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摄影器材进化史
摄影器材的主体是照相机,其他器材都是为了使它的性能达到最佳值的辅助产品。据历史记载,人类从一开始也许就有一个愿望——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永恒地保留下来,人类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场景刻画在石壁或者动物的骨头上所保存下来的图像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照相机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代的皇帝通常会花费高价请绘画技艺高超的的画家为自己或家人画肖像画,并摆放起来供他们的子孙后代来敬拜他们。由于科技水平和文化方向的发展,照相机外观的造型设计最终是由感光材料的发展而决定,由于当时的放大技术还不成熟,最初的照相机的外观造型大都是笨重的暗箱。通过暗箱成像原理,人们将感光材料放置在暗箱盒子里,使它产生长时间的暴光,最终制作出一幅照片来。
在伏特·加瓦尼和法拉等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电力的出现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1893 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照相机,这是一台装有新月型透镜的伸缩木箱照相机。从此,人类几千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摄影技术的发明使享用传统艺术的特权从贵族和特权人士的手中脱离出来,并且将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权利赋予了每一个人。摄影技术的发明使视觉图像信息跨越时间距离得以纪录和保存下来与后人交流。通信技术使得文字可以跨越空间的界限得以快速传播。肯·斯蒂芬(Kern Stephen)在1983年印刷出版的《时间和空间的文化:1880—1918》这本书中说:从188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一段时间,是人们开始对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思考并创造决定性新模式的阶段,也是技术与文化领域发生第一次巨大变革的时期。电话、无线电通讯、X光、电影、自行车、汽车、飞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新艺术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意识流、精神分析、立体主义、相对论等新的哲学和思想,则从意识上促进了它的发展。人工照明设备的普及模糊了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在电影中艺术家则利用胶片的反转、慢动作等手法揭示了对时间的不可逆转性的疑问。
“摄影技术”的出现是引起20世纪艺术变革的重要原因。“银版摄影”这一世纪性的摄影技术的发明,轻轻地按一下快门就可以实现与绘画一样的透视、光影和质感的照片,毫不留情的取代了画家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潜心追求和积累起来的“写实”技法。对于当时肖像画家们的失望以及他们对丧失“肖像画家”这一职业的愤怒,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照相机出现40年后,英国出现了14个摄影团体,会员人数达到了7600人,在法国,仅1892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3000名职业摄影师。这些摄影师中有不少是丧失了职业的画家。照相技术使肖像画家丧失了职业,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职业—“肖像摄影家”。和今天的超级计算机一样,照相机这一装有镜头的“电子眼”作为早期的媒介,有史以来第一次扩展了人类的视觉,同时也为20世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摄影器材发展现状
2014年并不是影像行业快速增长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产品只是一些在原有器材基础上升级产品,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摄影产品并没有诞生。虽然这一年看似很乏味,但是在平静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制造商正在進行着新的尝试与探索,开始尝试在现有的摄影器材技术框架中进行突破与革新,使得摄影界出现了很多新产品。这些新产品有些扩宽了摄影的界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摄影师的拍摄习惯;并改善了以往摄影器材所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但是还有一些制造商偷工减料,导致产品不尽人意,令人感到惊讶或遗憾。在器材更替的背后,不仅反映了摄影器材厂商的技术革新力,还反映了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
三、便携式产品简介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便携式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便携”的字面意思指的是方便随身携带的意思;在产品理念中,是指在不影响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产品或产品的零件尽量减轻重量,缩小体积,从而使得产品便于随身携带,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所以,便携式产品不仅要把握好产品的功能和形态,还要尽量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四、便携式摄影器材分类
1.移动摄像摄影设备——手机:手机像素不断提高,前置后置双摄像头,延时和慢快门拍摄,可实现各种不可思议特效的手机APP,同时出现了与手机配套的各种摄像摄影插件和装置。
