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理市下关第四中学地处大理州大理市下关镇,背靠苍山,东临洱海,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学校建于1979年,2011年扩展为两个校区,即下关四中正阳校区和北区分校,两校区共占地总面积为77.99亩。现有教职工156人;共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23人。
1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1.1 2002年,学校开始信息化建设
投资12.2万元装备了1间远程教育室(1套卫星远程教育接收系统,1台电脑),1间电子备课室(12台电脑),1间多媒体报告厅(1台电脑,1台投影仪,一套音响)。基本能满足当时学校培训教师了解接受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教学需求。尽管与目前相比,当时的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无论是在投入、了解、运用还是在规模、影响等,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学校藉此开展了培训、示范课、赛课等丰富活动,大力提倡教师学会掌握计算机,了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1.2 2005年,开始学习计算机技术,了解远程教育资源
投资57万元组建了2间64座计算机教室,1间64座数字式语音室。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热情高涨,英语教师排队使用语音室。在此基础上组建学生电脑机器人工作室,成立了学生电脑机器人兴趣小组,在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指导下在我校学生中开展“英特尔求知计划”培训。学校接入一根光纤,将互联网引入校园,开设了学校网页,当年投入1.2万元,购置1台数码相机,学校活动可以图文并茂在学校网页上发表。教师上网,利用网络资源渐成风气,学生教师开设积极了解、应用信息技术。
1.3 2007年,学校开始普及、大规模使用信息技术
投资50万元组建了21间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多媒体教室是投影仪方式),1套校园广播系统,1套校园视频监控设备。与此同时,逐年购置26台台式电脑,配发到教研组、年级组和部门办公室,还为每位教师配发了1 G优盘。实现了教师备课、教学、部门办公数字化。教育信息技术直接发挥其独特优势,改变了学校传统的教学、办公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办公效率。
1.4 2011年,学校信息技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北区分校投资250多万元,装备了一套校园视频监控设备,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系统、3间64座计算机教室、36间班班通(短焦电子白板)、中心机房及防雷系统、2间多媒体会议室,1间数字式语音室,1个阶梯教室多媒体报告厅。2012年,投资45.6万元建立了正阳校区校园网。2010年开始,学校用3年时间为每位教师配发了1台手提电脑(共156台)。2013年投资40万元,将正阳校区18个班级多媒体改造为短焦电子白板。投资30万元在北区分校建立学校演播室,两校区分别接入光纤40 M,实现教师办公区WIFI信号覆盖。2013年年底学校将实现英特网、校园网、办公网互动。学校信息化技术建设迈入了高起点、高水准的行列。为学校成为云南知名学校,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新的坚实的装备保障。
2 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变化
10余年的信息化建设,对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变化。
2.1 教师专业提高和备课方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为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业务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计算机、远程教育、英特网、教育资源库等,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和技术支持。互联网上教师培训、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方便快捷,笔记本电脑上网、备课、制作课件、上课、信息交流传递已是教师必备的工作方式,有效增加了教师知识储备,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上课方式的变化
多媒体上课,尤其是电子白板方式上课,已被教师自觉接受,其知识容量大、方便、快捷、图像、声音、动画、文字、在线交流等信息功能优势得到发挥,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知识,使课堂生动且富有特色,教学事半功倍。
2.3 教研方式的变化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校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从网上获得新信息,了解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并在教研组的电脑中安装了各种数学公式应用软件和几何画图应用程序,将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理化生教研组在实验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本校教师代表云南省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讲课与评课)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本校化学科老师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应用仪器设备,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老师们还自制改装实验器材,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传授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
2.4 学生管理的变化
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评管理,使这些工作更加高效和快捷。开展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提升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水平和效果。如参加文明网举行的“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展播,校际跨地区跨国家QQ视频交流、“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文明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等。学校网页师生家长互动,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校、班主任工作更加顺畅,更加民主与科学。 2.5 家校互动的变化
英特网、校讯通、家校通等信息技术为家长、学生和学校(教师)搭建了一种高效沟通平台,实现了学生成绩、考评、通知发布、在校信息、家长和教师在线交流,改变了传统单一家校合作方式(家访、电话联系、书信联系等)。这一高效快捷的平台能够向家长提供及时、准确、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包括学生的每一次迟到、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绩等,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家长,大大提高了家校互动的水平和效能。
2.6 学校管理的变化
计算机、手机、英特网、校园网、WIFI网信息技术使学校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无纸化方向发展。邮件、QQ、MSN等网络工具使办公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高效传递,加快公文处理速度,节省公文处理时间,提高了办公效率,节省办公开支,降低办公成本,提升了服务水平。特别是针对两校区办公的特殊情况,信息传递的高效更凸显了优势。
3 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对教育教学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
截至2012年,学校连续9年中考成绩居大理州第一位,每年获得大理市委市政府10万元奖金。2004年至今,有50人次的教师获得大理市“名教师”的光荣称号,12名教师分别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优秀会员”“云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云南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优秀教练员”称号。近5年,教师参加论文、课堂教学、说课等比赛,有7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207人次获省级奖励,有6个课题获得省教科院立项批准开题研究,部分课题已结题并在全省交流。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电脑、英语、化学、作文、创新、书法、绘画、象棋等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81人获国家级奖励,228人获省级奖励。学生科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机器人兴趣小组成为学校一张“名片”, 学生6次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1次代表中国参加了亚太机器人联盟在韩国举行的亚太区机器人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在云南省率先建成“低碳生活体验室” 开展“低碳生活”。学校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云南省科普教育省级示范校”“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三生教育优秀学校”等60多项荣誉。
