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传承模式探索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n75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才能真正弘扬和光大。而作为四川地区重要的曲艺形式,四川清音于2008年2月被成功入选了“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寻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能为开发四川旅游业开发一扇窗。
  【关键词】四川清音;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在早期,四川清音又被称为“唱小曲”,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唱小调”。四川清音是在四川民间土生土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一直以来,四川清音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传统的“口传心授”。对于传承四川清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传统方式并非尽善尽美。为此,探索四川清音的现代传承模式,对于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一、四川清音的传承现状
  (一)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四川清音在几百年前,对各地的戏曲、曲艺和小曲充分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源流。在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给四川清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受众欣赏口味的变化,造成一些民间演出机构濒临破产,传统文化市场需求匮乏,各种技艺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四川清音面临着被其他音乐形式取代的危险。
  其次,是文化艺术环境的变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相比于其他有形资料的收藏,四川清音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着更大的难度。为此,对四川清音的保护更加迫在眉睫。纵观目前普及和传承的现状,在四川地区,四川清音的受重视程度和影响力已明显消退。
  (二)传承人的困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了,文化口味开始走向多元化。因为持续上升的消费和演出市场的冷清。大部分清音艺人,为了营生,将自己喜爱的专业忍痛放弃,艺人们的现状令人担忧。所以,当前四川清音传承人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对清音后备人才积极培养,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一)丢失了受众和传播阵地
  如今,独具魅力的四川清音正在不断地被现代化的市场化所同化。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对农业社会传统审美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些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浓郁的艺术作品备受冷落。相比于流行音乐,四川清音的传播力度和关注程度还很低,年轻一代不在欢迎那些传统审美模式下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样式。目前,四川清音在创作和演出上缺乏创新,很难获得人们在文化价值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不思改变,会失去四川清音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大众很难接受。
  二、四川清音的现代传承方式
  解放以后,四川清音迎来了巨大的发展转机。广泛运用的现代科技,使四川清音的演出质量大幅提升。四川清音在传承方式上,除了依靠口传心授,还有了更多的表现。
  (一)西方音乐理论对四川清音传承的影响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一些新生代清音艺人,开始广泛吸收现代西方音乐科学理论。在四川清音传承史上,开始应用记谱方式。相比于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曲目,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来的曲目具有显著的不同。因为受制约于人的记忆力,口传心授的方式,主要依靠传授者和学艺者的音乐想象力和业务能力,在传承的过程中,会使音乐的内容发生变化。采取记谱形式传承下来的清音曲目,往往有更加稳定的曲牌、旋律和音乐结构。四川清音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曲目,在现当代的清音曲目中,通过介入媒介,采用科学的记谱方法,能降低学习的难度,解决年轻的清音学员记忆难的问题,由此还会激发人们学习四川清音的兴趣。而凭借直观的说明方式,在参与对外交流的时候,曲谱还实现了无障碍的对外交流,對广泛传播四川清音,发挥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在传承方式上,四川清音从口传心授的曲牌记忆到运用记谱方法,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学校教育的兴起
  一是国家办学的形式。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利用国家办学的方式传播。四川各项文艺教育事业在建国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国家办学力量的支撑下,各种零散的家族乐班个体行为由师徒传承的方式,向更为规范和系统的方式转变。成都市文化局成立了曲艺专业班,构建了职业化和正规的四川清音的教学体系。很多优秀的清音人才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担负起向大众传播和表演的任务,并在成都曲坛上崭露头角。四川清音也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社会办学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人们开始有了充分认识。而社会办学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四川清音的传承和发展。四川各地的民间机构,作为四川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培训项目中纳入四川清音。使越来越多的清音爱好者,能与四川清音大家近距离接触,并且能够学习更为专业和系统的曲艺理论,培养对四川清音的情感。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的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更好地传承四川清音。
  (三)运用科学技术的传播
