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文 20世纪90年代初,众多电视台经常播出一则“活力28”广告。那句“活力28,沙市日化”的广告语,想来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然而,进入新千年后,曾经在中国日化行业中叱咤风云的第一品牌“活力28”,竟然销声匿迹,难觅踪影。
1951年。湖北省沙市有一家油脂厂,该厂正是“活力28”的前身,滕继新从14岁起就来到这里当学徒。1980年,沙市油脂化学厂和沙市合成化工厂、向阳化工厂3家,合并为沙市日用化工总厂,成为沙市最大的轻工企业之一,滕繼新被推举为总厂厂长。
头两年的路,滕继新走得并不顺畅,银行欠债近5000万,1000多名职工的工资难以按月兑现。这家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天而降。在广交会上,由一个香港人牵线,一个荷兰的厂家提供了一个超浓缩洗衣粉的配方。这个配方具有去污力强、用量少、超浓缩等特点,他们希望能够将这个产品转让给国内的日化企业。
滕继新敏锐地感觉到这个配方将会给企业带来转机,于是果断拍板,获得了该项专利的所有权,并迅速生产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超浓缩洗衣粉。但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却遇到困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滕继新将目光瞄准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可钱怎么办?滕继新又将眼光投向了银行。向银行贷款做广告,这在当时可是个石破天惊的决策。
果然不出滕继新所料,“活力28”的广告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一片平静的日化界掀起波澜,“活力28,沙市日化”的广告语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一强势媒体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时间不长,“活力28”品牌就家喻户晓,产品迅速畅销全国各地,国内各大商场纷纷慕名前来签订购销协议。“活力28”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6%。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活力28”的辉煌达到了极致。人在辉煌的时候最容易得意忘形,滕继新也开始了一系列企业版图的扩张运动。“活力28”开始乱投资,乱上项目。另外,“活力28”还屈从政府意志,兼并重组了不同行业的一大批企业。这种扩张为它后来的衰败埋下了巨大隐患,1995年公司的呆账死账高达2亿元,拳头产品洗衣粉也由于严重缺乏资金运转,销量锐减。
滕继新此刻想通过企业上市募集资金。然而由于上市指标有限,再加上上市还有一个过程,远水难解近渴。无奈之下,滕继新不得不一边考虑上市,一边考虑利用“合资”来吸纳资金。
“活力28”的鼎盛时期,正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的“蜜月”期,美国宝洁、英国联合利华、日本花王等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它们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以洋品牌来挤压中国品牌,国内洗涤剂行业一时危机四起。然而更令人难以预料的是,国际巨头们以合资为名义剿灭中国品牌的阴谋,让一般的中国企业家一时很难看透。“活力28”也未能幸免。
1994年,国际洗涤剂行业“巨头”德国美洁时公司主动找到“活力28”集团公司,经过2年多的谈判,1996年,双方终于签订了《合资经营合同》,并共同出资组建了湖北活力美洁时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德方占60%的股份,中方占40%,由德方负责经营管理。合同条款中对合资公司的美好未来,有这样一句动人的描述:“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用美洁时的先进技术和‘活力28’商标的知名度,发展一个强大的合营公司。”该合同还约定,在50年的合资经营期内,合资公司“将独占和免费使用‘活力28’等商标”;作为补偿,德方向“活力28”集团公司支付人民币6888万元。从此,“活力28”集团落入了合资的陷阱。
合资公司从1996年底正式投产开始,并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品牌被人控制的尴尬让“活力28”人苦不堪言。由于“活力28”的衰退,激起很多职工的不满,各种匿名信飞向市政府,甚至省政府。
让滕继新没有想到的是,当地政府在企业一上市就劝其退休,理由是他已60岁。结果是一手缔造了“活力28”品牌的功臣滕继新突然下课。
