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的三大困境和三大方向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908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根结底,生鲜电商是定位和路径问题,究竟是为了让农产品上网还是为了更好地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需要深思,此外还要与传统路径相融合。
  互联网农业不是工业,农产品电商也不同于工业品电商。尽管生鲜电商被誉为最后的电商蓝海,但基于对产业特殊规律的认知程度和实践上的空白,那些简单拷贝普通电商模式而勇做生鲜电商先锋的企业,最终难免“先锋变先烈”,遭遇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情结局,尤其以2013年初的北京“优菜网”寻求转让及上海“天鲜配”被转卖为标志。到2013年底,一篇《中国3000家农产品电商几乎无一家盈利》的文章再次引发对生鲜电商的激烈讨论,虽然有资料证明并不是全军覆没,而是有盈利者,但总体的惨淡经营是无法否认的。
  三大困境难解
  实际上,农产品电商特别是生鲜电商,更多的是看上去很美!几乎没有人怀疑农产品电商的美好前景,但却对其特殊的困难认识不足。生鲜电商有三大困境:
  一是物流体系很不给力,成本居高不下。别的东西一上网卖可能就便宜了,但农产品却贵了,因为农产品得天天吃,又难以久存,单次采购金额较小,物流配送成本问题就十分突出,一些生鲜电商最初天真的要与普通菜市场竞争,结果只能是铩羽而归。
  二是产品质量控制十分困难。农产品不是工业品,一个机床、一个模具就能生产出标准化产品,而是动植物的自然生产,势必造成标准化十分困难,更容易受到工业所没有的自然风险影响,产品持续供应也很成问题。更因为农产品地域特点突出,形成了面上品种极其丰富与实际可供应产品的极其单调的矛盾。还有销售过程中的储藏保鲜,更让人头疼,损耗率十分惊人。
  三是运营模式和定位相当困难。做有机产品,源头控制成本很高;搞单纯的B2C,仅物流成本就能将企业压垮;针对白领富人群体,信任很难过关;等等。
  同时,垂直生鲜电商的出现也有些生不逢时,电商已经过了平台的年代,现在的平台已经太多了,在那些烧钱的大电商们纷纷进入生鲜领域的时候,中小电商根本打不起恶性竞争的持久战,只能中途退场。
  现实表明,生鲜电商看起来像美丽的大草原,其实却到处是沼泽,极易陷入,需要小心行走。
  三大阶段探索
  纵观生鲜电商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的探索历程,不断积累着生鲜电商的运营经验,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作了铺垫。
  第一阶段,与菜市场PK。主要是基于简单的电商思维,以为用电商这一新的零售形式可以掀起卖菜的革命,结局很简单,一败涂地。表面是中国大妈们没有网上买菜的习惯,根子上是网上卖菜既不便宜,又不新鲜,还比较麻烦。毫不客气地说,目前还没有比“产地——批发市场——菜市场”更便捷、更节省、更高效的生鲜销售模式,大宗生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肯定是菜市场,以后超市的作用可能会上升,但电商短期内还很难做主角。这一阶段从2008年起步,大体在2010年左右全面失败。
  第二阶段,小而美。既然与菜市场无法比拼,只能模仿垂直电商,走高附加值的私人订制路线,以特色的产品、优良的品质、完善的服务来实现相对固定且较有规模的客户群、较高的客单价和较多的反复采购率。由此出现了以有机生态为品质标签,以特色蔬菜、水果、肉类为主要品类的专业生鲜电商。但缺陷在于:源头的质量控制不易;客户推广成本较高;客户的信任机制不容易建立,比如沱沱工社今年元月遭遇的质量信任危机;物流成本与损耗率依然居高不下。
  第三阶段,发现新大陆。基于前两个阶段的探索,普遍的认识已经一致,即农产品与工业品真的不同,需要在成本控制、品质保障上狠下功夫,做产业链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且要努力降低成本而不是单纯过高溢价以实现盈利。但值得警惕的是,又出现新的一窝蜂式的竞争,就是力图通过社区化的终端建设,来降低物流成本和生鲜损耗,竞相在社区便利店、配送站、保鲜箱等终端上投资,其投资成本与最终节本增效成果需要观察。
  三大方向显现
  前面跌倒的人多了,后来的人也就明白怎么走路了。经过一系列前仆后继的探索,农产品电商模式逐渐从混沌走向日渐明晰,基本探索出三大出路。
  一是品牌化,深度开发农产品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的误区。品牌对于农产品而言,目前还停留在地域品牌的初级阶段,如西湖龙井、洛川苹果、龙口粉丝等,但真正的市场品牌极少,像“褚橙柳桃”之类,将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二是社区化,把农产品的物流链缩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保鲜程度和损耗率。目前已经意识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但终端的建设也需要成本和渠道融合,还有管理的问题,细节需要完善。
  三是线上线下相融合,O2O+B2C,以微博、微信营销为辅助手段,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大幅降低营销成本,逐渐找到盈利模式。这是一种做精做深的办法,具体的操作技术还需要提炼。
  归根结底,生鲜电商是定位和路径问题,究竟是为了让农产品上网还是为了更好地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需要深思,此外还要与传统路径相融合。如果普通农产品能便捷地在社区实现网上交易和就地送配的无缝对接,也许生鲜电商的大问题就真的破解了,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他文献