2.微型化摄像机:视频监控领域高清网络摄像机,微型的4K摄像机,各种运动相机品牌4K GoPro、小蚁、宝丽来CUBE等等。简便型器材:航拍器(低空航拍),可以取代和代替劳民伤财的摇臂,WIFI功能,监视等智能开发。
五、便携式摄影器材特点
1.高像素:传感器飞越进步带来画质突破
在数码相机商业化之后,像素密度基本上每四年左右就会经历一次新的飞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像素密度的更新周期也变得越来越快。像素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传感器技术的进步,虽然这种进步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像素质量的改进,但是更深层次的进步是带来了更好的控噪性能、更好的宽容度和更优秀的画质。
2.更便携:小型化相机成为发展主流
便携性与易用性已经成为任何数码产品研发和制造的趋势,数码相机拍摄作为获取影像最便捷的方式,更应该朝着这样的趋势发展。前几年,我们看到了许多全新的大底便携相机,而且微单的体积也越来越微笑轻巧;现在微单进一步强化了对机身体积的控制,而对于大底便携相机,目前体积已经很小了,未来会进一步改善便携机的画质表现。
3.无论胶片还是数码,相机发展史一直都是一部瘦身史
所谓数码相机便携性,是指我们可以尽可能得在更小体积相机上取得更高画质。我们无法大幅度改变现有专业机型的体积和重量,但是我们可以将更大的传感器装载尽可能小型化的机身上,这也是目前解决便携性问题最好的方法。
六、便携式摄影器材新趋势
罗列当下便携式摄影媒材的缺口与不足:便携式摄影媒材的开发存在局限性和偏执,便携必定缺失了机械物理的肌理效果,各种微型摄像机应运而生,一味追求开发而并不能让廉价的器材成为经典,缺少长久的开发与持续的运用,而缺少成套的设备支持。便携式摄影媒介需要方便携带,同时抗风防雨,尽量减少天气、运动、电池等弊端问题。便携并非一味的微型,而要寻求更加便携的方式,开发器材辅助设计的属性,同时性能更加完善与实用,多增添个性化的设置选择,满足艺术创作和行为需要。相机便携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大底便携机,这可以让我们拥有尽可能小的高素质相机;另一个是微单的发展,通过彻底改变取景方式和拍摄方式,让专业相机可以拥有小体积。
结论:当设备越来越智能的时候,摄像机或者相机背后的人却越发懒惰;当创作者越发趋于观念表达的时候,对摄影媒材属性的认知与掌控却越发缺失;当数字影像更加平民化的时候,各种颠覆性的便携式摄像摄影设备成为新的趋势。
对于这种非传统艺术媒介的发展历程,被人认知、被广为作用、被不断改造、被不断创新的机器设计,以及当下便携式摄影媒材的新趋势都可研究探讨。不管是专业媒体人、艺术创作者还是每一个手持手机的普通人,都掌握并更加乐于接受便携式的器材。对于媒体人,更加便携的器材是很有挖掘潜力的新选择;对于艺术创作者,它是解放创作自由发挥的新途经;对于大众,它是赢得了普通消费者认可的日常所需。因此,便携式趋势势不可挡,对于便携式摄影媒材的设计、开发与研究都值得深究。
参考文献
[1] 张晓莉.《摄影器材造型设计的研究》.《吉林大学》. 2006年
[2]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更小更高清 2015年相机发展趋势展望-驱动之家http://news.mydrivers.com/1/355/355591.htm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摄影器材的主体是照相机,其他器材都是为了使它的性能达到最佳值的辅助产品。据历史记载,人类从一开始也许就有一个愿望——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永恒地保留下来,人类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场景刻画在石壁或者动物的骨头上所保存下来的图像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照相机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代的皇帝通常会花费高价请绘画技艺高超的的画家为自己或家人画肖像画,并摆放起来供他们的子孙后代来敬拜他们。由于科技水平和文化方向的发展,照相机外观的造型设计最终是由感光材料的发展而决定,由于当时的放大技术还不成熟,最初的照相机的外观造型大都是笨重的暗箱。通过暗箱成像原理,人们将感光材料放置在暗箱盒子里,使它产生长时间的暴光,最终制作出一幅照片来。
在伏特·加瓦尼和法拉等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电力的出现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1893 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照相机,这是一台装有新月型透镜的伸缩木箱照相机。从此,人类几千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摄影技术的发明使享用传统艺术的特权从贵族和特权人士的手中脱离出来,并且将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权利赋予了每一个人。摄影技术的发明使视觉图像信息跨越时间距离得以纪录和保存下来与后人交流。通信技术使得文字可以跨越空间的界限得以快速传播。肯·斯蒂芬(Kern Stephen)在1983年印刷出版的《时间和空间的文化:1880—1918》这本书中说:从188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一段时间,是人们开始对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思考并创造决定性新模式的阶段,也是技术与文化领域发生第一次巨大变革的时期。电话、无线电通讯、X光、电影、自行车、汽车、飞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新艺术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意识流、精神分析、立体主义、相对论等新的哲学和思想,则从意识上促进了它的发展。人工照明设备的普及模糊了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在电影中艺术家则利用胶片的反转、慢动作等手法揭示了对时间的不可逆转性的疑问。
