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和世界文化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学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学报的质量最终取决于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学报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学报质量,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0)04011404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体现科技进步的载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质量始终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高校学报作为高等院校科研的窗口,经过多年的发展,办刊投入逐年增加,办公条件逐步改善,为学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学报发展的关键在人,但毋庸讳言,在学报编辑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编辑人员缺少编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编辑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本文不过多论述宏观政策层面的问题,而是试图回答高校学报编辑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完善编辑的素质结构两个问题。
一、学报编辑素质的构成
学报编辑的素质与工作紧密相关,是在学报编辑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思想道德品质、综合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角色、价值观、自我认知等。编辑素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素质集合。概括起来说, 编辑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和其他素质等方面。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社会主体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综合表现。
高校学报的政治要求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要抓紧。为此,高校学报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决不能成为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编辑。
学报编辑是稿件政治思想性的把关者,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的出版法律法规,依法办刊。学报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申办、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学报编辑必须通晓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自觉遵守,使学报得以顺利出版、传播。另一方面,学报编辑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防止稿件可能出现的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的错误或问题。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前提。它是指在编辑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和规范,是用来维护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人、编辑与读者、编辑与编辑群体等相互关系和利益的准则。高校学报编辑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中介,其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学报有着重要影响。编辑若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即使其他方面水平再高,也很难做好编辑工作,甚至还会造成恶劣影响。
首先,编辑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高校学报与一般期刊不同,也与其他学术期刊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高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图书报纸期刊编印业务辞典》中对学报的解释是:“由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是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对于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1]学报的这些特殊性,要求学报编辑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错误。
其次,编辑要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学报编辑工作是对学术研究的精神产品进行收集、辨识、筛选、加工和优化的再创造运动过程。该过程是一个既复杂又艰苦的工作过程,需要编辑不计私酬,无私奉献。首先,学报是高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它发表的文章都是学校各学科研究成果的拼盘。多数学报没有按学科配备足够的编辑人员,不可能分工很细,因此,一个编辑往往“一身多任”,要处理几个学科的稿件,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其次,学报编辑工作多、内容杂。学报工作全过程,包括前导调研、组织稿件、审定稿件、文字加工、技术规范化处理、效果调研等各个方面,这些工作本身就需要编辑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高校学报的稿源具有特殊性,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的稿源质量不高。为此,编辑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反复阅读,进行合理的文字和逻辑加工。再次,编辑工作照亮的是别人、“燃烧”的却是自己。编辑从事的是一种“为人作嫁”的工作,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问世,需要编辑工作者的反复修改和润色,需要倾注编辑的心血,但成名的大多却是作者。
最后,编辑要具有客观公正的品质。质量是学报的生命,而编辑是稿件质量鉴定的第一把关人,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刊物的盛衰。因此,编辑在审稿和选稿时必须客观公正,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牢牢把握办刊宗旨。要以稿件本身的质量为标准,真正做到遴选稿件凭质量、对待作者无亲疏。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时代的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这是学报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报编辑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成为学习型编辑。近年来,大量硕士、博士加入高校学报编辑的行列,这对于优化编辑队伍、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学历虽高,真正属于科班出身的编辑学人才却很少。而事实上,编辑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编辑人员掌握编辑工作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如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数学公式编排、学术论文书写格式、文献著录格式、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稿件中的政治性错误,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和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才能使稿件的形式更标准、更规范,符号和数字的用法更准确。 因此,学报编辑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型编辑。
