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朝人口问题探析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o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隋朝,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唐朝,这注定了隋朝不平凡的地位。隋朝统治时期,也是人口大幅度增长时期。封建王朝,人口是一个国家得以稳定的最基本因素。隋朝比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增加了很多,南北朝由于长期混乱割据,人民生活无法稳定,人口自然无法快速增长。加之地方势力强大,隐匿的户口也多。而隋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增加人口的措施,使隋朝人口大量增加,进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关键词:人口;南北朝;大索貌阅;输籍定样;财政收入
  在封建社会里,人口越繁荣,赋税徭役比重就越高,朝廷的财政收入就越多。南北朝时期,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人口波动较大,人口幅度也呈下降的趋势。隋文帝统一南北建立隋朝后,政权稳定,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人口得以迅速增长。故而对不同朝代的人口进行研究,可以侧面分析出一个朝代的发展变化。对于隋朝人口的分析,我们首先要了解南北朝动荡时期人口的变化状况。
  一、南北朝時期人口状况
  南北朝处于朝代不断更迭的动荡时期,这一特点使南北朝的人口发展变化状况较为突出。对于南朝而言,自刘宋王朝建立后,君主相对较为注意农业的生产并安抚流亡民众,元嘉时期的户口数达到了最高点。然而,大明年间时,人口却出现了骤减的情况,“大明年末,积旱成灾,虽敝同往困,而救非昔主,所以病未半占,死已倍之,并命比室,口减过半。”[1]大明年间灾害较多,加之统治者不恤民事,很多百姓都在这种情况下生病和死亡。在《通典·食货·历代户口盛衰》中有提到刘宋当时的户口数,有户906870,有口4685510。
  史书中记录南北朝的人口数字资料很少,对于南齐的户口数字,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从一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南齐人口的状况。南齐政权在推翻刘宋政权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是十分破败的,人口骤减,土地荒芜,南齐政权存在了三十几年,统治者自身虽清明,但却没有提出任何有利于人口恢复的有力措施,“京尹虽居都邑,而境壤兼跨,广袤周轮,几将千里。萦原抱隰,其处甚多,旧遏古塘,非唯一所。而民贫业废,地利久荒。”[2]南齐的境内如此荒凉,想让百姓发展生产,恢复人口恐怕是力不从心的。只有在南齐武帝当政时期,国家的生产相对发展,但是恢复发展的时间在齐武帝当政时期太短了,人口发展的条件还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南齐的人口比较刘宋元嘉年间的人口数量少了许多。
  萧梁政权前期较南齐政权稳定,相对达到了人口发展的条件,所以在萧梁前期,人口数量大体比南齐时期增长,而到梁武帝当政时期,朝廷剥削又开始加重,尤其是萧梁政权后期又发生侯景之乱,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导致刚刚稳定的社会再次陷入动乱,这种混乱局面令萧梁末年的人口状况可以用“人迹罕至”来形容。然而,萧梁政权末年除了爆发侯景之乱,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旱灾、瘟疫成为人口骤减另外因素,“自丧乱以来,十有余载,编户凋零,万不遗一。”[3]
  陈朝,《通典·食货·历史户口盛衰》中记载,“皇帝时称令主,阅其本史,户六十万……至后主灭亡之时,隋家所收户五十万,口二百万。”这里交代了陈朝时期的户口数为六十万,陈朝是南朝中地域面积最小的,且政权的统治时间也较短。在陈朝当政时期,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陈朝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人口想要大量恢复,是不容易的。纵观刘宋、南齐、萧梁、陈朝这四朝,可以看出,无论是有史料记载过户口数目的,还是没能记载户口数目从史料中分析的,南朝的人口发展状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动乱影响,民户的数量是较少的。
  北朝人口的状况与南朝有其相似之处,即南北朝都处于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北魏前期的政权相对稳定,在北魏前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治、经济都很开明,恢复发展生产很用心,人口发展得到一定提升。在北魏正光年间之前,户口的数目发展到了晋武帝当政时期的一倍多。但是正光年间之后,北魏统治开始变得腐朽,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加之民间起义相继发生,造成民众死伤无数,北方人口大幅度减少。《通典·食货·历史户口盛衰》中记载,“及尔朱之乱,政移臣下,或废或立,甚于奕碁。遂分为东西二国,皆权臣擅命,战争不息,人口流离,官司文簿,又多散弃,今按旧史,户三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六十八。”东魏和西魏的户数,史料中记载的残缺不全,但东魏西魏时期人口的发展状况不会是停滞不前的。
