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语文课越上越复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现象。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总结为“三多”:一“多”,无效的合作学习多,直接导致分组学习的形式化,降低了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二“多”,廉价的表扬激励多,学生已经麻木,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三“多”,花哨的教学形式多,教师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脱离了对文本的钻研,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复杂的语文课,不但老师教学吃力,学生学起来也同样辛苦。为此,我们应该提倡:语文教学应当从简。
一、简单预设促生成
有什么样的预设,就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成。注重对文本的预设,就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走进文本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因此,在预设文本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注重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包容学生的思维,又要强调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恒定性”(一是指语文阅读教学的定性要求,二是指解读作者文本原意的客观性)。一方面,“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要学习有关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删繁就简,在文本、课堂的关键处做文章。如在解读《悯农》这首古诗时,我以“读”作为重点,重点抓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诗句,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一读诗句,初步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二议诗句,为何说种粮食辛苦;再通过看图读文,明白作者所要反思的社会现实。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那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
二、规规矩矩重读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程,重在工具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读,实实在在地读书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再好不过的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阅读的时间,不能以烦琐的教学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着力于文本的感悟与思考,使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
首先,读书应该有所要求。在准备让学生读书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也不妨问问学生: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因为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接触、感受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中的欣赏与评价。例如,学习了《青蛙看海》一文后,可以这样问学生:“青蛙看到的大海是怎样的?你从青蛙看海中明白了什么?”只有这样训练思维,学生才能拓宽思维空间,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乐,读有深度。
其次,读书应该讲究方法。特级教师孙建峰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先后采用了多种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是这样解读文本的:(1)尝试读文,感知文本;(2)思考读文,感悟文本;(3)展示读文,内化文本;(4)探究读文,赏析文本;(5)无声读文,超越文本。由此,我得到了启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我采取了欣赏读、探究读、创造读等有益的读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凸显了学生的理性,更释放了学生的灵性。
最后,读书应该渗透情感。语文有着其独特的“文性与文情”,文本总会表达它特定的思想、情感,总会承载作者特有的想法、情意,所以在阅读文本时,应该附以阅读者一定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引领学生漫步于语言的园地,载着学生荡漾于情感的碧波,从而抵达作者心灵的深处。
三、扎扎实实练说话
1.寓说话于表演中。课文内容只要有人物、情节,便可排成课本剧,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大胆演,“观众”充分评。如《狐假虎威》一课,就可作为课本剧排—演—评。事先准备头饰,让学生在课上组织人员,分组排练,然后在班级公演,评比打分。同学们在演、评的过程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和再认识,不仅能陶冶情操,动口动脑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说话。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途径,从而达到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说明,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训练学生说话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字、词、句、段为训练点,通过对字词的推敲,变换比较;句段的理解、扩展、迁移训练,学生不仅能理解语言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而且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和谐发展。
3.以图促说,以想带说。
语文文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而课本中的插图则为说话训练提供了素材和形式。教师先要指导学生会看图,看好图,再指导学生把话说好。在訓练时,做到边看边想,边想边说。利用插图说话,一般按学前—学时—学后的顺序结合课文观察图画。
四、快快乐乐学写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话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思维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重写话的训练,既是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保障。因而,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说话、写话的综合训练。
1.写在课前,主动索取。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学习预习课文。不仅要预习读课文,识生字,而且要预习课文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学生读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收获简略地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后抄写在练习本上。这样的写没有附带要求,有多少写多少。
2.写在课中,情动而辞发。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找到写话的切入点:优美恬静的散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体验;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扩写,或改写。老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基调,在文本的空白处生成写的空间,在学生需要写的时候,点燃他们写的欲望与激情。
3.写在课后,积淀内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既要注重文本本身,又不应该拘泥于文本的范畴。课文学完了,一定还有很多需要探讨、交流、倾诉的地方,不妨组织学生写一写。这既是对课文文本的有限延伸,又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无限内化。
一、简单预设促生成
有什么样的预设,就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成。注重对文本的预设,就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走进文本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因此,在预设文本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注重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包容学生的思维,又要强调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恒定性”(一是指语文阅读教学的定性要求,二是指解读作者文本原意的客观性)。一方面,“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要学习有关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删繁就简,在文本、课堂的关键处做文章。如在解读《悯农》这首古诗时,我以“读”作为重点,重点抓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诗句,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一读诗句,初步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二议诗句,为何说种粮食辛苦;再通过看图读文,明白作者所要反思的社会现实。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那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
二、规规矩矩重读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程,重在工具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读,实实在在地读书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再好不过的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阅读的时间,不能以烦琐的教学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着力于文本的感悟与思考,使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
首先,读书应该有所要求。在准备让学生读书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也不妨问问学生: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因为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接触、感受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中的欣赏与评价。例如,学习了《青蛙看海》一文后,可以这样问学生:“青蛙看到的大海是怎样的?你从青蛙看海中明白了什么?”只有这样训练思维,学生才能拓宽思维空间,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乐,读有深度。
其次,读书应该讲究方法。特级教师孙建峰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先后采用了多种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是这样解读文本的:(1)尝试读文,感知文本;(2)思考读文,感悟文本;(3)展示读文,内化文本;(4)探究读文,赏析文本;(5)无声读文,超越文本。由此,我得到了启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我采取了欣赏读、探究读、创造读等有益的读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凸显了学生的理性,更释放了学生的灵性。
最后,读书应该渗透情感。语文有着其独特的“文性与文情”,文本总会表达它特定的思想、情感,总会承载作者特有的想法、情意,所以在阅读文本时,应该附以阅读者一定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引领学生漫步于语言的园地,载着学生荡漾于情感的碧波,从而抵达作者心灵的深处。
三、扎扎实实练说话
1.寓说话于表演中。课文内容只要有人物、情节,便可排成课本剧,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大胆演,“观众”充分评。如《狐假虎威》一课,就可作为课本剧排—演—评。事先准备头饰,让学生在课上组织人员,分组排练,然后在班级公演,评比打分。同学们在演、评的过程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和再认识,不仅能陶冶情操,动口动脑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说话。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途径,从而达到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说明,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训练学生说话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字、词、句、段为训练点,通过对字词的推敲,变换比较;句段的理解、扩展、迁移训练,学生不仅能理解语言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而且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和谐发展。
3.以图促说,以想带说。
语文文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而课本中的插图则为说话训练提供了素材和形式。教师先要指导学生会看图,看好图,再指导学生把话说好。在訓练时,做到边看边想,边想边说。利用插图说话,一般按学前—学时—学后的顺序结合课文观察图画。
四、快快乐乐学写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话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思维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重写话的训练,既是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保障。因而,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说话、写话的综合训练。
1.写在课前,主动索取。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学习预习课文。不仅要预习读课文,识生字,而且要预习课文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学生读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收获简略地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后抄写在练习本上。这样的写没有附带要求,有多少写多少。
2.写在课中,情动而辞发。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找到写话的切入点:优美恬静的散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体验;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扩写,或改写。老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基调,在文本的空白处生成写的空间,在学生需要写的时候,点燃他们写的欲望与激情。
3.写在课后,积淀内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既要注重文本本身,又不应该拘泥于文本的范畴。课文学完了,一定还有很多需要探讨、交流、倾诉的地方,不妨组织学生写一写。这既是对课文文本的有限延伸,又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无限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