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忙于创业的罗先生最近去外地出差,手机却不慎摔坏了,他两眼黑:客户找不到自己,误了生意怎么办?合作伙伴联络不上,业务出了差错怎么办?女朋友找不到他,担心或生疑怎么办?越想越急,他只好挨个给客户打电话,一回宾馆就查电话记录,直到从外地回来后买了部新手机,才总算松了口气,恢复原来的工作状态。
无独有偶,从事咨询行业的秦总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网页了解信息,然后接触不同客户谈论种种合作事官,见面、电话、电子邮件等,连双休日也从不停歇,生怕遗漏任何的邮件和资讯,被同行竞争者赶超。最近他经常感到自己的手机被呼叫,而当他准备接听时却发现根本没有电话打进来,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总想起来看看有没有未接电话或短信。一段时间下来,秦总精神不振,心情烦躁。“每天都会有电视、电脑、电话,报纸等制造的各种信息向我倾泻而来,这些信息织成一张牢不可破的网,将我温柔地‘绑架’了,我经常感到头晕、胸闷、焦躁,既想突出重围,又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因为离开它们,我就离开了生存的土壤。”秦总无奈地说。
事实上,电视、电话、电脑、电子邮件、手机、互联网、MSN、QQ等各种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和传播手段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扰。当人们暂时接收不到或丢失一些信息,心里便会觉得焦躁、恐慌,甚至生理上会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这是怎么一回事?
当外界信息输入大脑 人体大脑就有高级中枢去综合、分析和判断,并进行一番信息加工。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后,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山机体的承受力,由此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所以,这种因工作信息接触过多引起症状的情况被称为“信息焦虑症”。以前,焦虑症大都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的,如家庭、情感,人际交往等,现在像这样因信息过量引发的焦虑症逐渐增多。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焦虑症是一种时尚病,而得病者多为这些学历层次高,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创业者群体尤其高发。很多创业者认为,自己平素就在信息的“风口浪尖”上过活,随时更新最新信息加以消化利用,是他们工作必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业者们这种不断强迫自己更新知识信息储备的方式,往往使人脑的“存贮仓库”难以适应,当新
信息进入,已经装纳大量信息的脑子往,本来不及腾挪出足够“空间”再接纳新信息,或者不适应新信息的来临。这是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竞争压力加剧的结果。在你想做得比原来更加出色,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时或者面临发展,面临突破的压力时,信息焦虑便很容易出现。
信息焦虑症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但由于近年来发病率增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确关研究者也按照其症状轻重把疾病分为4级;
一级:信息焦虑。在没有信息输入的时间或地点,他们会对着周围的一个墙壁、一张纸,甚至自己的手掌心发呆,没准这时候他们正在思考某个游戏的复杂步骤。这时候患者表现为交际能力减弱,脉搏升高,面部肌肉呈红涨状态等。
二级:信息恐惧。有的患者在持续24小时以上没有叠受信息的情况下,出现一种恐慌状态。这时患者往往竖起耳朵,处于戒备状态,手机上突然为出的一格讥号、一0个八卦新号。都会让他感觉到被信息刺激的感觉,此时他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
三级:信息抑郁,当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刺激,或者他对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感到失望,患者有时候希望有更大剂量的刺激。如果缺少这种信息来源,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激烈对抗,变得郁郁寡欢,由于生活规律的紊乱,还会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这时,患者容易自我隔离。
四级,信息躁狂。每天接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电话和信息,让患者潜意识有一种英雄心态 觉得周围人谁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对人还有点过于傲慢;而这种自我意识很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触礁,导致他忽而出现怀才不遇的悲哀、忽然因为自己的英雄情节兴致勃勃、忽而出现失败后灰暗罕极的感觉。
过量地吸收信息,并不是一个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行为,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症状就能减轻甚至消失。短期的焦虑如同伤风感冒一样正常,对身心、生活、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妨碍,而长期的焦虑,可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就目前医学界情况看,信息焦虑症的医治以传统的医治焦虑症方法为主,除身体机能发生不适的病人需要药物治疗外,更多的是以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为主。以下是专家对信息焦虑者提供的几点自我调节的建议。