  据王育民的《十六国北朝人口考索》的记录可以总结。东魏时期,基本上的户口数量与北魏时期差不多,大约有300万。而西魏末年时,户口数则变成了150多万,口600万。到北齐、北周时期,人口的数量较西魏有所增长。《周书·武帝纪》中记载,北周灭北齐时,有户3302528,人20006880。但这只是北周旧境的户数,并没有加上灭北齐后所得的户数。北齐并入北周的户数大约也有330余万户。
  二、隋朝人口增加的状况
  隋朝刚建立之初,其人口数量大致是北周北齐旧境的总和,也就是大概六七百万的民户。隋朝推翻陈朝后,陈朝有户五十万,加上灭陈朝得来的五十万户,隋朝的民户数大概有七百万左右。隋朝在统一南北之后,开始着力恢复发展生产,逐渐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达到了人口大量发展的标准。
  在隋文帝统治的时期里,通过他励精图治的政策,人口大量增加。隋朝户口数量最繁荣的时期,应属于隋炀帝当政的大业年间,大业年间各种生产活动已经较为成熟,是隋朝综合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无论是政治措施还是经济措施,都收到了预期的目标,甚至超出了预期目标,其表现在人口方面就是民户数量大幅度提升。《隋书》中记载“炀帝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零一万九千九百九十六,此隋之极盛也。”炀帝大业年间,隋朝的户数增加到了800多万,隋朝人口发展的这一阶段,其民户数量可以说是自魏晋以来古代王朝控制的最高点。隋朝人口的大幅增加,带来的好处就是隋朝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三、隋统治者增加人口的主要措施
  南北朝时期由于多种方面的原因,人口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便当时各朝统治者希望发展生产,增加本朝的人口,增加财政收入,也会由于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状况而力不从心。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吸取了南北朝时期的经验教训,有的放矢的对民户进行管理。他仔细分析人口较少及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制定出解决办法。因而在文帝的统治下,隋朝民户逐渐增长,并在隋炀帝大业年间达到鼎盛。   南北朝动荡的局面,使大量流民出逃,户口也变得不明确,成为了隐匿人口。隋朝建立后,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增加朝廷的财政税收,开始着重对户口进行管理。隋朝对人口的管理是较为完备的,其执行的力度在历朝历代都是可圈可点的。隋朝在增加人口措施上,主要实行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制度。
  土地政策上,隋朝依然实行均田制。其目的自然是要把农民与土地拴在一起,以确保封建国家所需的劳役赋税。但由于经过南北朝的动乱,國家存在大量隐匿的户口或者户口所记录的年龄体态与实际不符以逃避赋税,于是颁布了“大索貌阅”制度,对户口进行检查。隋朝统治者采取这种办法检查隐匿户口,得户数万,大索貌阅中得到的民户有许多无家可归和没田可耕种的,这些检括出的人口必须要安置好。如果不能将这些民户妥善的安置好,即使是登记在册成为国家的编民,也依然会出现逃亡的现象。
  “输籍定样”制度,是封建国家在编人口扩大及财政收入增加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大索貌阅制度实行后,虽清查出大量人口,但依然还有很多“漏网之鱼”,朝廷毕竟不能用严酷的刑罚将那些隐漏的流民抓出来,这样只能使民众更加排斥朝廷,唯有采用适当的办法让流民心甘情愿编入国家户籍。于是,“输籍定样”制度应运而生了。
  输籍定样是隋朝根据宰相高熲的建议实行的,他认为朝廷对户等的划分存在不实情况,而赋税和徭役都跟户等有着密切关系,此外,由大索貌阅检查出的人口也要为其安置并划分户等以作为日后征收赋税徭役之依据。输籍定样制度为的是让民众认识到,作为流民或浮客,会被士家大族势力剥削,收取的赋税只会更多;而作为在编的民户,则可以减轻赋税徭役,生活也较为稳定。这样的政策使民众愿意离开豪强地主依附,主动成为国家的编民。输籍定样制度命令州县官吏每年按照朝廷所定样式来检查户口,并将民众所需缴纳的赋税按不同户等做出缴纳标准,写成定簿。随着输籍定样制度的大力实行,地方豪强徇私舞弊的现象有所减轻,大量隐匿逃亡的民户成为了国家编户,隋朝在编的人口数增加,进而令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大力促进了隋朝的发展。
  隋文帝颁布“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制度,使得人口大幅度提升,进而促进了赋税财政收入,增加了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总而言之,人口稳定是隋朝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司马光.沈志华,张宏儒主编.《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唐]魏徵.隋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王育民.十六国北朝人口考索[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历史研究,1987.