合资之后的“活力28”与美洁时老死不相往来,除了集团开董事会外,中德双方互相不闻不问。本以为用“活力28”之名,借外资之势可以捞个满盆金,不料带来的是更多的亏损,两家公司一直在合同的纠纷中争执不休。
新董事长雷世忠上任后,也曾做过很大的努力,还开发了一次性饭盒、活力28洗衣机、药品、纸品等项目,但是都收效甚微,不能挽救“活力28”的颓势。
雷世忠当时给德方写了一封信,信中谴责德方彻底丢掉了“活力28”的品牌,违背合资合同,生产、销售并大规模投入广告,宣传“巧手”这一新的品牌系列洗涤用品;同时,德方用合资公司办事处的名义,来为德国美洁时公司拓展中国市场,从而加大了合资公司的销售成本和削弱了“活力28”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事实上,自合资之日起,“活力28”品牌就已经被德方实施了“安乐死”。到了1998年年初,备尝合资苦果的“活力28”开始微弱地予以抵抗。在“活力28”商标由合资公司独占使用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活力28”集团,开发出了“波尔”品牌洗涤剂。对于中方这一再正常不过的举动,蛮横的德方却指责中方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合资公司的业务经营,并要求中方停止生产“波尔”品牌的洗涤剂。
更让“活力28”集团感到痛苦的是,合资后的美洁时公司每年拿出的只是一张亏损的报表。
在这种情况下,德方又开始步步紧逼,要求购买“活力28”集团在合资公司中35%的股权,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活力28”集团在整个合资企业存在期间,将不再直接或间接参与同任何洗涤用品及与洗涤剂有关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面对如此困局,“活力28”集团虽向德方发动过“反击”,但迫于资金及种种压力,不得不又回到了与德方进行股份转让的谈判桌上。最后中方在坚持生产“波尔”品牌洗涤剂用品的前提下,以72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合资公司30%的股权转让给德方,中方在合资公司的股份减至10%。
“活力28”这个知名的品牌在合资中黯然消失。
“活力28”在与德国美洁时公司谈判合作的同时,还在运作企业上市。1996年2月,“活力28”与德国美洁时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富有戏剧性的是,在3个月之后的5月28日,“活力28”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公司上市以后,“活力28”虽然企业名号依旧,但因失去了“活力28”的商标使用权,失去了主营业务盈利的核心,再加上这个时候的上市公司也仅剩下一套陈旧的生产设备,实际上就是个空壳子了。
上市公司不能盈利,“活力28”怎么在证券市场立足?面对一大堆难题,这个时候,造假似乎成为“活力28”支撑危局的唯一“出路”。
1999年,“活力28”根据新的配股政策,在人员、资产和财务上与大股东实施“3分开”。这个时候,所有隐藏在背后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1999年8月31日,“活力28”公布中报,亏损2亿元。
因为“活力28”在上市申报过程中及上市后的3年间,多次发生违反证券法规的行为,2000年,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其违规事实,并对其做出处罚决定。
2000年“年报”显示,“活力28”因连续2年亏损,且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自2001年2月6日起,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对该公司股票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活力28”变更为“ST活力”。又有一批股民成了“冤死鬼”。
2001年2月5日,“活力28”与天发集团及其下属控股子公司湖北天发瑞奇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有关资产重组协议书。天发集团的老板,即后来锒铛入狱的民营石油大亨龚家龙。“活力28”将其大部分资产出售给天发集团。公司名称改为“湖北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改为“ST天颐”。
龚家龙没有心思更没有本事玩转“活力28”。ST天颐由于经营不能扭亏为盈,在连续3年亏损之后,公司股票自2007年5月25日起暂停上市,为了保壳,重组工作也随之展开。
停牌了14个月之后,2008年7月8日,三安光电终于借壳“ST天颐”上市。三安光电的主营业务,变成了日用电子器具制造,这与洗涤剂用品已经相去甚远了。
毫无疑问,合资和上市成为将自己送上绞刑架的两条致命绳索。“活力28”的命运与结局,既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败落样本,也是一个由合资带来悲剧的典型标本。
