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的困窘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464j7428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我老家的老井用水总是那么的紧巴巴,每年回老家过年,最闹心的就是缺水洗澡,孩子们都得了回家“恐惧症”,说什么也不肯回家过年。其实,村前几百米外就是南渡江,南渡江像一只弯曲的手臂,把整个村子拢在臂弯中。我怎么也不明白靠江的老井却缺水,每到冬天,南渡江水位大幅下降,村中池塘干枯,如凤凰眼睛明亮的老井也失去光泽,变得暗淡,没有了往日的清澈。
  我老家门前不远就是一口老井,井旁有一棵茂盛的榕树,据说百余年了,榕树两根大枝条像伞子一般向水井上空伸展过去,密密遮盖着井台,很是阴凉。榕树的树根则嵌入井台,牢牢地匝在缝隙里。这井水清冽甘甜,远近十分出名。我曾问过村里80岁老人井是何年挖的,老人依稀记得这口井他小时候就有了。老井氤氲着甜美与清醇,滋养着全村近两千勤劳朴素的子民,大家和睦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平静生活。
  我十三岁时就在这口井挑水,开始与弟弟抬水,后来自己挑水,我人小,用水桶根本提不上水来,就到学校找来一个旧排球割开一个口子,中间钉上一根木棍,系上绳子就可打水了,如果不是用排球打水,我恐怕每次都无法完成挑水任务。
  这口老井直径不到两米,垂直下去,深八米,井口修饰成六角型,井墙壁是用坚硬的鹅卵石砌的,每一米就留一个凹槽,以方便人们下井清洗。你不知道细细的水是从哪来的,井壁上生满了绿色的青苔,光滑滑的,绿茵茵的,湿漉漉的,散发着老井的苍桑韵味。老井水清见影,在有月亮的晚上,水井月亮深邃,天上有个月亮,水中也有个月亮,遥遥对映,用手轻轻拨动水面,水便摇晃起来,水中的影子便化成碎碎的一片片,水粼粼模糊而去,月亮于是碎了,人的影子也碎了,星星伴着夜的蓝天在水中抖动。
  村中的老井是公用的,人们用于打水的小水桶和排球是不会带回家的,放在井沿边,任何时候谁来取水都可用,打水桶坏了或不见了,马上又有人买新的放上,这也便宜了一些人,有时主人来挑水了,刚好打水水桶被别人用着,主人便坐在井沿上静静等待,不急不恼不怒不发脾气,家乡的乡亲们就是这么的善良,不计较。在炙热的天,路过的人们会用放在井边的打水桶,打上水来,咕咕咚咚的牛饮一阵解渴,掬把水洗洗布满汗水和尘垢的脸,洗洗趟满泥土的脚,待凉爽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当清晨的光线刚照进窗棂,四周景物还不是看得很清晰时,水井台上就会听到乡亲们起早的问候声和叮叮当当挑水的声音了,他们先把伙房灶前的大水缸灌满,再把屋檐下用于洗刷的水缸灌满。我小时候印象中,记得每天二叔或三叔都要早早就起床挑水,要挑七八担才能灌满家中的全部水缸。到水用完了,大人又忙于农活时,我就挑着水桶到水井挑水,没大力气,我就每次挑两半水桶,咣咣咚咚的在布满石头的路上来来回回跑,居然也把家中水缸挑满。在奶奶惊讶的神态中,我心中充满了自豪。
  到了傍晚,井台上是一天最热闹的了,挑水的、洗衣服的、洗澡的,每家都有来人,井台人满时,有人便坐在井沿上,有的坐在大榕树下,伴着如水的月光,伴着喧哗的老井,听大家天南地北讲有趣的故事,笑声回荡在故乡的晚风中。大家忙碌了一天,这时光是最温暖的了,想见的人在这里可以见到,想说的话在这里可以直言无讳,井台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村里的青年男女总是要等天完全黑下来才来到井边洗澡,有心的人还会带来水桶,洗澡完顺便挑担水回家。大家在月光下谈天说地,帮女孩子打水洗衣服,男孩子們冲凉时,冷不防把一大摞换下的衣服丢给正在专心洗衣服的心仪女孩子跟前,女孩子脸一红,随就拢起衣服浸入水桶中,好在夜幕下看不清彼此的表情变化,井台上的爱情简朴而浪漫。老井很大方,一直以来,大家一直享受着她清澈的水、无私的爱和温暖的奉献。