克制贪心 信息焦虑症患者平时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而与信息过多过密的接触又使他们产生紧张“惯性”,一旦工作节奏被打乱或者信息收发渠道发生变化,自己反而出现不适应。一定要明白,获得信息的目的并不是占有知识,而是为了做事情。工作中可以做到最好,但如果用身体健康作为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筛选信息 现在的检索系统是将选择的过程程序化、科学化、社会化,一定要充分加以利用。有计划有规律对自己对身边信息充分理解,并有节制地消化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进行归纳与分类,加以记忆,及时放弃那些自己并不必需的信息,有利于大脑清理。这要比一味避开信息进行休克有效得多。
充分的思考时间 填鸭一样盲目地接受信息,还哪有可能带来成功和幸福?其实,效果没有知识消化的过程,信息越多,会使你在歧路上走得越远。静下心来思考、体验,才能回归本真的自我;虽然网络能够较快获得大量信息,但是筛选需要一个过程;但有人可能存在投篮心理,无论什么信息都看并统统兜进脑海。所以一旦失去信息来源觉得很不适应。传统的报刊可能可以避免这个问题,通过报纸编辑的筛选,阅读可能省心很多,而且还可以看到相关报道的深度分析与评论。
培养多方面的爱好
信息焦虑者也可能往往是过分依赖信息工具且工作认真的人。他们之所以依恋在互联网等信息来源,是因为他们从中感觉到一些虚幻的快乐,所以如果培养一个别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玩乐器等,都可能会转移自己这种过分的信息依赖。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暂时地停止脚步是为了将来迈出新的步伐。创业者放稳心态,注意劳逸结合,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才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
《华尔街关系:美国投资大师给中同企业上市的忠告》
作者:彼得·赛瑞斯(美)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39元
在华尔街著名投资人彼得·赛瑞斯看来,一个公司,不管它的总部设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想要得到最高的股价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是由该专业里最好的投资者,分析师和投资银行组成的关系网络。“关系”能让一家中国公司的股票受到追捧,也可以让家中国公司备受冷落,即使花大价钱,也无法获得投资人的青睐。确切地说,不建立好有用的华尔街的“关系”就不可能碍到最好的估价。
作者在书中掀开了笼罩在华尔街表面的面纱,尝试剖析了华尔街现行的运行规则与存在的陷阱、并告诉中国公司如何充分得用种类专业人士的关系,避开这些陷阱,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实现最大价值。
《解读纽约联储和华尔街: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
作者:卢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本书作者以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纽约联储银行上作的亲身经历,描述了美联储在执行银行监督管理方面的各种细节。书中字插了个人的所见所闻和认知感受。本书集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广大读者了解美联储系统和金融界,尤其是纽约联储和华尔街,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的理性和感性资料。读者还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个留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一个职业人士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金融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学生的重要高端参考书。同时对于爱好金融的普通人众,也是一本轻松有趣的普及读物。更可贵的,这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功励志读物。
《经济学家是我的“敌人”——周洛华金融随笔》
作者:周洛华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定价:28元
用洛华的金融随笔就像他为人一样有股大侠之风,畅言无忌,单刀直入,常有神来之笔,却总收放自如,并坚守自己的判断,一以贯之。他在美国受过系统,完整的金融学训练,又有国内国外多个金融机构的多年历练,这给了他足够约底气从来不说:“非伟玄妙而又模棱两可的话”。
周洛华想尽他的所能消除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给读者造成的认识混乱:三个或多个经济实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只能在金融学去思考和解决,比如资产价格应由该资广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决定,而与“供求关系”,“资金成本”,“历史数据”、“统计规律”无关。
无独有偶,从事咨询行业的秦总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网页了解信息,然后接触不同客户谈论种种合作事官,见面、电话、电子邮件等,连双休日也从不停歇,生怕遗漏任何的邮件和资讯,被同行竞争者赶超。最近他经常感到自己的手机被呼叫,而当他准备接听时却发现根本没有电话打进来,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总想起来看看有没有未接电话或短信。一段时间下来,秦总精神不振,心情烦躁。“每天都会有电视、电脑、电话,报纸等制造的各种信息向我倾泻而来,这些信息织成一张牢不可破的网,将我温柔地‘绑架’了,我经常感到头晕、胸闷、焦躁,既想突出重围,又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因为离开它们,我就离开了生存的土壤。”秦总无奈地说。
事实上,电视、电话、电脑、电子邮件、手机、互联网、MSN、QQ等各种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和传播手段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扰。当人们暂时接收不到或丢失一些信息,心里便会觉得焦躁、恐慌,甚至生理上会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这是怎么一回事?
