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生活》教材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im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政治生活》教材的思考
  (一)常识普及难实现
  审视《政治生活》教材,其中介绍了国家、政府、民主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四部分内容。虽然内容涉及范围广,但程度浅,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学生对教材总结为一句话:社会主义好。为什么好?不清楚。以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例,教材从政府的职能、责任、权力的行使和接受监督四大方面进行讲解,给学生的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标准,无法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政府,不能形成对政府观的有效构建。这主要是因为教材没有以常识的普及为目的。
  (二)理论实践难结合
  《政治生活》教材试图走进生活,却没有回归生活。例如,中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了公民观,但生活中却没有有序参与的机会;中学生树立了政府观,但对政府具体部门的功能却知之甚少。中学生是即将年满18周岁的公民,政治教育应该给他们参与生活的机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中学生厌恶政治、反感说教,对政治生活教学说“不”。这主要是因为教材超越了生活,没有以服务生活实践为目的。
  (三)情感价值难升华
  人的价值观念是外部环境和自我感悟双重因素的结果。《政治生活》教材虽然采用了情景探究的形式导出理论知识,但是理论已经摆在教材最明显的位置,学生只要学会找出知识,一一对应即可。学生对知识缺乏真正体验、感悟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形成”。
  二、对《政治生活》教材设计的建议
  (一)加大普及力度,挖掘普及深度
  教材内容在追求量的基础上,更应重视质的提高。例如,教材试图让学生知道政府的好,但学生需要知道的是政府怎么好、政府的各个部门应该履行什么职能及怎样履行职能、公民和各个部门是什么关系等。只有让政府与公民“面对面”,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的政府。因此,教材应增加政府和政党制度方面的容量,从“细”做起,着重讲解政府部门的分类与运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程序及其领导能力的体现。学生一旦树立了科学的政府观和政党观,再学习国家观和民主观就会轻而易举。对于关键知识,教材只有挖掘普及深度,才能避免教学的形式化和无效性,培养出具有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公民。
  (二)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真正结合
  1.注重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过程。《政治生活》教材必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新旧知识的意义产生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材对政治理念的传导过程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避免脱离生活简单说教。如学生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接受能力很强,主要是因为他们通过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使理论逻辑在生活中找到了支撑点。而政府和政党方面的知识,因为学生获得这方面信息的途径少,认知同化的过程就需要依靠教材的完善来实现。
  2.注重以应用为结果的实现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在各种情景中都能适应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并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被重新建构。这一建构的过程也是真实生活的应用过程。《政治生活》教材的落脚点是树立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时刻做好参与的准备。只要学生具备了参与意识,价值观就已经形成。《政治生活》教材只有坚持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以应用为结果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四有”公民。
  (三)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过渡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生体力和智力迅速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他们希望获得自身的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对强加于他们的意志排斥、反感,逆反心理表现明显。教材应探索因势利导的方式,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顺应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如政治观念不一定要写进教材,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总结出政治观点,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自身的思维体验,实现“问题探究—知识总结—情感升华”的过渡。
  2.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首先需要教育者能够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而教育者能否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能否为求知者提供足够的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亲自发现、亲自研究的求知空间。《政治生活》教材内容呈现的形式应该更丰富,以探究课、活动课、实践课等形式设计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能解决当前政治生活教育缺少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很重视对教科书的改革,他提倡“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政治生活》教材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它来自于实践,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政治生活》教材必将是一本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有用的书。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的跨文化商业交流,这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跨文化意识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出发,针对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困境,探讨了跨文化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建议,以适应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跨文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怡嘉(199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本科在
一、评析题的主要特征  评析题,是对被指向对象(学生)提出问题,要求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论,对所给问题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实质上是对既有事实、行为或者观点(思想)的评论。评析题,重在“评”,即从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进行合理的、多角度的、创新式的分析与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真——真是基础。评析题是对被指向对象
【摘要】微信平台的恰当运用使得小学英语教学仿若插上了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技术翅膀。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入手,以“扩充视野”“优化形式”“深化认知”三个方面入手,围绕微时代背景下微信APP之于小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诸多优势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微信平台;扩充视野;优化形式;深化认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崭新的社交APP不断涌现。微信就是其中一种。我就观察到,班上学生大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教育中应用得越发频繁,这是顺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英语阅读教育呢?本文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视域;初中英语;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左晓珍(1965.05-),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省天水市第五中学,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  阅读是初中英语的重要教学
【摘要】随着国家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英美电影作品涌入国内,让我们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重要性。它推动的不仅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更能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在经济贸易大环境下,如何通过良好的片名翻译来促进英美影视作品的文化与商业交流。  【关键词】 英美电影;电影片名;翻译方法  【作者简介】冯俊贤(1994.01-),女,上海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
【摘要】绘本教学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绘本具有丰富学生语言、增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的作用、能够对学生英语口语语调进行优化并增强学生自信等特点,是现今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补充。绘本在课程中的应用使得教学氛围得到提升,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多彩、有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笔者一直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应用绘本展开英语教学,得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这一点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的更深刻:“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简言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出台以来,全国各地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就当前的教学改革现状来看,“重教研、轻学研”,“重教改、轻学改”,“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相当普遍。那么,我们应如何走出困惑,实现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呢?本文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管中窥豹,妄述浅见。  一、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可信度和认同感是前提  首先,教师早已有这样一个共识:做一名好教师难,做一名好的政治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髓,体现出文化内涵。本文以汉语习语的英译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并以汉语习语英译中的英汉动物类喻体差异和事物类喻体差异作具体举例说明,清晰呈现出英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汉语习语;英译;英汉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王璧,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习语涵盖范围较广,包括成语、行话等。它是语言的精华,其产生与民族特定的环境位置、风土民情、感受认知等相关。英汉习语受
真正成功的素质教育,既应面向21世纪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班主任工作的优劣关系素质教育的成败。在教育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抓好素质教育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摸底了解学情  每个班级里的学生家庭背景都各不相同,先天遗传因素亦不同,因而在性格、能力、特长、爱好上一般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