某一种物象与绘画载体的艺术固守中,可看出杨洋作画的状态和心结。杨洋的性格是绵善的,这似乎吻合了他选择仕女作为绘画对象的心理;杨洋的心性是内秀的,这又印证了他多年来的审美情趣。  柔韧的性情里可能有一些偏执,有一些不甚通达,我以为这正是本真的杨洋,是率性的杨洋,是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之下,坚守传统人文、固守文人操守的讷言敏行的杨洋。  杨洋自幼喜爱绘画,多
期刊
八大山人之山水画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为中国画坛提供了新的艺术语言,创造了新图式,开拓了新意境,树立了一种新风气。    一 “意象”特征    八大山人身处明清移祚之际,他个人又历国破家亡之痛,这种现实生活的际遇自然会在他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并且在他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中有所表露。他笔下的艺术形象中蕴含着一种孤僻、冷峻、忧伤的情感内容,其内心的无法平静,反映在他的画中,他所画的鱼鸟等
期刊
黄沙弥漫,硝烟滚滚,战机轰鸣,一群海军陆战队员从直升机中跃出,如排山倒海般冲向前方……从全军第十届美展作品《两栖猎人》到全国第十届美展作品《陆战队员》目光聚焦于陈琳的国画作品是不由自主的。  2002年的金秋时节,我应邀去中国军事博物馆观看第十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浏览中,作品《两栖猎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博大雄浑的气势包容了所有的含义,强烈的视觉感,厚重的墨,酣畅的线,尽展军人无限刚劲与风华
期刊
《诗经·大雅·荡》语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万事皆有始有终,凡事贵在坚持。而这句话,也正是军旅画家岳鸿进的座右铭。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艺术进入了又一个转型期。一方面画坛流派繁多、百花齐放,众多画家在既有的视觉语言中寻求新的突围;另外一方面,时代仍然在呼唤散发着真情实感的作品。  鸿进为人真诚,他的作品,从基层而来,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来,散发着动人心魄的独特气质与力量。这与他长期
期刊
靳超油画作品
期刊
1973年出生,山东省青岛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秘书组成员,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平度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6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7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班主任。2008年任北京大学蒋采苹中国重彩画工作室班主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书法展并获奖:《踢毽毽》在全国第七届
期刊
当前讨论中国画的品评标准,这是因为中国画出现了理念模糊的现状,影响到创作的走向。一提继承便模仿古人,一提创新就模仿洋人,因此讨论当代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很有意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禁锢,人们能够面对现实,根据实践实事求是的来评价事物,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转折,这在“文革”之后拨乱反正,推动思想解放,坚持在中国改革开放,发
期刊
军旅画家,祖籍山东临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师政治委员,大校军衔。著名画家孙其峰入室弟子,中国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8年,作品《醒目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作品《春意正浓》入选第12届韩国国际美术大展,获一等奖。2000年,作品《雀梅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建设杯”书画精品大展荣获铜奖。作品《枝头双雀》入选北京美协主办的首届新人新作展。2002年,作品《闲下心来写玉
期刊
远观古苗寨,气势磅礴,焕发生机,寨中房屋错落有致,一点不显得凌乱。早晨炊烟四起,如丝帽一般挂在古寨的头上,似少女美丽的盖头,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石泉古苗寨位于酉阳县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苍岭镇大河口村阿蓬江畔,小地名“火烧溪”。据说,“火烧溪”的由来是石泉老祖为了驱赶异禽猛兽便放了一把大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古寨分上中下3寨,全是石姓,寨上有70多栋木质民居,有108户和500多名村民,古寨被
期刊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失去的地平线》([英]詹姆斯·希尔顿)        心中的日月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个集蓝天、白云、雪山、草甸、湖泊、牛羊为一体,和平安宁、无比美丽的地方。它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是“三江并流”的腹地。原名中甸县,1998年起国家开始对三江并流地带的山林实行禁伐,当地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