其二,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成为学者型编辑。作为学术性很强的高校学报编辑,如果对某一学科领域没有很好的了解与研究,没有掌握该领域的精深知识,就不可能就稿件问题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不可能准确判断学术论文的优劣,更不可能对稿件的独创性和学术水平进行准确评判。著名编辑家刘叶秋先生认为:“做任何工作,皆以学问见识为首要, 编辑亦然。”高校学报编辑更应如此。“一般的说, 所有的编辑都应该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好的编辑;特殊地说,学报编辑尤其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2]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其三,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杂家型编辑。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高度分化和综合,相互交叉渗透,延伸派生,出现了不少边缘学科或交叉性学科,而这些学科所提供的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这就要求学报编辑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还要广泛了解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杂家”,以更好地适应高校学报发展的时代需求。
(四)娴熟的业务技能
为了更好地保证学报的编校质量,学报编辑还应该熟练掌握与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相关的各项技能。主要包括:
文字表达能力。编辑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文字处理,因此作为高校编辑,首先必须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所谓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就是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精雕细刻,使之表述得当;对文章的层次和结构精心构思,使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消灭错别字和病句,使文章的语言文字水平与精彩的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此外,作为一名学报编辑,除了编稿之外,还要会写作,否则其在作者心目中就会失去信任和威信,进而导致刊物质量的下降。
计算机应用能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校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和编排稿件,运用网络完成文件传输、选稿、组稿等工作。利用校对软件处理稿件中的错别字、基本的文法以及一些规范化的问题,这有利于编辑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选题的最新信息,以增强稿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等。
外语读写能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的国际化也愈发彰显,这就使外语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外语知识欠缺,不仅会影响稿件的编校质量,也会削弱文章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目前,为了使学报的编排更趋规范,使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许多学报都要求来稿有英文注释、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等必备要素。如果编辑不懂外语(主要指英语),或者外语水平很低,对这些内容将无法进行准确的校对和修改,必然影响稿件的编校质量。同时,现今因特网上传递的信息大多为英文,若外语水平不高,也不利于编辑自身的学习提高,不利于快速获取世界最新知识信息。
三、学报编辑素质结构的优化
学报编辑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新形势下,学报的发展既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学报编辑的素质结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一)强化职业认知能力
编辑的职业认知能力是编辑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目前,学术界对编辑心理素质的关注不够,研究编辑心理素质的文献较少。学报编辑是学报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是文化精神产品的把关人,其心理素质健全与否,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影响学报的质量,影响学报的工作绩效。据调查,许多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而青年编辑却没有做好从业的心理准备。当务之急,要对学报编辑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研究,增强对青年编辑选拔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报编辑的职业发展,强化编辑的职业认知能力,应对新形势给出版业带来的新挑战。
(二)强化创新创意能力
创新是学报生存的基础,是编辑工作的灵魂。离开了创新和创意,高校学报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具体地说,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主要包括观念创新、选题创新、栏目创新和版式设计的创新等。创新观念,能从平凡中见神奇,找到期刊切入社会的最佳契合点;创新选题,能使学报内容反映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创新栏目,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展示学报鲜明的学术性;创新整体设计,更新内文版式,能使文章层次分明,样式美观,体现学报的科学性与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获得受众。
(三)强化学习能力
从宏观的角度说,学报编辑工作也是积累和传播知识文化的工作,离不开学习能力的培养。若要保持学报学术上的权威性、领先性、开拓性,学报编辑就要不断地策划新选题,开拓新市场,从而形成学报的特色和品牌。这必然要求学报编辑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从微观的角度说,编辑自身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各高校学报编辑部应搭建各种学习平台,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地为编辑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将培养学习型编辑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并形成规章制度,确保编辑学习的整体性、稳定性、长期性。
(四)强化社交能力
较强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编辑策划专题、组织稿件和修改优化稿件、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一,编辑要重视作者、读者,加强与作者、读者的联系与沟通。编辑要注意倾听作者和读者的建议,了解作者的想法和读者的需要。其二,编辑还要加强与审稿人和新闻出版局等的联系与沟通。其三,编辑还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强与编辑部同事、出版界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共享行业信息,提升职业认同,开阔眼界。
(五)强化责任意识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期刊都纷纷走上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一些高校学报。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学报还是依靠学校拨款得以生存和发展,它们没有任何创收(不收版面费),其编辑除固定工资和津贴外,没有任何其他收入。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必须构筑健康的身心防线,自觉抵制外界花花绿绿的诱惑,淡泊名利,甘愿清贫,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摆正位置,静下心来专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学报的编校质量。另外,学报工作从调查研究、选题设计、编辑加工、正式出版、宣传销售、市场跟踪,整个过程需要许多人共同劳动,因而要加强学报编辑团队精神的培养。
综上,学报编辑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要求既是全方位的,也是动态变化的。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才能成为高素质的“编辑家”,完成时代赋予的文化复兴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瑜东.浅谈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108-112.
[2]杨焕章.谈谈学报编辑的学者化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4(6):124-126.
