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会计信息监管,就应不断完善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构建会计信息监管新体制,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管;加强会计及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以此来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环境。
关键词:
会计信息;信息失真;信息监管
1 完善会计法律、法規体系,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环境
首先,进一步贯彻当前已出台的会计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会计法》对会计账薄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的会计核算要求,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准确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对国家,对其它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决策有用性。
其次,进一步完善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违规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惩处方法,使法规更具有可操作性,堵住法律漏洞。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可较好地实现服务和监管的统一,克服现有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不敢管、不愿管的弊端,为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性、完整性提供可靠保障。
最后,要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者加重违法违纪成本,增加对受害者的赔偿责任,真正使造假者罚得起、赔不起。在执法过程中,不仅要处罚违法违规企业、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还要追究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连带责任,真正触及造假者的痛处。在执法环境上,要加强新闻媒介对违规单位的曝光,大力宣扬守法企业,真正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2 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
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可以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更好地发现和限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对治理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应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压缩财务报告的粉饰空间。因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参照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采用的是原则导向型,原则导向型的特点是各项会计准则的规范是粗线条的,具体操作要借助于职业判断。但事实上在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标准细则,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应在会计准则中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弹性区间,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还可通过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等方面来完善会计准则。
其次,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会计信息化成了会计信息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有效集成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和水平,为各方面决策提供更好支持。现在各企事业单位报送的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很多,各有关部门也要求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会计数据,但实务中各种会计数据多头报送、口径不一的现象比较突出,既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负担,也提高了政府行政成本。在保护商业秘密、可公开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在政府宏观层面构建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和市场运行效率,日显迫切。这一平台既可整合资源,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各有关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又可抑制会计信息造假,减轻企事业单位报送会计信息的重复性;实现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标。
3 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首先,从政府监管来看,应逐渐从过程监管转向结果监管。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重点是对会计信息生产的过程进行控制,政府监管作为一种外部监管,重点在于以企业财务报告为载体的结果信息。我国政府传统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容易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过程监管”的思路,眼睛紧盯着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等会计资料以及处理这些会计资料的方法,喜欢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行为指手画脚。这样做一方面损害了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也难以适应企业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监管效率低下。因此,政府监管应当逐渐转变思路,转向企业以财务报告为载体的结果信息。在监管范围来看,未来的政府监管不宜象过去那样将所有的企业和单位都囊括进来,而应将监管范围缩小到国有企业以及对社会公众利益有重要影响的上市公司等,其他类型的企业主要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来进行,政府对这些中介机构进行再监督。在监管方式上,不应滥用政府权力,应当遵循例外原则。当会计市场能够平稳运行时,政府不宜过多介入,应当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监管;而当会计信息质量或会计服务市场发生系统性信任危机或重大审计失败时,政府应果断介入,熨平会计市场的波动,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其次,从社会监管来看,主要是一些具有独立性的中介机构。鉴于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财政部门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正确处理传统审计业务与咨询服务的关系,严禁向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以杜绝既当经济警察、又当合作伙伴的现象,刹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歪风,一经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的,即予以重罚,以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树立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信誉。同时要注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及业务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因违法执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监督不力。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4 加强经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加强会计监管能够有效抑制会计信息造假的发生,但仅仅依靠监管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的,因为社会不可能对每一个经济运行环节都在资源支配者后面设立一个监管人,然后在监管人后再建立一个监管“监管人”的体系。一方面,这样一个依靠监管维持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实际上是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承受的。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很难保证“监管人”不被收买以及与监管方串通。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经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他们高度重视自身的职业声誉。这样,他们在衡量造假与否时,就可能自发地倾向于选择不造假。加强经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通过提高经理人员素质,形成职业企业家阶层,进行声誉评价来进行。而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依靠会计人员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除依靠会计人员自我教育,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建设,言传身教;在职会计人员续继教育中应理所当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且摆在突出位置;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内容中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宣传正面典型,加以舆论引导;道德教育形式不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采取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在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大力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首先,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建议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对全国的会计人员建立道德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记分,在会计证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在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时,建议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会计组织内成立道德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