  老井是一年清洗一次的,在旺水期才能清洗。这任务就交给了全村的青壮年,他们会集中力量把井水舀干,清理井壁上青苔,打捞之前掉入井底的水桶或杂物,然后在井底撒些盐,放入在南渡江抓的十条八条鱼。据说放鱼有两个作用,一是鱼能够吃掉井里的青苔和微生物,保持水质纯净;二是战争时期,敌人经常在井中投毒,为了及时发现水井水的变化,故在水井养鱼,起防投毒作用。清理后的井壁光滑干净,泉眼不断流淌出清澈泉水,过了一夜,水就慢慢积满水井,这时的水更加清澈甘甜。
  然而,这老井也有黯淡的时候,每年冬天,老井干得见底,人们对着黑洞洞的枯井口发呆无奈,措手不及。在记忆中,水井干枯时,人们日夜地为生活水操劳,有些人会拉着牛车,骑着自行车,装上盛水的器皿,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找水。我们家没有牛车,二叔和奶奶就晚上提着马灯,下到井底舀水。二叔下到井底,先刨开一个小坑,让水积满坑,然后用瓢一点一点地舀,舀满一担水也要等上几个时晨,人多时,轮流等到天亮也只能等到一担水。人们每年担忧老井的水会远离他们的生活,一年又一年重复这缺水的动作,却又没法子摆脱缺水的困境。人們也想过好多法子,比如重新打机井,村里近几年先后在村南村北村东方向各打了三口深井,建起水塔,可水浑浊,带有臭腥味,没有一点老井水的味道,人们吃不惯。半年后,深井也是流尽了最后一滴水,水塔变成了废塔。
  慢慢的,部分人家便在自家庭院中打上了“手摇子”水井,水量还是不多,但方便。前不久,儿时伙伴凯君从微信给我发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困难,政府正在镇上建自来水厂,准备从自来水厂直接引水进村,不久的将来,乡亲们肯定会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我为乡亲们高兴。
  老井的困窘解除后,我不知道以后老井是否还在继续使用,我知道老井的水是任何水都比不了的,老井是不能忘却的,老井是有灵魂的,它能感受环境带来的变化,就像人的体温能感受四季温度变化一样。当绕村的河溪失去了欢腾的流水,当植被遭破坏使江河河床变高,当喧嚣的江水没有了往日的清波,我们该怎样理解水对生命的意义,又该怎样去敬仰土地,热望幸福呢?
其他文献
我喜欢《红楼梦》里“静日玉生香”一句,似乎只有在静静的氛围里,香气才能透出来。在海口,多年前有一个地方,我觉得就有这静日的香气。  国内的各大都市,都有所谓的“学人书店”,也就是书店业里的阳春白雪。像北京就有“三联书店”,南京有“先锋书店”,上海有“季风书园”,卖的都是学术类书籍,基本没有大路货。书的品位,自然是限制了购书人的品位,顾客也就不太多,在书架前静静地选,静静地翻,大有淘金者的耐性。  
期刊
马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 《诗刊》 《星星诗刊》 《诗潮》 等刊物发表诗歌500余首,在 《青年文学》 发表千行长诗 《峡谷诗篇》,出版诗集两部。  月亮的大碗边,爱为热气  我们月亮一样清净  迎着山岗,月亮劈开爱情  地球在飘荡  不攻城略地,唯抢一位女子  月亮是我们的结婚照  月亮里有两个天使  红衣裳,牵着青春的红马  月光啊月光,还是那个小姑娘。  ——献出时光炼金术  有五月诱人
期刊
当你们都否定我的时候,我才愿意来到你们身边。  ———尼采  梦是荒诞的,荒诞的梦有时候却是有价值得让人留恋。  这个梦是昨晚的,梦见那个小村庄,以及那些我熟悉但不怎么喜欢的村人。我记得我开始考大学,考的是北大,邻居那个长得像陈德容的女孩子比我高一届,已经考上北大了。然后,我听到很多很多村人开始不间断地传颂这个黄姓女子的聪明。  这个女孩子叫黄琳子。一个在我读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的绯闻女友,我的同学