  随着广泛普及的大众媒体,四川清音也开始走向千家万户。网络的发展为普及四川清音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便捷的形式,拥有了广泛的传播渠道。通过对四川清音曲目的保存和整理,能让学习者细致地观摩和学习,对表演者的技巧和风格准确体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创作曲目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使清音谱写者的作曲手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了清音的质量和产量。四川清音传播速度的加快,缩小了四川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距,真正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回归。
  (四)研讨会的形式传播
  作为传承文化艺术的理论阵地,研讨会在传承四川曲艺方面,可谓功不可没。通过交流研讨会的定期举办,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对民族民间艺术面临的现状深入讨论,同时推广和交流保护传承的做法和经验。由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培训传承、出版制作和项目规划的思路;向领导决策者及时反馈艺术创作过程中公众的态度,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群众活动
  四川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群众文化活动蒸蒸日上。在每一个社区和院坝,都遍及广场音乐会等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对表演者的专业要求并不严格。只要是清音的爱好者,都可以参加这个活动,切磋技艺,交流和学习。目前四川成都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是多姿多彩,如各种“民俗文化节”“社区艺术节”等,这种集体演唱形式,是一种集体性的传承四川清音的方式。
  三、四川清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不同音乐表现形式并用
  开辟清音传承新局面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进行音乐的再加工。目前,有一大批优秀的民歌,在国外有着广泛的流传。包括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等等,这是一批通过大胆尝试、加工和继承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四川清音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现阶段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前人成功经验和成果的充分借鉴。例如中央京剧院著名的作曲家孟庆华曾将清音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改编为器乐曲。作曲家改编的过程中,在器乐曲写作中运用四川清音的音乐素材,运用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使演奏者和听众,能对四川民间音乐的韵味和个性充分体验。同时,还可对这一传统品牌宽广的表现力进行挖掘。通过将四川清音运用到改编后的曲目中,使同一作品能演绎不同的风格。为了更好地丰富自己,四川清音也可以对不同的曲艺形式进行大胆借鉴和吸收。通过不断改编不同的音乐艺术门类,运用新的唱腔,改编和加工四川清音曲目,重新呈现新的音响形式和音乐风格,对四川清音音乐形式多样化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繁荣清音曲目的创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四川清音,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摒弃旧的音乐形式,真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了实现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就必须加强清音曲目的创作,并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使之真正受到群众的喜爱。四川清音现代曲目的问世,带给广大受众耳目一新的享受,使四川清音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五十年代清音创作的一个精品,是《布谷鸟儿咕咕叫》这个曲目,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流传广泛。该曲有着优美轻快的旋律,针对“哈哈腔”演唱非常适合。通过运用清音传统单曲体曲牌谱曲,使之更富有时代气息。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拟人化,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进行了描述,曲风轻松幽默。在加上四川清音大师李月秋锦上添花的演唱,对作品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而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三)创新演唱方法
  四川清音以“哈哈腔”为代表,在演唱方法的变化上,有机的结合现代西方科学发声方法和传统发声方法,并以真声的歌唱发声技术为主。真声,会限制嗓音的音乐表现力。而通过科学的运用美声唱法,能使清音真声演唱音域的宽广度和持久性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也促进了四川清音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真声演唱的基础上,将西方音樂技术引入,并借鉴传统民歌和戏曲,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现代四川清音演唱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结语
  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的传承方式。研究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是新时期四川清音传承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开拓新的传承方式,不仅利于发扬光大四川清音艺术,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戚序,王海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以重庆铜梁扎龙世家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甘小云,周永红.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刘玉蓉,华明玲.由《茶馆风情》的创作谈四川曲艺的传承与保护[J].四川戏剧,2011(3).
  [4]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杨林岚.简论川北灯戏主腔音乐《胖筒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赵胜蓉.发展清音演唱艺术的断想[J].四川戏剧,2007(2).