参考文献
[1]刘端.会计政策的博弈论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春和.会计信息披露及监管问题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会计信息;信息失真;信息监管
1 完善会计法律、法規体系,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环境
首先,进一步贯彻当前已出台的会计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会计法》对会计账薄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的会计核算要求,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准确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对国家,对其它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决策有用性。
其次,进一步完善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违规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惩处方法,使法规更具有可操作性,堵住法律漏洞。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可较好地实现服务和监管的统一,克服现有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不敢管、不愿管的弊端,为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性、完整性提供可靠保障。
最后,要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者加重违法违纪成本,增加对受害者的赔偿责任,真正使造假者罚得起、赔不起。在执法过程中,不仅要处罚违法违规企业、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还要追究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连带责任,真正触及造假者的痛处。在执法环境上,要加强新闻媒介对违规单位的曝光,大力宣扬守法企业,真正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2 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
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可以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更好地发现和限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对治理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应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压缩财务报告的粉饰空间。因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参照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采用的是原则导向型,原则导向型的特点是各项会计准则的规范是粗线条的,具体操作要借助于职业判断。但事实上在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标准细则,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应在会计准则中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弹性区间,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还可通过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等方面来完善会计准则。
其次,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会计信息化成了会计信息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有效集成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和水平,为各方面决策提供更好支持。现在各企事业单位报送的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很多,各有关部门也要求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会计数据,但实务中各种会计数据多头报送、口径不一的现象比较突出,既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负担,也提高了政府行政成本。在保护商业秘密、可公开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在政府宏观层面构建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和市场运行效率,日显迫切。这一平台既可整合资源,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各有关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又可抑制会计信息造假,减轻企事业单位报送会计信息的重复性;实现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标。
3 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首先,从政府监管来看,应逐渐从过程监管转向结果监管。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重点是对会计信息生产的过程进行控制,政府监管作为一种外部监管,重点在于以企业财务报告为载体的结果信息。我国政府传统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容易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过程监管”的思路,眼睛紧盯着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等会计资料以及处理这些会计资料的方法,喜欢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行为指手画脚。这样做一方面损害了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也难以适应企业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监管效率低下。因此,政府监管应当逐渐转变思路,转向企业以财务报告为载体的结果信息。在监管范围来看,未来的政府监管不宜象过去那样将所有的企业和单位都囊括进来,而应将监管范围缩小到国有企业以及对社会公众利益有重要影响的上市公司等,其他类型的企业主要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来进行,政府对这些中介机构进行再监督。在监管方式上,不应滥用政府权力,应当遵循例外原则。当会计市场能够平稳运行时,政府不宜过多介入,应当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监管;而当会计信息质量或会计服务市场发生系统性信任危机或重大审计失败时,政府应果断介入,熨平会计市场的波动,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其次,从社会监管来看,主要是一些具有独立性的中介机构。鉴于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财政部门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正确处理传统审计业务与咨询服务的关系,严禁向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以杜绝既当经济警察、又当合作伙伴的现象,刹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歪风,一经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的,即予以重罚,以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树立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信誉。同时要注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及业务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因违法执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监督不力。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4 加强经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加强会计监管能够有效抑制会计信息造假的发生,但仅仅依靠监管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的,因为社会不可能对每一个经济运行环节都在资源支配者后面设立一个监管人,然后在监管人后再建立一个监管“监管人”的体系。一方面,这样一个依靠监管维持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实际上是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承受的。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很难保证“监管人”不被收买以及与监管方串通。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经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他们高度重视自身的职业声誉。这样,他们在衡量造假与否时,就可能自发地倾向于选择不造假。加强经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通过提高经理人员素质,形成职业企业家阶层,进行声誉评价来进行。而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依靠会计人员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除依靠会计人员自我教育,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建设,言传身教;在职会计人员续继教育中应理所当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且摆在突出位置;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内容中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宣传正面典型,加以舆论引导;道德教育形式不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采取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在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大力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首先,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建议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对全国的会计人员建立道德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记分,在会计证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在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时,建议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会计组织内成立道德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
参考文献
[1]刘端.会计政策的博弈论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春和.会计信息披露及监管问题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