中高端产品的来源地  2013年5月20日,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百威英博在上海宣布其在中国市场定位最高端的产品百威金尊正式上市。与以往高端啤酒往往主打夜场消费场所不同,百威金尊试图更多地走进酒水消费量更大的中餐厅渠道。  “金尊”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为了顺应这种定位和渠道诉求,它们觉得,在高档中餐厅,让顾客显得有“面子”很重要。这款啤酒在口感上比现有的百威更顺滑,而且酒瓶造型看上去更像是精致的葡萄酒瓶
期刊
导语:  “免烧中国菜”系列只需用微波炉或温水加热即可食用,它不仅解决了传统铁皮罐头固有的口味和菜品方面的局限性,而且能在常温下保持菜品原有风味长达九个月。  周君记目前的产品系列包括了“周君记”牌重庆火锅底料系列、麻辣香水鱼底料系列、拌菜香佐料系列、药膳滋补炖汤料系列、速溶增味营养火锅底料系列、川味菜及川味面调料等。这些产品中,最具特色、最具有辨识度的是“麻辣香水鱼”。  从1996年前后推出该
期刊
引文:过去一年,中国快消品市场并没有出现销售大幅回升的迹象,但调味品市场表现良好,10%的年增幅高于食品品类的整体增长,而价格增长仍是其主要驱动力。  Kantar Worldpanel的最新监测报告指出,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在截至2013年10月 4日的一年里销额增长了8%,但并没有出现销售大幅回升的迹象。在食品品类中,调味品市场表现良好,年销售额增长幅度达到了10%,高于食品品类的整体增长。而调
期刊
如果你不想在厨房里“大动干戈”,只想简单操作几下,就吃上一顿还不错的晚饭,可以吗?  我要告诉你:如今,这个想法是完全可行的。  一位消费者讲述了她爱上了一款产品“香辣竹笋”的经过:偶尔买到,消费完一瓶后马上去买另一瓶。可虽然去的是同一家超市,却着实让她一顿好找——因为这款产品只在货架上摆出了四五瓶,且包装并不突出,很容易混在其他产品里被湮没。  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它,是因为消费方式很简单:清水煮面
期刊
在我们一日三餐离不了的寻常食品品类中,出现了明显的奢侈化趋势,我称之为“类奢侈”化。这从某一方面也表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企业出品的产品档次已经在整体上升级了。  这里说的类奢侈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因为这些产品,毕竟是日常吃喝的必需品,只是在品质上、在价格上明显高于普通产品罢了。收入高一些的消费者、讲究一些的消费者日常反复购买、反复消费能够承受得起,这是与真正奢侈品其价格严重远离实用价值
期刊
编者按:  连锁经营凭借标准化流程和快速扩张模式成就了诸多餐饮大鳄,如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等,而在消费升级时代,连锁门店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是有限的。这个时候,一些个性化的、独立的餐饮门店呈现抬头之势,它们的崛起给这些餐饮连锁迎头痛击。中国是个餐饮大国,如果中国本土的个性化餐饮崛起,岂会有麦当劳、肯德基的一席之地?正如同本文所属案例,墨尔本的独立咖啡店打败星巴克一样。  2000年澳大利亚第一家星巴
期刊
说到传统调味品,你会想到什么?除了盐以外,就属酱油和醋了。那么传统是否意味着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厨房革命”?  比如酱油产品,在中国调味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卫祥云看来,一般不会推陈出新那么快,基本上生抽、老抽也好,凉拌的、炒菜的也好,企业要有一个主打的才行,要靠走量。并且消费惯性比较明显:要求颜色的就永远要求颜色,要求口味的就永远要求口味。像广东那边吃海鲜比较多,它酱油以蘸为主,要求鲜味比较好,这是短
期刊
如果公司想要激活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渴望,就需要“拥有”一个让人们只能联想到此品牌而非其他品牌的“符号”。  几年前,世界顶尖饮料公司之一的销量冠军产品连续三年业绩下滑,而且就算使尽浑身解数,也什么都不起作用(包括增加了电视广告和病毒营销)。  情况看起来很绝望,直到他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  “渴望”的秘方  可口可乐的配方自188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诞生以来,已保密达近130年之
期刊
在没有厂家和终端店高度配合,没有成熟的第三方物流控制好成本,没有理性的社会价格秩序的条件下,买买圈一定能够捞到用户吗?  O2O在今年的糖酒会上被炒得热火朝天,各种O2O都以拯救者的姿态粉墨登场,似乎做酒的人谁不谈O2O就OUT了,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这些 O2O们如今到底怎么样了?是骡子是马,开始溜了吗?他们究竟做了哪些尝试?趟出了什么样的路子?  令人大失所望的是,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在线
期刊
自2001年起,中国春节的各类传播舞台,满眼跃动着可口、百事等国际饮料品牌的身影。春联、灯笼、阿福等传统文化元素,都在这些国外大牌“本地化”的营销战略中被一一借取。  但是,有没有一款真正的中国本土饮料品牌,能够在节庆时分,承担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使命、延伸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价值、展现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精神?此题不解,总有遗憾。而今天,这个问题却由加多宝自信而响亮地回答了。  加多宝在“大平台,大战略”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