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必须与新课程标准目标保持一致。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设计各种情境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预设 教学策略 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上好课建立在备好课的基础之上,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初中数学备课首先是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上,真正做到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还要重点明确一节课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哪些步骤,预设课堂上会遇到一些什么问题,关键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定位要明确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逐步形成素质。具体到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与新课程标准目标保持一致,数学的思维能力必须与三维目标对应。
下面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来说明: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并掌握横轴、纵轴、原点及点的坐标,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能准确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和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用游戏活动和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掌握用“坐标”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利用游戏、观察、实践、归纳等方法,积淀学生的数学文化涵养,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预设要充分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安排哪个环节先,哪个环节后,哪个环节主,哪个环节次,环节分别指向什么目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我们都得认真思考。
下面以“人教版6.3实数(1)中的两个教学环节”为例来说明:
对于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导课,刚开始笔者是预想从复习“1、有理数是怎样定义的?2、有理数是怎样分类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导入的。觉得这样设计一是为学生学习实数的定义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是也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来掌握实数的分类,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更有“味道”,笔者有效的开发资源,大胆的预想从学习“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导课,预想学生通过学习“结绳记事”等故事,会知道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预想到学生一旦了解到2500年前的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因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数而被喂了鲨鱼的不幸故事时,学生们会兴奋起来,为本节课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这样就很自然的进入了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在第二个环节中,笔者刚开始预想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先请同学们举几个分数的例子,然后再把这几个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会有什么发现?但是经过反复思考又发现,这样的预想,当化简学生举出的分数时,有的很难找到循环节,不好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分数都可以化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非常浪费时间,影响了整个课堂的设计,所以就改为:问题1、 把下列有理数
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样的设计就避免了浪费时间的问题。对于问题1,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得到结论,教师追问:你能否从这些小数的形式特点上加以说明?如果学生能正确得到结论,教师追问:任意写一个分数,一定都能写成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吗?请举例说明。接着,教师提出问题2、所有的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吗? 通过对数的归纳辨析,与有理数对照,师生共同归纳出前两节学过的一些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一类不同于有理数的数,从而学习无理数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出几个无理数的例子,结合这些例子来认识和理解无理数的特征,最后通过问题3: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你能把实数分类吗? 教师在参与讨论时,启发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明确分类的基本原则:按照某个标准,不重不漏;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结束了探究新知的过程。
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降升教学目标,因为降低是为了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升高是为了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
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有效教学策略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是教师在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中为把教学目标的达标率最大化、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和条件。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从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进行考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能力、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具体情况,才能采用符合学生实际、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下面以“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提问上节课所学的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学生代表回答,如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然后教师追问:1、你认为三种判定方法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在三种判定方法中,都可以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反过来,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类比研究平行线判定的思路,来研究两条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的数量关系,首先让学生自己画出图形并对结论进行猜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地标记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能否正确使用工具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1)你能与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验证方法吗?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如果出现操作或表达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给予指正。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①度量法,②叠合法;教师追问(2)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教师追问(3)你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你发现的结论吗?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验证猜想的探究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由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下一步推理性质2、性质3,及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策略的制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由“学会”变为了“会学”,教师也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策略设计,真正做到了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
在教学策略的制定这一环节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包括教材的讲解、教学媒体的使用、问题的设计、师生间学习活动的设计等。在这些诸多因素中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即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中,要依照依据素质教育的教学观,依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任务,力争选择最适合达到这些学习目标的认识途径。
教学策略的制定最能反映教师教学设计和掌控教学过程的水平,只有非常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熟悉各种教学手段以及具有深厚的学科功底等的老师,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创新,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设计的情境---利于经验建构和情感生成
为了在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设计各种情境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这需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例: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问题情境创设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如果仅按照教科书的叙述,直接给出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可能会疑虑重重,如产生这个数学模型是从那里来的呢等疑问,这种把概念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的教法,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效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而是“过程”的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将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
所以我们从复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开始,设计了问题1
问题1 某地2011年每月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0C) 3 7 12 17 24 30 32 33 26 20 13 6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通过问题1的复习,学生头脑里有了“ 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于是我们又设计了问题2:
你能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作折线图?