1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1.1 2002年,学校开始信息化建设
投资12.2万元装备了1间远程教育室(1套卫星远程教育接收系统,1台电脑),1间电子备课室(12台电脑),1间多媒体报告厅(1台电脑,1台投影仪,一套音响)。基本能满足当时学校培训教师了解接受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教学需求。尽管与目前相比,当时的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无论是在投入、了解、运用还是在规模、影响等,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学校藉此开展了培训、示范课、赛课等丰富活动,大力提倡教师学会掌握计算机,了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1.2 2005年,开始学习计算机技术,了解远程教育资源
投资57万元组建了2间64座计算机教室,1间64座数字式语音室。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热情高涨,英语教师排队使用语音室。在此基础上组建学生电脑机器人工作室,成立了学生电脑机器人兴趣小组,在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指导下在我校学生中开展“英特尔求知计划”培训。学校接入一根光纤,将互联网引入校园,开设了学校网页,当年投入1.2万元,购置1台数码相机,学校活动可以图文并茂在学校网页上发表。教师上网,利用网络资源渐成风气,学生教师开设积极了解、应用信息技术。
1.3 2007年,学校开始普及、大规模使用信息技术
投资50万元组建了21间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多媒体教室是投影仪方式),1套校园广播系统,1套校园视频监控设备。与此同时,逐年购置26台台式电脑,配发到教研组、年级组和部门办公室,还为每位教师配发了1 G优盘。实现了教师备课、教学、部门办公数字化。教育信息技术直接发挥其独特优势,改变了学校传统的教学、办公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办公效率。
1.4 2011年,学校信息技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北区分校投资250多万元,装备了一套校园视频监控设备,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系统、3间64座计算机教室、36间班班通(短焦电子白板)、中心机房及防雷系统、2间多媒体会议室,1间数字式语音室,1个阶梯教室多媒体报告厅。2012年,投资45.6万元建立了正阳校区校园网。2010年开始,学校用3年时间为每位教师配发了1台手提电脑(共156台)。2013年投资40万元,将正阳校区18个班级多媒体改造为短焦电子白板。投资30万元在北区分校建立学校演播室,两校区分别接入光纤40 M,实现教师办公区WIFI信号覆盖。2013年年底学校将实现英特网、校园网、办公网互动。学校信息化技术建设迈入了高起点、高水准的行列。为学校成为云南知名学校,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新的坚实的装备保障。
2 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变化
10余年的信息化建设,对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变化。
2.1 教师专业提高和备课方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为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业务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计算机、远程教育、英特网、教育资源库等,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和技术支持。互联网上教师培训、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方便快捷,笔记本电脑上网、备课、制作课件、上课、信息交流传递已是教师必备的工作方式,有效增加了教师知识储备,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上课方式的变化
多媒体上课,尤其是电子白板方式上课,已被教师自觉接受,其知识容量大、方便、快捷、图像、声音、动画、文字、在线交流等信息功能优势得到发挥,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知识,使课堂生动且富有特色,教学事半功倍。
2.3 教研方式的变化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校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从网上获得新信息,了解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并在教研组的电脑中安装了各种数学公式应用软件和几何画图应用程序,将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理化生教研组在实验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本校教师代表云南省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讲课与评课)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本校化学科老师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应用仪器设备,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老师们还自制改装实验器材,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传授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
2.4 学生管理的变化
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评管理,使这些工作更加高效和快捷。开展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提升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水平和效果。如参加文明网举行的“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展播,校际跨地区跨国家QQ视频交流、“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文明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等。学校网页师生家长互动,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校、班主任工作更加顺畅,更加民主与科学。 2.5 家校互动的变化
英特网、校讯通、家校通等信息技术为家长、学生和学校(教师)搭建了一种高效沟通平台,实现了学生成绩、考评、通知发布、在校信息、家长和教师在线交流,改变了传统单一家校合作方式(家访、电话联系、书信联系等)。这一高效快捷的平台能够向家长提供及时、准确、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包括学生的每一次迟到、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绩等,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家长,大大提高了家校互动的水平和效能。
2.6 学校管理的变化
计算机、手机、英特网、校园网、WIFI网信息技术使学校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无纸化方向发展。邮件、QQ、MSN等网络工具使办公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高效传递,加快公文处理速度,节省公文处理时间,提高了办公效率,节省办公开支,降低办公成本,提升了服务水平。特别是针对两校区办公的特殊情况,信息传递的高效更凸显了优势。
3 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对教育教学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
截至2012年,学校连续9年中考成绩居大理州第一位,每年获得大理市委市政府10万元奖金。2004年至今,有50人次的教师获得大理市“名教师”的光荣称号,12名教师分别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优秀会员”“云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云南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优秀教练员”称号。近5年,教师参加论文、课堂教学、说课等比赛,有7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207人次获省级奖励,有6个课题获得省教科院立项批准开题研究,部分课题已结题并在全省交流。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电脑、英语、化学、作文、创新、书法、绘画、象棋等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81人获国家级奖励,228人获省级奖励。学生科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机器人兴趣小组成为学校一张“名片”, 学生6次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1次代表中国参加了亚太机器人联盟在韩国举行的亚太区机器人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在云南省率先建成“低碳生活体验室” 开展“低碳生活”。学校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云南省科普教育省级示范校”“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三生教育优秀学校”等60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