  作者简介:邓敏(1978—),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杨小维(1978—),女,河南南乐人,本科,学士,馆员,研究方向:音乐组织管理、群众文化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整个教育呈现出新的面貌,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面临着变革。新时期高校的舞蹈教学也面临着改革,所以,高校必须重视舞蹈教学,在新形势下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带领学生开创出一条新的舞蹈教育道路。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基本现状,并针对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给予了一定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舞蹈教学;基本现状
期刊
【摘要】在传统民族吹管乐中,竹笛作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常期活跃于湖北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舞台上。近年来,随着竹笛艺术迅速发展以及竹笛在民族乐团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高校众多的湖北省,有三十多所高校已创立了自己的民乐社团,包括竹笛社团。为了更好地培养竹笛艺术人才和提供竹笛演奏实践,笔者以创设以竹笛为核心的音乐团体,即竹笛室内乐团为例,谈谈此类教学课程在湖北省高校中的开展。  【关键词】竹笛;湖北;高校;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是在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一种音乐形式。黄自先生早期赴美留学,接受了系统全面的西方近现代作曲理论学习。回国后黄自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把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与富有民族色彩的中国音乐融合,创作出了以《玫瑰三愿》为典例的,中西合璧、民族特色与艺术价值兼容的中国艺术歌曲。本文从《玫瑰三愿》的民族元素及西方元素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演唱家对《玫瑰三愿》的个性化创新诠释进行比
期刊
【摘要】利用新兴电子键盘类乐器——电子管风琴,对丝路风格音乐作品进行移植、改编、创作,将丝路音乐文化进行具体使命意义的传承与跨时代的创新表达。运用新技术、新的音乐表演工具、新的音乐表演形式为丝路音乐——这种跨地域融合,民族传统性的音乐服务。  【关键词】丝路风格音乐;电子管风琴;融合性研究;改编;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对一带一路的
期刊
【摘要】弗朗兹·舒伯特是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因创作的艺术歌曲最多,则被誉为歌曲之王,但创作的钢琴作品仍具有重要地位。其中《钢琴即兴曲Op.90》是最为人们所知的钢琴作品之一。这首作品构思严密,在朴素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深刻细腻的情感,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部即兴曲包含四首乐曲,本文主要以即兴曲第一首为研究
期刊
【摘要】由奉化溪口中学张蕾老师撰著的《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于2017年7月在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旨在学校教育中普及地方音乐知识,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以浙东地区传统音乐为例,作者站在保护传承弘扬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通过对浙东各地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音乐特色的研究与分析,引导青少年积极关注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对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精神与自身艺术修养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
期刊
【摘要】古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价值作为切入点,给予简述。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方式以及建议,给出旋律融合、节奏融合、商业化建设、古曲的保护等诸多内容,以期通过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古曲;民族唱法;《如梦令》;《枫桥夜泊》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民族唱
期刊
【摘要】民歌是宝贵的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背景。在一片贫壤瘠土的黄土高原上,贫乏的自然条件,局促不安的社会背景,缔造出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陕北音乐。陕北地域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谣质朴高亢的节奏,明快、婉转的旋律和清新、纯朴的风格,高音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高亢嘹亮,承载了历史上的种种苦难,汇聚了现实生活的百味人生,彰显了陕北民歌独具魅力的艺术
期刊
【摘要】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潜心钻研,音乐课程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能自发地融入音乐的情境中,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探究与思考,才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本质追求。本文由一堂音乐教研活动课展开,围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从细处展示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如何在课堂上得以培养与开发。  【关键词】音乐本体;音乐思维;音乐术语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诗经》不仅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学类的中流砥柱,更是中国传统音乐一笔宝贵的文献财富。“亲亲子衿,悠悠我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朗朗上口的诗歌,从歌颂领主的功绩到达官贵人的宴饮之乐在到田间地头的生活情趣。《诗经》的传颂早已不仅仅是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传承到今天,在历史轨迹中,《诗经》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音乐文化精神。《诗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从远古时期到文明世界的文化进程,标志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