某地2011年每月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c) -20 -15 -5 10 20 24 32 25 16 9 1 -10
请看教学片断:
师:你会做吗?(指生1)
生:负数我不会做。噢,我知道啦,拉下来。
师:有道理,同学拉下来的意思就是将纵轴向下延长,延长后,纵轴就是我们熟悉的……
生:数轴
师:对!不过这条数轴是竖着的,请同学们画出问题2的折线图
通过问题2的学习,学生从“ 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扩展到“ 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接下来的学习,学生从“ 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扩展到“整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就水到渠成了,当教师祝贺学生发现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对数学的学习内容有了很深刻地认识,从而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去探索和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预设 教学策略 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上好课建立在备好课的基础之上,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初中数学备课首先是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上,真正做到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还要重点明确一节课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哪些步骤,预设课堂上会遇到一些什么问题,关键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定位要明确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逐步形成素质。具体到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与新课程标准目标保持一致,数学的思维能力必须与三维目标对应。
下面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来说明: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并掌握横轴、纵轴、原点及点的坐标,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能准确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和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用游戏活动和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掌握用“坐标”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利用游戏、观察、实践、归纳等方法,积淀学生的数学文化涵养,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预设要充分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安排哪个环节先,哪个环节后,哪个环节主,哪个环节次,环节分别指向什么目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我们都得认真思考。
下面以“人教版6.3实数(1)中的两个教学环节”为例来说明:
对于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导课,刚开始笔者是预想从复习“1、有理数是怎样定义的?2、有理数是怎样分类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导入的。觉得这样设计一是为学生学习实数的定义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是也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来掌握实数的分类,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更有“味道”,笔者有效的开发资源,大胆的预想从学习“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导课,预想学生通过学习“结绳记事”等故事,会知道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预想到学生一旦了解到2500年前的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因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数而被喂了鲨鱼的不幸故事时,学生们会兴奋起来,为本节课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这样就很自然的进入了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在第二个环节中,笔者刚开始预想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先请同学们举几个分数的例子,然后再把这几个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会有什么发现?但是经过反复思考又发现,这样的预想,当化简学生举出的分数时,有的很难找到循环节,不好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分数都可以化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非常浪费时间,影响了整个课堂的设计,所以就改为:问题1、 把下列有理数
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样的设计就避免了浪费时间的问题。对于问题1,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得到结论,教师追问:你能否从这些小数的形式特点上加以说明?如果学生能正确得到结论,教师追问:任意写一个分数,一定都能写成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吗?请举例说明。接着,教师提出问题2、所有的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吗? 通过对数的归纳辨析,与有理数对照,师生共同归纳出前两节学过的一些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一类不同于有理数的数,从而学习无理数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出几个无理数的例子,结合这些例子来认识和理解无理数的特征,最后通过问题3: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你能把实数分类吗? 教师在参与讨论时,启发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明确分类的基本原则:按照某个标准,不重不漏;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结束了探究新知的过程。
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降升教学目标,因为降低是为了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升高是为了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
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有效教学策略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是教师在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中为把教学目标的达标率最大化、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和条件。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从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进行考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能力、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具体情况,才能采用符合学生实际、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下面以“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提问上节课所学的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学生代表回答,如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然后教师追问:1、你认为三种判定方法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在三种判定方法中,都可以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反过来,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类比研究平行线判定的思路,来研究两条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的数量关系,首先让学生自己画出图形并对结论进行猜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地标记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能否正确使用工具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1)你能与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验证方法吗?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如果出现操作或表达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给予指正。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①度量法,②叠合法;教师追问(2)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教师追问(3)你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你发现的结论吗?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验证猜想的探究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由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下一步推理性质2、性质3,及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策略的制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由“学会”变为了“会学”,教师也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策略设计,真正做到了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
在教学策略的制定这一环节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包括教材的讲解、教学媒体的使用、问题的设计、师生间学习活动的设计等。在这些诸多因素中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即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中,要依照依据素质教育的教学观,依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任务,力争选择最适合达到这些学习目标的认识途径。
教学策略的制定最能反映教师教学设计和掌控教学过程的水平,只有非常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熟悉各种教学手段以及具有深厚的学科功底等的老师,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创新,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设计的情境---利于经验建构和情感生成
为了在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设计各种情境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这需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例: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问题情境创设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如果仅按照教科书的叙述,直接给出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可能会疑虑重重,如产生这个数学模型是从那里来的呢等疑问,这种把概念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的教法,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效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而是“过程”的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将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
所以我们从复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开始,设计了问题1
问题1 某地2011年每月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0C) 3 7 12 17 24 30 32 33 26 20 13 6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通过问题1的复习,学生头脑里有了“ 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于是我们又设计了问题2:
你能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作折线图?
某地2011年每月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c) -20 -15 -5 10 20 24 32 25 16 9 1 -10
请看教学片断:
师:你会做吗?(指生1)
生:负数我不会做。噢,我知道啦,拉下来。
师:有道理,同学拉下来的意思就是将纵轴向下延长,延长后,纵轴就是我们熟悉的……
生:数轴
师:对!不过这条数轴是竖着的,请同学们画出问题2的折线图
通过问题2的学习,学生从“ 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扩展到“ 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接下来的学习,学生从“ 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扩展到“整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就水到渠成了,当教师祝贺学生发现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对数学的学习内容有了很深刻地认识,从而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去探索和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