(责任编辑 朱凯)
On Quality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in Era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ZHAO Longxiang
(Editorial Department,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Nanjing 211168, China)
Abstract:O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fierce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petitions, university journals have to meet stricter demands. It is important for editors to abide b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increase their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s the quality of a university journal rests on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editors. Only in this way editors could the quality of a university journal be guaranteed and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 words: journal; editor; ethic quality;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professional quality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0)04011404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体现科技进步的载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质量始终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高校学报作为高等院校科研的窗口,经过多年的发展,办刊投入逐年增加,办公条件逐步改善,为学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学报发展的关键在人,但毋庸讳言,在学报编辑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编辑人员缺少编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编辑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本文不过多论述宏观政策层面的问题,而是试图回答高校学报编辑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完善编辑的素质结构两个问题。
一、学报编辑素质的构成
学报编辑的素质与工作紧密相关,是在学报编辑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思想道德品质、综合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角色、价值观、自我认知等。编辑素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素质集合。概括起来说, 编辑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和其他素质等方面。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社会主体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综合表现。
高校学报的政治要求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要抓紧。为此,高校学报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决不能成为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编辑。
学报编辑是稿件政治思想性的把关者,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的出版法律法规,依法办刊。学报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申办、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学报编辑必须通晓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自觉遵守,使学报得以顺利出版、传播。另一方面,学报编辑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防止稿件可能出现的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的错误或问题。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前提。它是指在编辑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和规范,是用来维护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人、编辑与读者、编辑与编辑群体等相互关系和利益的准则。高校学报编辑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中介,其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学报有着重要影响。编辑若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即使其他方面水平再高,也很难做好编辑工作,甚至还会造成恶劣影响。
首先,编辑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高校学报与一般期刊不同,也与其他学术期刊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高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图书报纸期刊编印业务辞典》中对学报的解释是:“由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是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对于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1]学报的这些特殊性,要求学报编辑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错误。
其次,编辑要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学报编辑工作是对学术研究的精神产品进行收集、辨识、筛选、加工和优化的再创造运动过程。该过程是一个既复杂又艰苦的工作过程,需要编辑不计私酬,无私奉献。首先,学报是高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它发表的文章都是学校各学科研究成果的拼盘。多数学报没有按学科配备足够的编辑人员,不可能分工很细,因此,一个编辑往往“一身多任”,要处理几个学科的稿件,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其次,学报编辑工作多、内容杂。学报工作全过程,包括前导调研、组织稿件、审定稿件、文字加工、技术规范化处理、效果调研等各个方面,这些工作本身就需要编辑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高校学报的稿源具有特殊性,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的稿源质量不高。为此,编辑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反复阅读,进行合理的文字和逻辑加工。再次,编辑工作照亮的是别人、“燃烧”的却是自己。编辑从事的是一种“为人作嫁”的工作,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问世,需要编辑工作者的反复修改和润色,需要倾注编辑的心血,但成名的大多却是作者。
最后,编辑要具有客观公正的品质。质量是学报的生命,而编辑是稿件质量鉴定的第一把关人,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刊物的盛衰。因此,编辑在审稿和选稿时必须客观公正,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牢牢把握办刊宗旨。要以稿件本身的质量为标准,真正做到遴选稿件凭质量、对待作者无亲疏。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时代的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这是学报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报编辑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成为学习型编辑。近年来,大量硕士、博士加入高校学报编辑的行列,这对于优化编辑队伍、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学历虽高,真正属于科班出身的编辑学人才却很少。而事实上,编辑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编辑人员掌握编辑工作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如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数学公式编排、学术论文书写格式、文献著录格式、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稿件中的政治性错误,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和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才能使稿件的形式更标准、更规范,符号和数字的用法更准确。 因此,学报编辑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型编辑。