(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大变局:中国股市20年》 作者:汪在满)
1951年。湖北省沙市有一家油脂厂,该厂正是“活力28”的前身,滕继新从14岁起就来到这里当学徒。1980年,沙市油脂化学厂和沙市合成化工厂、向阳化工厂3家,合并为沙市日用化工总厂,成为沙市最大的轻工企业之一,滕繼新被推举为总厂厂长。
头两年的路,滕继新走得并不顺畅,银行欠债近5000万,1000多名职工的工资难以按月兑现。这家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天而降。在广交会上,由一个香港人牵线,一个荷兰的厂家提供了一个超浓缩洗衣粉的配方。这个配方具有去污力强、用量少、超浓缩等特点,他们希望能够将这个产品转让给国内的日化企业。
滕继新敏锐地感觉到这个配方将会给企业带来转机,于是果断拍板,获得了该项专利的所有权,并迅速生产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超浓缩洗衣粉。但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却遇到困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滕继新将目光瞄准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可钱怎么办?滕继新又将眼光投向了银行。向银行贷款做广告,这在当时可是个石破天惊的决策。
果然不出滕继新所料,“活力28”的广告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一片平静的日化界掀起波澜,“活力28,沙市日化”的广告语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一强势媒体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时间不长,“活力28”品牌就家喻户晓,产品迅速畅销全国各地,国内各大商场纷纷慕名前来签订购销协议。“活力28”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6%。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活力28”的辉煌达到了极致。人在辉煌的时候最容易得意忘形,滕继新也开始了一系列企业版图的扩张运动。“活力28”开始乱投资,乱上项目。另外,“活力28”还屈从政府意志,兼并重组了不同行业的一大批企业。这种扩张为它后来的衰败埋下了巨大隐患,1995年公司的呆账死账高达2亿元,拳头产品洗衣粉也由于严重缺乏资金运转,销量锐减。
滕继新此刻想通过企业上市募集资金。然而由于上市指标有限,再加上上市还有一个过程,远水难解近渴。无奈之下,滕继新不得不一边考虑上市,一边考虑利用“合资”来吸纳资金。
“活力28”的鼎盛时期,正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的“蜜月”期,美国宝洁、英国联合利华、日本花王等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它们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以洋品牌来挤压中国品牌,国内洗涤剂行业一时危机四起。然而更令人难以预料的是,国际巨头们以合资为名义剿灭中国品牌的阴谋,让一般的中国企业家一时很难看透。“活力28”也未能幸免。
1994年,国际洗涤剂行业“巨头”德国美洁时公司主动找到“活力28”集团公司,经过2年多的谈判,1996年,双方终于签订了《合资经营合同》,并共同出资组建了湖北活力美洁时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德方占60%的股份,中方占40%,由德方负责经营管理。合同条款中对合资公司的美好未来,有这样一句动人的描述:“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用美洁时的先进技术和‘活力28’商标的知名度,发展一个强大的合营公司。”该合同还约定,在50年的合资经营期内,合资公司“将独占和免费使用‘活力28’等商标”;作为补偿,德方向“活力28”集团公司支付人民币6888万元。从此,“活力28”集团落入了合资的陷阱。
合资公司从1996年底正式投产开始,并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品牌被人控制的尴尬让“活力28”人苦不堪言。由于“活力28”的衰退,激起很多职工的不满,各种匿名信飞向市政府,甚至省政府。
让滕继新没有想到的是,当地政府在企业一上市就劝其退休,理由是他已60岁。结果是一手缔造了“活力28”品牌的功臣滕继新突然下课。
合资之后的“活力28”与美洁时老死不相往来,除了集团开董事会外,中德双方互相不闻不问。本以为用“活力28”之名,借外资之势可以捞个满盆金,不料带来的是更多的亏损,两家公司一直在合同的纠纷中争执不休。
新董事长雷世忠上任后,也曾做过很大的努力,还开发了一次性饭盒、活力28洗衣机、药品、纸品等项目,但是都收效甚微,不能挽救“活力28”的颓势。
