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学科对话式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l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主要是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一、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历史根源;二、为什么要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三、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应用型 对话式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去组织教学。近年来,新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教学特别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对话。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就提出了著名的提问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话式教育,目的就是要将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或“银行储蓄式教育”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弗莱雷认为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的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地看待这个世界。
   弗莱雷还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谈话,它的精髓在于它的构成要素:反思与行动,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如果牺牲了一方,即使是部分牺牲——另一方面马上就受到损害。反思被剥离了行动,对话只会是空话、废话;行动被剥离了反思,对话只会是行动主义,在这两种情况下,对话都不可能实现教育。
   对话式教学模式要想做到有成效,就需要师生两个方面都要采取具体的行动,而不是只简单的看看文本,准备几个表面的问题。这要求师生双方都要动脑动口,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去研究文本,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证据,以求得到准确的答案,而不是把问题搞得似是而非。
   可见,要想做到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行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师生两方面都要加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主动能动的教学和学习,这就对教学的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历史根源
   其实对话式教学模式也并非是我们的独创,这种教学模式古已有之。在西方最早是见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心灵最大程度的改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首创了问答式的教学方式,也称为苏格拉底法。“这种教学法独具特色,他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或答案,而是通过和学生谈话、讨论、辩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形成正确的思想,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法。”[1]
   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在《论语》中就记载了孔子教育教学是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的。《论语》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2]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俨然即是我们现在要倡导的对话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对话,教师既向学生传递了自己的主张,又引导学生思考了自己的不足,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其实这种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是相对于灌输式讲授方式而言的。因为灌输式讲授模式也是由来已久的。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的教师都是演习运用传统的讲授法的,这种传统的讲授法基本上等同于灌输法,虽然教师有时也会插入一些提问,但是学生长期养成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不去考虑教师的问题,这就造成学校最后培养出一批只会应付考试的机器,这怎么能承接普通本科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又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去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
   二.为什么要选择对话式的教学模式
   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模式提出来的。因为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占据我们的教学课堂,挥之不去。尽管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但是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的理念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教师霸占课堂的不良习惯。虽然近年来有些改变,但还是存在换汤不换药的实际情况。这种传统的灌输讲授模式隐蔽性比较强,有时还让人对这些教学方式产生同情心。可是实际上,仔细分析一下,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很是不利,有时不客气的说甚至是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理念和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他们把教学看成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总是打着为学生负责的幌子,将学生看成是学校的私有财产,把教学看成是自己的重要使命,这些学校和老师迷惑性比较强,而且还比较迎合一些人的传统观念。他们总是把课堂当作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根本不顾及学生的想法和要求,不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是顾及不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教师总是以自己的奉献精神而自豪,学生也感觉教师比较辛苦,整个课堂全是教师的演讲,自己没有对话的时机,也不忍心打断教师,如果再提出问题,似乎是耽误了教师的时间,让教师感觉厌烦,不如下了课去死记硬背笔记省事。长此下去,学生就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这就把教学上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被剥夺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不到发展,一旦毕业走向社會,不会和别人交流,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不知所措,工作缺乏自信,又怎么能够去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动脑思维和动口表达的能力,其中尤其重视公开性的语言表达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能力的强弱是靠语言表达来实现的,而要在课堂上开展好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师生双方充分的做好课前准备,那就不是一般的备课,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挖掘广阔的课程资源,这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大课程资源,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开动机器,鼓起对话的勇气,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有问必答,从用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与教师交流开始,去大胆地训练自己敢说、会说、说好,甚至去向老师提出辩论,从而达到让自己说多、说准、说好、说强,以达到随时随处都能表达自我,在工作和学习中自然大方,表达流畅,充满自信,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三.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
   对话式教学模式是师生双方发自肺腑的思想,语言言简意赅,而且意近旨远。对话是师生双方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对话常常口语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平易近人,饱含情感,要发挥语言的艺术性,这就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身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思想格外放松,有一种幸福的安全感。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思维开阔,思考敏捷,无拘无束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就应该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这也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对话式的教学过程。