当外界信息输入大脑 人体大脑就有高级中枢去综合、分析和判断,并进行一番信息加工。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后,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山机体的承受力,由此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所以,这种因工作信息接触过多引起症状的情况被称为“信息焦虑症”。以前,焦虑症大都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的,如家庭、情感,人际交往等,现在像这样因信息过量引发的焦虑症逐渐增多。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焦虑症是一种时尚病,而得病者多为这些学历层次高,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创业者群体尤其高发。很多创业者认为,自己平素就在信息的“风口浪尖”上过活,随时更新最新信息加以消化利用,是他们工作必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业者们这种不断强迫自己更新知识信息储备的方式,往往使人脑的“存贮仓库”难以适应,当新
信息进入,已经装纳大量信息的脑子往,本来不及腾挪出足够“空间”再接纳新信息,或者不适应新信息的来临。这是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竞争压力加剧的结果。在你想做得比原来更加出色,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时或者面临发展,面临突破的压力时,信息焦虑便很容易出现。
信息焦虑症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但由于近年来发病率增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确关研究者也按照其症状轻重把疾病分为4级;
一级:信息焦虑。在没有信息输入的时间或地点,他们会对着周围的一个墙壁、一张纸,甚至自己的手掌心发呆,没准这时候他们正在思考某个游戏的复杂步骤。这时候患者表现为交际能力减弱,脉搏升高,面部肌肉呈红涨状态等。
二级:信息恐惧。有的患者在持续24小时以上没有叠受信息的情况下,出现一种恐慌状态。这时患者往往竖起耳朵,处于戒备状态,手机上突然为出的一格讥号、一0个八卦新号。都会让他感觉到被信息刺激的感觉,此时他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
三级:信息抑郁,当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刺激,或者他对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感到失望,患者有时候希望有更大剂量的刺激。如果缺少这种信息来源,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激烈对抗,变得郁郁寡欢,由于生活规律的紊乱,还会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这时,患者容易自我隔离。
四级,信息躁狂。每天接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电话和信息,让患者潜意识有一种英雄心态 觉得周围人谁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对人还有点过于傲慢;而这种自我意识很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触礁,导致他忽而出现怀才不遇的悲哀、忽然因为自己的英雄情节兴致勃勃、忽而出现失败后灰暗罕极的感觉。
过量地吸收信息,并不是一个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行为,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症状就能减轻甚至消失。短期的焦虑如同伤风感冒一样正常,对身心、生活、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妨碍,而长期的焦虑,可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就目前医学界情况看,信息焦虑症的医治以传统的医治焦虑症方法为主,除身体机能发生不适的病人需要药物治疗外,更多的是以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为主。以下是专家对信息焦虑者提供的几点自我调节的建议。
克制贪心 信息焦虑症患者平时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而与信息过多过密的接触又使他们产生紧张“惯性”,一旦工作节奏被打乱或者信息收发渠道发生变化,自己反而出现不适应。一定要明白,获得信息的目的并不是占有知识,而是为了做事情。工作中可以做到最好,但如果用身体健康作为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筛选信息 现在的检索系统是将选择的过程程序化、科学化、社会化,一定要充分加以利用。有计划有规律对自己对身边信息充分理解,并有节制地消化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进行归纳与分类,加以记忆,及时放弃那些自己并不必需的信息,有利于大脑清理。这要比一味避开信息进行休克有效得多。
充分的思考时间 填鸭一样盲目地接受信息,还哪有可能带来成功和幸福?其实,效果没有知识消化的过程,信息越多,会使你在歧路上走得越远。静下心来思考、体验,才能回归本真的自我;虽然网络能够较快获得大量信息,但是筛选需要一个过程;但有人可能存在投篮心理,无论什么信息都看并统统兜进脑海。所以一旦失去信息来源觉得很不适应。传统的报刊可能可以避免这个问题,通过报纸编辑的筛选,阅读可能省心很多,而且还可以看到相关报道的深度分析与评论。
培养多方面的爱好
信息焦虑者也可能往往是过分依赖信息工具且工作认真的人。他们之所以依恋在互联网等信息来源,是因为他们从中感觉到一些虚幻的快乐,所以如果培养一个别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玩乐器等,都可能会转移自己这种过分的信息依赖。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暂时地停止脚步是为了将来迈出新的步伐。创业者放稳心态,注意劳逸结合,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才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
《华尔街关系:美国投资大师给中同企业上市的忠告》
作者:彼得·赛瑞斯(美)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39元
在华尔街著名投资人彼得·赛瑞斯看来,一个公司,不管它的总部设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想要得到最高的股价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是由该专业里最好的投资者,分析师和投资银行组成的关系网络。“关系”能让一家中国公司的股票受到追捧,也可以让家中国公司备受冷落,即使花大价钱,也无法获得投资人的青睐。确切地说,不建立好有用的华尔街的“关系”就不可能碍到最好的估价。
作者在书中掀开了笼罩在华尔街表面的面纱,尝试剖析了华尔街现行的运行规则与存在的陷阱、并告诉中国公司如何充分得用种类专业人士的关系,避开这些陷阱,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实现最大价值。
《解读纽约联储和华尔街: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
作者:卢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本书作者以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纽约联储银行上作的亲身经历,描述了美联储在执行银行监督管理方面的各种细节。书中字插了个人的所见所闻和认知感受。本书集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广大读者了解美联储系统和金融界,尤其是纽约联储和华尔街,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的理性和感性资料。读者还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个留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一个职业人士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金融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学生的重要高端参考书。同时对于爱好金融的普通人众,也是一本轻松有趣的普及读物。更可贵的,这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功励志读物。
《经济学家是我的“敌人”——周洛华金融随笔》
作者:周洛华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定价:28元
用洛华的金融随笔就像他为人一样有股大侠之风,畅言无忌,单刀直入,常有神来之笔,却总收放自如,并坚守自己的判断,一以贯之。他在美国受过系统,完整的金融学训练,又有国内国外多个金融机构的多年历练,这给了他足够约底气从来不说:“非伟玄妙而又模棱两可的话”。
周洛华想尽他的所能消除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给读者造成的认识混乱:三个或多个经济实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只能在金融学去思考和解决,比如资产价格应由该资广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决定,而与“供求关系”,“资金成本”,“历史数据”、“统计规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