雷世忠当时给德方写了一封信,信中谴责德方彻底丢掉了“活力28”的品牌,违背合资合同,生产、销售并大规模投入广告,宣传“巧手”这一新的品牌系列洗涤用品;同时,德方用合资公司办事处的名义,来为德国美洁时公司拓展中国市场,从而加大了合资公司的销售成本和削弱了“活力28”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事实上,自合资之日起,“活力28”品牌就已经被德方实施了“安乐死”。到了1998年年初,备尝合资苦果的“活力28”开始微弱地予以抵抗。在“活力28”商标由合资公司独占使用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活力28”集团,开发出了“波尔”品牌洗涤剂。对于中方这一再正常不过的举动,蛮横的德方却指责中方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合资公司的业务经营,并要求中方停止生产“波尔”品牌的洗涤剂。
更让“活力28”集团感到痛苦的是,合资后的美洁时公司每年拿出的只是一张亏损的报表。
在这种情况下,德方又开始步步紧逼,要求购买“活力28”集团在合资公司中35%的股权,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活力28”集团在整个合资企业存在期间,将不再直接或间接参与同任何洗涤用品及与洗涤剂有关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面对如此困局,“活力28”集团虽向德方发动过“反击”,但迫于资金及种种压力,不得不又回到了与德方进行股份转让的谈判桌上。最后中方在坚持生产“波尔”品牌洗涤剂用品的前提下,以72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合资公司30%的股权转让给德方,中方在合资公司的股份减至10%。
“活力28”这个知名的品牌在合资中黯然消失。
“活力28”在与德国美洁时公司谈判合作的同时,还在运作企业上市。1996年2月,“活力28”与德国美洁时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富有戏剧性的是,在3个月之后的5月28日,“活力28”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公司上市以后,“活力28”虽然企业名号依旧,但因失去了“活力28”的商标使用权,失去了主营业务盈利的核心,再加上这个时候的上市公司也仅剩下一套陈旧的生产设备,实际上就是个空壳子了。
上市公司不能盈利,“活力28”怎么在证券市场立足?面对一大堆难题,这个时候,造假似乎成为“活力28”支撑危局的唯一“出路”。
1999年,“活力28”根据新的配股政策,在人员、资产和财务上与大股东实施“3分开”。这个时候,所有隐藏在背后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1999年8月31日,“活力28”公布中报,亏损2亿元。
因为“活力28”在上市申报过程中及上市后的3年间,多次发生违反证券法规的行为,2000年,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其违规事实,并对其做出处罚决定。
2000年“年报”显示,“活力28”因连续2年亏损,且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自2001年2月6日起,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对该公司股票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活力28”变更为“ST活力”。又有一批股民成了“冤死鬼”。
2001年2月5日,“活力28”与天发集团及其下属控股子公司湖北天发瑞奇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有关资产重组协议书。天发集团的老板,即后来锒铛入狱的民营石油大亨龚家龙。“活力28”将其大部分资产出售给天发集团。公司名称改为“湖北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改为“ST天颐”。
龚家龙没有心思更没有本事玩转“活力28”。ST天颐由于经营不能扭亏为盈,在连续3年亏损之后,公司股票自2007年5月25日起暂停上市,为了保壳,重组工作也随之展开。
停牌了14个月之后,2008年7月8日,三安光电终于借壳“ST天颐”上市。三安光电的主营业务,变成了日用电子器具制造,这与洗涤剂用品已经相去甚远了。
毫无疑问,合资和上市成为将自己送上绞刑架的两条致命绳索。“活力28”的命运与结局,既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败落样本,也是一个由合资带来悲剧的典型标本。
(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大变局:中国股市20年》 作者:汪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