   像《论语》中就记录了孔子和学生最“感动的话语,最深刻的感悟,最精彩的场面,最难忘的教诲”。[3]《述而》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4]因此,这些对话,情感丰富而平易近人,日常口语随口而出,朴素自然而无雕琢,许多语句,虽然距今已过两千多年,读来仍然觉得像口耳相传一样,亲切自然,其中深厚的情感仿佛扑面而来。虽然这些话,是孔子给学生讲课的语言,但无论是孔子的学生,还是我们,都觉得是一位亲切的长者由衷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娓娓道来,含情脉脉”。[5]这种对话式的教学方式不只是现在而且是将来我们人文学科都是要发扬的。这种师生之间的亲切交流,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启迪了学生的人文精神,难道这不应该是我们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学科要学习借鉴的吗?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信息、科技等都在加快全球化进程。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人士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那么培养会思维、善表达、能立足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本科高校人文学科不容推卸的责任。比如处理国际争端,进行外交談判需要敏锐的思维和表达来平息祸端;增进理解,开展商业贸易,进行学术研讨也需要睿智的大脑和语言表达来捕捉信息,阐精释义;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宣传活动、说服教育,以及朋友之间的交流往来更是离不开自信的对话表达”。[6]因此,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正是培养适应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而选择的教学方式。
   总之,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将来都要推向社会,这些大学生走向社会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那要看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式。只有让我们的大学生在长期和谐融洽的对话教学中,养成勤于思维,善于表达的好习惯,才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就会去发挥他们敏锐的思维和表达,和社会上各种人去沟通、去交流,去传播本民族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有更坚强的根基站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们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会很快就能适应社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建设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伍德勤,贾艳红,袁强.中外教育简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282
   [2]伍德勤,贾艳红,袁强.中外教育简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3
   [3]谢保国.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90
   [4]谢保国.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91
   [5]谢保国.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91
   [6]周立群,王建峰,李尚生.语文课程与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90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校级课题:《应用型本科大学通识教育中人文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智宇晖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80年代的刘恒以其出色的启蒙叙事成就了自己的辉煌;90年代的刘恒风格突变,但本质相通;21世纪的刘恒跨步影视界,编剧导演两不误。作家、编剧、导演的三重身份展现了刘恒不同的侧面。改编自己的作品、改编他人的作品、走向原创,每一步都是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刘恒 编剧之路 改编   刘恒影视编剧之路的第一步是从改编自己的小说开始的。1988年步入影视创作领域,担任由他的小说《黑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欣赏属于高校开设的专门课程,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构建文学欣赏教学高校课堂模式展开了探究分析,期望经过本研究可以为将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文学欣赏 高校 课堂模式   由于时代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的明显
內容摘要:《台北人》是白先勇的经典之作,由十四篇短篇小说构成,描绘了新旧交替时代的众生百态。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尤其值得赏析,她们的形象充满了宿命色彩,深刻地折射出旧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女子的怜悯和同情。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不拘一格,面对命运的折磨,有的感时伤怀,有的逆来顺受,有的奋力抗争。在刻画这些形象时,作者大量使用象征描写和暗示手法,表现出这些女子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   关
内容摘要: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对小说阅读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小说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为了突破小说教学的困境,促进小说教学的高效发展,我们有必要把叙事学引进高中小说教学领域。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标定向;以学施教;以文定教;以考促教。希望叙事学的引入能为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小说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叙事学 高中小说教学 内容建构 教学
内容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发生了更多变化,不仅教学形式、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应有一定的转变。本文将以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的变化作为出发点,重点围绕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汉语言文学 教育 人文素养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
內容摘要:小说《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小说于2006年9月出版,迅速占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赢得一系列大奖。本文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出发,试图从物质及其施事能力、物质与意义、物质与叙事三个方面谈《路》中体现的生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在生态主义下的力量。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 施事能力 意义 叙事   科马克·麦卡锡是一位多产的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被
内容摘要:崔仁勋作为朝鲜战争之后步入文坛的韩国现代中坚作家,发表了一系列能够反映朝鲜半岛人民经历的沉重苦痛和无助岁月的优秀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广场》。本文通过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对《广场》的叙事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广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广场》 叙事结构 主题 结构主义   《广场》是崔仁勋创作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广场》的时代背景是韩国从日帝统治
内容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世界级大师,《榆树下的欲望》映射出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元素,流露出作者复杂的内心矛盾。奥尼尔将剧作的丰富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渗透着浓厚的圣经文化气息,剧作中的凯伯特、伊本体现了圣经中上帝、亚当的原型。   关键词:《美狄亚》 《榆树下的欲望》 希腊神话因素   尤金·奥尼尔是著名的美国“戏剧之父”,他为现代美国戏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文学作品
内容摘要: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他的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这些特点赋予其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关键词:柳永词 婉约豪放兼具 意象多重 视角多变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在发展慢词、丰富词调、以俗语入词等方面的贡献已被广泛关注,本文仅从柳永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三个角度略述柳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国殇》,分析其表达方式、氛围渲染及语言风格。基于此,分析这首诗中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发意义,分别从任务需要、美育价值以及现实需求三个角度陈述。   关键词:《国殇》 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 现实意义   屈原作品中展现的爱国思想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源头。屈原的爱国主义本身特点反映在三个层面。首先,政治理想,以美政为核心,提倡廉政及意志坚定;其次,心怀人民,对民众饱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