  [7]殷宪.北朝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作者简介:田慧文(1993—),女,汉族,河南睢县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专门史、边疆史。
其他文献
摘 要:江苏高考数学可以说是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数学知识的一次检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顺利通过这个关口,高三一年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最最重要的莫过于一轮复习了。高考虽然是通过一次考试来选拔人才,但它绝不仅仅是一次知识上的考察,而是对学生高中三年,以至于进入学校十几年来的综合能力的检验。高三的数学学习不同于高一、高二学习,它不是高一、高二的知识重复,而是基础知识的重组和提高,如何顺利完成
期刊
摘 要: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来服务于教学。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断思考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更好得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兴趣;英语学习;初中生现状;激发;教学策略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
期刊
摘 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课堂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按照教学目标快乐学习,本文通过对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理解,探究了任务驱动在信息课堂中的应用,更好的实现和推进了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改革,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师要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智能,其具体做法要根据课
期刊
摘 要:传统音乐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思想蕴含。在传统音乐艺术中,“虚”与“实”是被运用到极致的,这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中华民族思维模式与哲学信仰的一种体现,是抽象而又具体的对思想、对灵魂的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特点。“韵味”与“意境”是其与世界其他音乐艺术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从“虚”与“实”的哲学意义、艺术内涵与创作方式等方面
期刊
最近,拜读了一本叫作《中国长白山文化》大书,其理论主调似乎在强调“长白山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复合型文化。为此,该书一开篇即从长白山最古老的称谓“不咸山”说起,认为“不咸”二字出自于古汉语和《易经》。  “不咸山”的赋名,出自于古汉语和《易经》吗?  长白山古称“不咸山”,最早见诸《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不咸山”之名
期刊
摘 要:“衬不过三”作为南曲加衬的不成文规定,起源已不可考,只能推知加衬的数量规定或由乐府北曲而来,南曲在创立格律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相关的经验。衬字有畅达文理、增强口语化和维系风格统一的功能,在板式、句式固定了的前提下,“衬不过三”无论是从演唱角度还是从文辞角度都是南曲加衬最理想的状态。这种看法的得来或许并非明文规定,而是出于曲家的经验通识。  关键词:衬字;数量;南曲;板式  一、北曲衬字与南曲
期刊
摘 要:在语文的教学当中,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提高诗歌的教学的水平以及打造高效课堂则是重点内容。诗歌作为一个语文学科当中的教学的板块在整个体系当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必须要被重视起来的内容,老师要引导同学们,在对诗歌的学习当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去理解诗歌的意义,去学习诗句的优美的手法,还要探索诗歌的真谛,品味语言汲取营养,让同学们的充实精神,提升能力。  关键词:诗歌
期刊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是学生接触汉字,认识汉字的启蒙阶段,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章的阅读效率,奠定将来语文的学习基础。通过拓展阅读的教学方式,以课文为中心,拓展到内容、写法相似的其他文章,拓展到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开展小学语文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多媒技术如音、视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但是如何利用它们推动小学语文课堂良性发展,并非易事。本文旨在通过选材、选时、选位、选问的方法探索音、视频在课堂上所起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意义;方法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新的教学要求,老师们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搜索资源,然后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