期刊
2011年4月,我在网上看到招聘启事后,给深圳一家媒体投了简历。  其实那两三年我一直在向珠三角一带投简历。在东北生活了十几年,娶妻生女,生活安定,在圈内也有点小名气。一个朋友告诉说,某年他去参加全国副刊年会,上百家报纸的副刊部主任,提到我,多半说打过交道,未到场的我反而成了他们之间的粘合剂。但我内心一直蠢蠢欲动着,越到后来越按捺不住。四十岁之前不离开,就没有机会了。我的目的地很明确——珠三角。深
期刊
秋心  一块石头卧在山坡上  一块没有能力作恶的石头  想必是因为它非常悲伤  所有的落花都渴望流水  就像少女渴望末日的镜子  只有石头拒绝了石头  秋天来了,洛神的衣裳  扑满山坡,如果这时你醒来  石头是秋天的心脏,并不孤单  等到某个清晨头上盖满红叶  你就会感恩,上帝的流水账中  一颗搏动的心,是等了你那么久  空笼子  还没有火焰  石头摩擦着石头  大雨一夜,人类陷入孤独  在孤独的
期刊
秋云  秋高是天高,气爽是云爽  爽爽来去,自由游移  色,以白者为佳  纯白,棉白,瓷白,最炫目  灰便带有情绪  乌黑就揣有雨的心事  彩云要等到日落时候  别过太阳再追月  形,是心的幻象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形  在观者,似与不似  变的是人心  凝则滞,流动才鲜活  云深云浅,在入给出的分寸  不同的形和色,匆匆在天上  其實在地面  都是一块移动的暗影  睡莲,恰似一段时光的暗喻
期刊
当我们浏览《自然集》时,我们到底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诗歌?这恐怕是许多读者阅读李少君诗作时都会发出的疑问。让我们先从《抒怀》谈起: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副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在我看来,曾得到诸多诗评家论述与阐释的《抒怀》一诗,能很好地代表李少君诗歌的
期刊
月 光  我们不会在银质的光线前感到  自卑,源于对古老词语的敬畏  如果夜晚足够漫长  让更多的风落下来,像一把小小的匕首  刺破这炎热的空气  高高挂起的不止是月亮  还有你眼中的云朵,黑或者白  已无法分辨,在邻德路  月光是真实的,像我们的骨骼一样  在黑暗处异常坚硬  隧 道  黑暗让寂静更加缓慢  储藏于体内的闪电在山体内部  熄灭  在秋天,列车穿过隧道  落叶穿过空气  源于石头的
期刊
弗贝贝,人如其名,美。老乡眼里出西施,更美。读了她新写的组诗《在尉犁》,不由赞叹:美不胜收。  弗贝贝是个開朗的女子。写诗,也依着美与爱的天性。  她沉醉其间的风景,是经过心灵过滤了的。蓝天、云朵、雪山、牧场、小河和格桑,高邈而阔远。戈壁、大漠、胡杨、红柳、骆驼和风沙,寂寥而温情……像《黄水沟牧场》 《下午,雨》 《在卡拉水渠上》《34团的胡杨林》 《格桑》 等诗篇,无一不有禅意,无一不有作者生命
期刊
海口除了自然美景,人文、美食都是最吸引人的主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外,渊源深厚的美食文化也同样令人流连,而在海口多元的饮食文化里,最能反映海口特色文化,并广为流传,受外人关注的当属老爸茶文化了。这是长期形成的海口的茶文化,从另外一层面讲也称海口茶楼文化,而作为茶楼文化载体的茶店,海口话俗称为“茶楼铺”,而喝茶在当地被百姓称为“吃茶”。  爱喝茶的人不计其数,然而,有什么能够比得起海口市民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