“摄影技术”的出现是引起20世纪艺术变革的重要原因。“银版摄影”这一世纪性的摄影技术的发明,轻轻地按一下快门就可以实现与绘画一样的透视、光影和质感的照片,毫不留情的取代了画家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潜心追求和积累起来的“写实”技法。对于当时肖像画家们的失望以及他们对丧失“肖像画家”这一职业的愤怒,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照相机出现40年后,英国出现了14个摄影团体,会员人数达到了7600人,在法国,仅1892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3000名职业摄影师。这些摄影师中有不少是丧失了职业的画家。照相技术使肖像画家丧失了职业,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职业—“肖像摄影家”。和今天的超级计算机一样,照相机这一装有镜头的“电子眼”作为早期的媒介,有史以来第一次扩展了人类的视觉,同时也为20世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摄影器材发展现状
2014年并不是影像行业快速增长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产品只是一些在原有器材基础上升级产品,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摄影产品并没有诞生。虽然这一年看似很乏味,但是在平静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制造商正在進行着新的尝试与探索,开始尝试在现有的摄影器材技术框架中进行突破与革新,使得摄影界出现了很多新产品。这些新产品有些扩宽了摄影的界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摄影师的拍摄习惯;并改善了以往摄影器材所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但是还有一些制造商偷工减料,导致产品不尽人意,令人感到惊讶或遗憾。在器材更替的背后,不仅反映了摄影器材厂商的技术革新力,还反映了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
三、便携式产品简介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便携式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便携”的字面意思指的是方便随身携带的意思;在产品理念中,是指在不影响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产品或产品的零件尽量减轻重量,缩小体积,从而使得产品便于随身携带,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所以,便携式产品不仅要把握好产品的功能和形态,还要尽量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四、便携式摄影器材分类
1.移动摄像摄影设备——手机:手机像素不断提高,前置后置双摄像头,延时和慢快门拍摄,可实现各种不可思议特效的手机APP,同时出现了与手机配套的各种摄像摄影插件和装置。
2.微型化摄像机:视频监控领域高清网络摄像机,微型的4K摄像机,各种运动相机品牌4K GoPro、小蚁、宝丽来CUBE等等。简便型器材:航拍器(低空航拍),可以取代和代替劳民伤财的摇臂,WIFI功能,监视等智能开发。
五、便携式摄影器材特点
1.高像素:传感器飞越进步带来画质突破
在数码相机商业化之后,像素密度基本上每四年左右就会经历一次新的飞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像素密度的更新周期也变得越来越快。像素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传感器技术的进步,虽然这种进步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像素质量的改进,但是更深层次的进步是带来了更好的控噪性能、更好的宽容度和更优秀的画质。
2.更便携:小型化相机成为发展主流
便携性与易用性已经成为任何数码产品研发和制造的趋势,数码相机拍摄作为获取影像最便捷的方式,更应该朝着这样的趋势发展。前几年,我们看到了许多全新的大底便携相机,而且微单的体积也越来越微笑轻巧;现在微单进一步强化了对机身体积的控制,而对于大底便携相机,目前体积已经很小了,未来会进一步改善便携机的画质表现。
3.无论胶片还是数码,相机发展史一直都是一部瘦身史
所谓数码相机便携性,是指我们可以尽可能得在更小体积相机上取得更高画质。我们无法大幅度改变现有专业机型的体积和重量,但是我们可以将更大的传感器装载尽可能小型化的机身上,这也是目前解决便携性问题最好的方法。
六、便携式摄影器材新趋势
罗列当下便携式摄影媒材的缺口与不足:便携式摄影媒材的开发存在局限性和偏执,便携必定缺失了机械物理的肌理效果,各种微型摄像机应运而生,一味追求开发而并不能让廉价的器材成为经典,缺少长久的开发与持续的运用,而缺少成套的设备支持。便携式摄影媒介需要方便携带,同时抗风防雨,尽量减少天气、运动、电池等弊端问题。便携并非一味的微型,而要寻求更加便携的方式,开发器材辅助设计的属性,同时性能更加完善与实用,多增添个性化的设置选择,满足艺术创作和行为需要。相机便携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大底便携机,这可以让我们拥有尽可能小的高素质相机;另一个是微单的发展,通过彻底改变取景方式和拍摄方式,让专业相机可以拥有小体积。
结论:当设备越来越智能的时候,摄像机或者相机背后的人却越发懒惰;当创作者越发趋于观念表达的时候,对摄影媒材属性的认知与掌控却越发缺失;当数字影像更加平民化的时候,各种颠覆性的便携式摄像摄影设备成为新的趋势。
对于这种非传统艺术媒介的发展历程,被人认知、被广为作用、被不断改造、被不断创新的机器设计,以及当下便携式摄影媒材的新趋势都可研究探讨。不管是专业媒体人、艺术创作者还是每一个手持手机的普通人,都掌握并更加乐于接受便携式的器材。对于媒体人,更加便携的器材是很有挖掘潜力的新选择;对于艺术创作者,它是解放创作自由发挥的新途经;对于大众,它是赢得了普通消费者认可的日常所需。因此,便携式趋势势不可挡,对于便携式摄影媒材的设计、开发与研究都值得深究。
参考文献
[1] 张晓莉.《摄影器材造型设计的研究》.《吉林大学》. 2006年
[2]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更小更高清 2015年相机发展趋势展望-驱动之家http://news.mydrivers.com/1/355/355591.htm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