其二,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成为学者型编辑。作为学术性很强的高校学报编辑,如果对某一学科领域没有很好的了解与研究,没有掌握该领域的精深知识,就不可能就稿件问题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不可能准确判断学术论文的优劣,更不可能对稿件的独创性和学术水平进行准确评判。著名编辑家刘叶秋先生认为:“做任何工作,皆以学问见识为首要, 编辑亦然。”高校学报编辑更应如此。“一般的说, 所有的编辑都应该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好的编辑;特殊地说,学报编辑尤其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2]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其三,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杂家型编辑。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高度分化和综合,相互交叉渗透,延伸派生,出现了不少边缘学科或交叉性学科,而这些学科所提供的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这就要求学报编辑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还要广泛了解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杂家”,以更好地适应高校学报发展的时代需求。
(四)娴熟的业务技能
为了更好地保证学报的编校质量,学报编辑还应该熟练掌握与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相关的各项技能。主要包括:
文字表达能力。编辑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文字处理,因此作为高校编辑,首先必须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所谓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就是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精雕细刻,使之表述得当;对文章的层次和结构精心构思,使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消灭错别字和病句,使文章的语言文字水平与精彩的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此外,作为一名学报编辑,除了编稿之外,还要会写作,否则其在作者心目中就会失去信任和威信,进而导致刊物质量的下降。
计算机应用能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校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和编排稿件,运用网络完成文件传输、选稿、组稿等工作。利用校对软件处理稿件中的错别字、基本的文法以及一些规范化的问题,这有利于编辑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选题的最新信息,以增强稿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等。
外语读写能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的国际化也愈发彰显,这就使外语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外语知识欠缺,不仅会影响稿件的编校质量,也会削弱文章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目前,为了使学报的编排更趋规范,使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许多学报都要求来稿有英文注释、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等必备要素。如果编辑不懂外语(主要指英语),或者外语水平很低,对这些内容将无法进行准确的校对和修改,必然影响稿件的编校质量。同时,现今因特网上传递的信息大多为英文,若外语水平不高,也不利于编辑自身的学习提高,不利于快速获取世界最新知识信息。
三、学报编辑素质结构的优化
学报编辑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新形势下,学报的发展既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学报编辑的素质结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一)强化职业认知能力
编辑的职业认知能力是编辑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目前,学术界对编辑心理素质的关注不够,研究编辑心理素质的文献较少。学报编辑是学报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是文化精神产品的把关人,其心理素质健全与否,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影响学报的质量,影响学报的工作绩效。据调查,许多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而青年编辑却没有做好从业的心理准备。当务之急,要对学报编辑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研究,增强对青年编辑选拔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报编辑的职业发展,强化编辑的职业认知能力,应对新形势给出版业带来的新挑战。
(二)强化创新创意能力
创新是学报生存的基础,是编辑工作的灵魂。离开了创新和创意,高校学报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具体地说,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主要包括观念创新、选题创新、栏目创新和版式设计的创新等。创新观念,能从平凡中见神奇,找到期刊切入社会的最佳契合点;创新选题,能使学报内容反映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创新栏目,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展示学报鲜明的学术性;创新整体设计,更新内文版式,能使文章层次分明,样式美观,体现学报的科学性与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获得受众。
(三)强化学习能力
从宏观的角度说,学报编辑工作也是积累和传播知识文化的工作,离不开学习能力的培养。若要保持学报学术上的权威性、领先性、开拓性,学报编辑就要不断地策划新选题,开拓新市场,从而形成学报的特色和品牌。这必然要求学报编辑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从微观的角度说,编辑自身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各高校学报编辑部应搭建各种学习平台,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地为编辑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将培养学习型编辑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并形成规章制度,确保编辑学习的整体性、稳定性、长期性。
(四)强化社交能力
较强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编辑策划专题、组织稿件和修改优化稿件、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一,编辑要重视作者、读者,加强与作者、读者的联系与沟通。编辑要注意倾听作者和读者的建议,了解作者的想法和读者的需要。其二,编辑还要加强与审稿人和新闻出版局等的联系与沟通。其三,编辑还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强与编辑部同事、出版界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共享行业信息,提升职业认同,开阔眼界。
(五)强化责任意识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期刊都纷纷走上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一些高校学报。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学报还是依靠学校拨款得以生存和发展,它们没有任何创收(不收版面费),其编辑除固定工资和津贴外,没有任何其他收入。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必须构筑健康的身心防线,自觉抵制外界花花绿绿的诱惑,淡泊名利,甘愿清贫,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摆正位置,静下心来专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学报的编校质量。另外,学报工作从调查研究、选题设计、编辑加工、正式出版、宣传销售、市场跟踪,整个过程需要许多人共同劳动,因而要加强学报编辑团队精神的培养。
综上,学报编辑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要求既是全方位的,也是动态变化的。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才能成为高素质的“编辑家”,完成时代赋予的文化复兴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瑜东.浅谈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108-112.
[2]杨焕章.谈谈学报编辑的学者化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4(6):124-126.
(责任编辑 朱凯)
On Quality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in Era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ZHAO Longxiang
(Editorial Department,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Nanjing 211168, China)
Abstract:O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fierce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petitions, university journals have to meet stricter demands. It is important for editors to abide b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increase their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s the quality of a university journal rests on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editors. Only in this way editors could the quality of a university journal be guaranteed and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 words: journal; editor; ethic quality;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professional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