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在课改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这次课改的重要内容,要用新的学习方法代替旧的接受学习,这种新方法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的角色,创设课堂情境是关键。现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恰当的情境谈点浅见:
一、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每一节课上,教师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教师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话、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教师的体态语、手势、眼神、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陪伴孩子渡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恐龙》时,我通过学前调查得知学生对恐龙非常感兴趣,而且懂得也很多,甚至比老师还多,若再照本宣科就毫无意义。于是教师可做一个动画,画面是千姿百态、种类不同的恐龙,学生看后,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介绍给大家。这时,教师只需稍稍点拨,让他们学习课文,用课文里的原话介绍。这样学生为了能介绍好,纷纷读书“取经”,“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可设计这样一段导语,上课时,教师饱含深情地诉说:“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是万物生长的乳汁。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平静的湖泊、涓涓的溪流……美丽的水圈构成了万物生长的源泉。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离不开水,一个成年人体内含水约60%,一棵新鲜蔬菜里含水约90%……水是生命之源,然而人类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呢?……”学生听后,联系现在的环境现状都不由地感慨,这时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在学课文时感情得到了升华,思想受到了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创设对话情境,使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学习
1.文本对话。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如教学《石灰吟》时,我问学生:“如果你就是12岁的于谦,站在石灰窑前看青石被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变成石灰的情景,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3.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所以,我经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对话。
三、创设开放情境,使学生在广阔的环境中学习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如在教学完《九寨沟》后,可让学生当猛洞河旅游的导游。作业布置后,我们有点担心:一是因为没有教过学生写导游词,二是因为需要找资料。没想到,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简直是杞人忧天。在第二天的导游活动中,他们不仅做了道具,还通过自己从各种渠道找来的资料补充内容,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2.引领孩子去读书。我们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后,我们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雨寄北》、《峨眉山月歌》、《泊船瓜州》等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乡方面的诗,让他们领略了祖国诗歌文化的意境美。另外,我还将《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各类好书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学语文的地方。
四、创设感悟情境,使学生在自信的心境中学习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我们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北国风光”,如何让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笔下北大荒秋天独特的美呢?首先我们通过录像展示美丽富饶的北大荒,而后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自己也深深地为之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教完《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可问学生:“除了青山、绿水说外,还有谁会说?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模仿课文的部分诗节写了小溪说、鸣禽说、野花说,写得很有诗意。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每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鼓舞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一、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每一节课上,教师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教师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话、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教师的体态语、手势、眼神、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陪伴孩子渡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恐龙》时,我通过学前调查得知学生对恐龙非常感兴趣,而且懂得也很多,甚至比老师还多,若再照本宣科就毫无意义。于是教师可做一个动画,画面是千姿百态、种类不同的恐龙,学生看后,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介绍给大家。这时,教师只需稍稍点拨,让他们学习课文,用课文里的原话介绍。这样学生为了能介绍好,纷纷读书“取经”,“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可设计这样一段导语,上课时,教师饱含深情地诉说:“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是万物生长的乳汁。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平静的湖泊、涓涓的溪流……美丽的水圈构成了万物生长的源泉。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离不开水,一个成年人体内含水约60%,一棵新鲜蔬菜里含水约90%……水是生命之源,然而人类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呢?……”学生听后,联系现在的环境现状都不由地感慨,这时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在学课文时感情得到了升华,思想受到了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创设对话情境,使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学习
1.文本对话。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如教学《石灰吟》时,我问学生:“如果你就是12岁的于谦,站在石灰窑前看青石被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变成石灰的情景,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3.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所以,我经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对话。
三、创设开放情境,使学生在广阔的环境中学习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如在教学完《九寨沟》后,可让学生当猛洞河旅游的导游。作业布置后,我们有点担心:一是因为没有教过学生写导游词,二是因为需要找资料。没想到,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简直是杞人忧天。在第二天的导游活动中,他们不仅做了道具,还通过自己从各种渠道找来的资料补充内容,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2.引领孩子去读书。我们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后,我们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雨寄北》、《峨眉山月歌》、《泊船瓜州》等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乡方面的诗,让他们领略了祖国诗歌文化的意境美。另外,我还将《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各类好书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学语文的地方。
四、创设感悟情境,使学生在自信的心境中学习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我们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北国风光”,如何让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笔下北大荒秋天独特的美呢?首先我们通过录像展示美丽富饶的北大荒,而后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自己也深深地为之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教完《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可问学生:“除了青山、绿水说外,还有谁会说?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模仿课文的部分诗节写了小溪说、鸣禽说、野花说,写得很有诗意。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每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鼓舞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