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近几年,思想政治课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进入“素质教育”;考试制度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进入开卷考试;课程改革突破偏、难、繁、旧的“包围”走进了新课程。尽管如此,政治课改革还不完善,素质教育仍有障碍;开卷考试存在弊端;新课程实施遇到困难。所以必须“灌输”与探究相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 素质教育 开卷考试 新课程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政治课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
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
二、突破旧课程的“包围”走进新课程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诸如“三个代表”、“七一”讲话、“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
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双开考试(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初中政治课随时代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谁都知道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不当之处,针对以上所谈及的三个“突破”引发以下几点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政治课好教,什么人都可以教,闭卷考试时期,教条条、划条条、背条条就可以了,而如今实行开卷考试,“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反正是翻书考试”等观念是极端错误的。
在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专职政治教师也就寥寥无几并用来把关教毕业班,非毕业班的政治课就由其他科的教师带上或兼上。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应把政教专业毕业的教师选拔到政治课岗位上,形成专职的政治课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给教师以在岗或离岗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创新,对在素质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政治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2.开卷考试的弊端。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以分的多少,率的高低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衡量、评估的社会意识根深蒂固,滞后的人才观使开卷考试的健康有序发展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土壤,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如层层下达中考指标,即各学校600分以上要完成多少个,上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要完成多少个,各校又把这些指标分解到各班。
因此,备考阶段,全体应考师生,无不抽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加班加点,冲刺题海,或潜心猜题,或模拟演习。再次,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资料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不少人也有类似的看法:“政治?副科,开卷考,轻松,人人都会教。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3.新课程的缺陷。新课程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新教材的一大贡献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适时安排活动课验证和巩固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还显得薄弱。
4.“灌输”与探究相结合。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探究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如对课程探究既可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也可以从微观上大胆取舍、合理重组教材。
而“灌输”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就人的发展而言,“灌输”与探究都是必要的,之所以要倡导探究,是因为过去过多的倚重于“灌输”,把“灌输”置于中心地位;从学生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通过“灌输”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通过探究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因而初中政治课教学应以“灌输”为主,但应把探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河北省大名县北峰中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 素质教育 开卷考试 新课程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政治课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
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
二、突破旧课程的“包围”走进新课程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诸如“三个代表”、“七一”讲话、“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
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双开考试(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初中政治课随时代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谁都知道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不当之处,针对以上所谈及的三个“突破”引发以下几点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政治课好教,什么人都可以教,闭卷考试时期,教条条、划条条、背条条就可以了,而如今实行开卷考试,“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反正是翻书考试”等观念是极端错误的。
在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专职政治教师也就寥寥无几并用来把关教毕业班,非毕业班的政治课就由其他科的教师带上或兼上。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应把政教专业毕业的教师选拔到政治课岗位上,形成专职的政治课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给教师以在岗或离岗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创新,对在素质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政治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2.开卷考试的弊端。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以分的多少,率的高低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衡量、评估的社会意识根深蒂固,滞后的人才观使开卷考试的健康有序发展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土壤,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如层层下达中考指标,即各学校600分以上要完成多少个,上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要完成多少个,各校又把这些指标分解到各班。
因此,备考阶段,全体应考师生,无不抽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加班加点,冲刺题海,或潜心猜题,或模拟演习。再次,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资料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不少人也有类似的看法:“政治?副科,开卷考,轻松,人人都会教。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3.新课程的缺陷。新课程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新教材的一大贡献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适时安排活动课验证和巩固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还显得薄弱。
4.“灌输”与探究相结合。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探究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如对课程探究既可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也可以从微观上大胆取舍、合理重组教材。
而“灌输”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就人的发展而言,“灌输”与探究都是必要的,之所以要倡导探究,是因为过去过多的倚重于“灌输”,把“灌输”置于中心地位;从学生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通过“灌输”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通过探究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因而初中政治课教学应以“灌输”为主,但应把探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河北省大名县北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