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我有了一个儿子,这些年,尽心尽力地陪伴他长大。于我,已经足够。 到了美国以后,昔日同学们都开始羡慕我,说我不用受制于政策,可以想生就生,还时不时告诉我生两个孩子的诸多好处。好在生还是不生,这个决定权我还是有的,碰巧,一直以来我的意志力都非常坚定,只想要一个孩子。于是,我的孩子成为了独生子女。 今年,儿子已经六岁半。在过去的六年中,从亲人到好友,无一例外都喜欢问上一句:“你啥时候生老二呀?”
父亲的养育方式跟母亲是不一样的。 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父亲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母亲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在抱孩子的动因上,母亲主要是为了照顾他,而父亲则是为了同孩子游戏玩耍,为了让孩子多探究;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稳定性和安全感,父亲给予孩子更多的是变化性和多样性。父亲教育孩子,往往只给他们划个大框框,为孩子留下较大的自主空间。 在亲子互动上,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
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自然,却天然地和自然做了好朋友。 今年端午,我收到了重庆的姑姑寄来的一箱粽子,深绿色的粽叶裹着一个又一个细巧的尖尖角粽子,透着清甜的香气。那是每年端午节,奶奶都会发动一家人一起准备的食物。 我83岁的奶奶、满满的曾祖母,每到节令,都会用特制的食物提醒我们,又该过节喽。 春节的时候,要吃奶奶做的香肠、腊肉; 大年初一的早晨,别忘了吃汤圆,汤圆面自己磨,汤圆馅儿自己拌; 端
孩子的哪些饮食行为可以随它去,哪些行为需要干预和帮助? 很多书都会说,如果孩子不吃,就不强迫;要相信孩子对于食物的决定,要相信本能的需求;要信任孩子,让他来决定吃多少……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不作为,因为孩子已经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吃得非常少了,长得也很瘦小;你甚至什么办法都试过了,担心孩子一直这样下去会影响发育。 今天这篇文章,将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哪些饮食行为可以随它去,哪些行为需要干预和帮助
前阵子,六六因为犯错误而受到了我的严厉批评,尽管之后我对他进行了抚慰,他也表示认识到错误,接受批评,但还是持续了一阵子闷闷不乐。为此,我也感到一阵伤感,不是因为孩子不高兴,而是因为小家伙长大了,无忧无虑的天性在一点一点消失,成年人的烦恼一点一点来临,从现在开始,他就要不断遇到情绪管理的难题了。为此,我特意搜罗了几本有关情绪管理的绘本,以顺利帮他度过这个情绪爆发期。 《爱做梦的羊》 想读懂这本书
上个世纪,英国著名植物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谈及自然教育时说:“我满怀深情、诚恳地希望所有父母都能为孩子打开这扇神奇的窗户,让他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我希望父母能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下定决心,制定一份计划,把一只紧紧握着孩子的手松开,然后交到大自然这位伟大老师的手里。” 可是今天,因父母的忙碌或疏忽,對不少城市孩子来说,大自然正变得遥远而陌生。 这很可惜。因为就像斯宾塞所说,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快乐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職能”,这对民主党派来说,是发展机遇,更是殷切希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中同样强调,“‘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搭建更多平台,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来自民主党派的各级政协委员,一方面是民主党派中的
文化,本来就呈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常有家长问我,想让孩子学点传统文化,但怕孩子嫌枯燥而抗拒,不知怎样做。 我们之所以对这个方面感到棘手,主要是我们自己已经是文化断层的一代人,对传统经典所学不多,生活中传统习俗的痕迹也所剩不多。所以,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传统文化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自己多学习,了解有哪些传统文化,大概知道它们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知道如何去取舍。 其次,就是考虑两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