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才能真正弘扬和光大。而作为四川地区重要的曲艺形式,四川清音于2008年2月被成功入选了“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寻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能为开发四川旅游业开发一扇窗。
【关键词】四川清音;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在早期,四川清音又被称为“唱小曲”,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唱小调”。四川清音是在四川民间土生土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一直以来,四川清音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传统的“口传心授”。对于传承四川清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传统方式并非尽善尽美。为此,探索四川清音的现代传承模式,对于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一、四川清音的传承现状
(一)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四川清音在几百年前,对各地的戏曲、曲艺和小曲充分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源流。在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给四川清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受众欣赏口味的变化,造成一些民间演出机构濒临破产,传统文化市场需求匮乏,各种技艺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四川清音面临着被其他音乐形式取代的危险。
其次,是文化艺术环境的变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相比于其他有形资料的收藏,四川清音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着更大的难度。为此,对四川清音的保护更加迫在眉睫。纵观目前普及和传承的现状,在四川地区,四川清音的受重视程度和影响力已明显消退。
(二)传承人的困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了,文化口味开始走向多元化。因为持续上升的消费和演出市场的冷清。大部分清音艺人,为了营生,将自己喜爱的专业忍痛放弃,艺人们的现状令人担忧。所以,当前四川清音传承人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对清音后备人才积极培养,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一)丢失了受众和传播阵地
如今,独具魅力的四川清音正在不断地被现代化的市场化所同化。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对农业社会传统审美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些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浓郁的艺术作品备受冷落。相比于流行音乐,四川清音的传播力度和关注程度还很低,年轻一代不在欢迎那些传统审美模式下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样式。目前,四川清音在创作和演出上缺乏创新,很难获得人们在文化价值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不思改变,会失去四川清音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大众很难接受。
二、四川清音的现代传承方式
解放以后,四川清音迎来了巨大的发展转机。广泛运用的现代科技,使四川清音的演出质量大幅提升。四川清音在传承方式上,除了依靠口传心授,还有了更多的表现。
(一)西方音乐理论对四川清音传承的影响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一些新生代清音艺人,开始广泛吸收现代西方音乐科学理论。在四川清音传承史上,开始应用记谱方式。相比于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曲目,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来的曲目具有显著的不同。因为受制约于人的记忆力,口传心授的方式,主要依靠传授者和学艺者的音乐想象力和业务能力,在传承的过程中,会使音乐的内容发生变化。采取记谱形式传承下来的清音曲目,往往有更加稳定的曲牌、旋律和音乐结构。四川清音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曲目,在现当代的清音曲目中,通过介入媒介,采用科学的记谱方法,能降低学习的难度,解决年轻的清音学员记忆难的问题,由此还会激发人们学习四川清音的兴趣。而凭借直观的说明方式,在参与对外交流的时候,曲谱还实现了无障碍的对外交流,對广泛传播四川清音,发挥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在传承方式上,四川清音从口传心授的曲牌记忆到运用记谱方法,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学校教育的兴起
一是国家办学的形式。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利用国家办学的方式传播。四川各项文艺教育事业在建国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国家办学力量的支撑下,各种零散的家族乐班个体行为由师徒传承的方式,向更为规范和系统的方式转变。成都市文化局成立了曲艺专业班,构建了职业化和正规的四川清音的教学体系。很多优秀的清音人才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担负起向大众传播和表演的任务,并在成都曲坛上崭露头角。四川清音也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社会办学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人们开始有了充分认识。而社会办学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四川清音的传承和发展。四川各地的民间机构,作为四川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培训项目中纳入四川清音。使越来越多的清音爱好者,能与四川清音大家近距离接触,并且能够学习更为专业和系统的曲艺理论,培养对四川清音的情感。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的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更好地传承四川清音。
(三)运用科学技术的传播
随着广泛普及的大众媒体,四川清音也开始走向千家万户。网络的发展为普及四川清音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便捷的形式,拥有了广泛的传播渠道。通过对四川清音曲目的保存和整理,能让学习者细致地观摩和学习,对表演者的技巧和风格准确体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创作曲目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使清音谱写者的作曲手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了清音的质量和产量。四川清音传播速度的加快,缩小了四川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距,真正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回归。
(四)研讨会的形式传播
作为传承文化艺术的理论阵地,研讨会在传承四川曲艺方面,可谓功不可没。通过交流研讨会的定期举办,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对民族民间艺术面临的现状深入讨论,同时推广和交流保护传承的做法和经验。由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培训传承、出版制作和项目规划的思路;向领导决策者及时反馈艺术创作过程中公众的态度,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群众活动
四川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群众文化活动蒸蒸日上。在每一个社区和院坝,都遍及广场音乐会等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对表演者的专业要求并不严格。只要是清音的爱好者,都可以参加这个活动,切磋技艺,交流和学习。目前四川成都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是多姿多彩,如各种“民俗文化节”“社区艺术节”等,这种集体演唱形式,是一种集体性的传承四川清音的方式。
三、四川清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不同音乐表现形式并用
开辟清音传承新局面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进行音乐的再加工。目前,有一大批优秀的民歌,在国外有着广泛的流传。包括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等等,这是一批通过大胆尝试、加工和继承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四川清音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现阶段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前人成功经验和成果的充分借鉴。例如中央京剧院著名的作曲家孟庆华曾将清音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改编为器乐曲。作曲家改编的过程中,在器乐曲写作中运用四川清音的音乐素材,运用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使演奏者和听众,能对四川民间音乐的韵味和个性充分体验。同时,还可对这一传统品牌宽广的表现力进行挖掘。通过将四川清音运用到改编后的曲目中,使同一作品能演绎不同的风格。为了更好地丰富自己,四川清音也可以对不同的曲艺形式进行大胆借鉴和吸收。通过不断改编不同的音乐艺术门类,运用新的唱腔,改编和加工四川清音曲目,重新呈现新的音响形式和音乐风格,对四川清音音乐形式多样化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繁荣清音曲目的创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四川清音,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摒弃旧的音乐形式,真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了实现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就必须加强清音曲目的创作,并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使之真正受到群众的喜爱。四川清音现代曲目的问世,带给广大受众耳目一新的享受,使四川清音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五十年代清音创作的一个精品,是《布谷鸟儿咕咕叫》这个曲目,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流传广泛。该曲有着优美轻快的旋律,针对“哈哈腔”演唱非常适合。通过运用清音传统单曲体曲牌谱曲,使之更富有时代气息。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拟人化,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进行了描述,曲风轻松幽默。在加上四川清音大师李月秋锦上添花的演唱,对作品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而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三)创新演唱方法
四川清音以“哈哈腔”为代表,在演唱方法的变化上,有机的结合现代西方科学发声方法和传统发声方法,并以真声的歌唱发声技术为主。真声,会限制嗓音的音乐表现力。而通过科学的运用美声唱法,能使清音真声演唱音域的宽广度和持久性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也促进了四川清音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真声演唱的基础上,将西方音樂技术引入,并借鉴传统民歌和戏曲,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现代四川清音演唱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结语
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的传承方式。研究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是新时期四川清音传承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开拓新的传承方式,不仅利于发扬光大四川清音艺术,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戚序,王海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以重庆铜梁扎龙世家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甘小云,周永红.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刘玉蓉,华明玲.由《茶馆风情》的创作谈四川曲艺的传承与保护[J].四川戏剧,2011(3).
[4]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杨林岚.简论川北灯戏主腔音乐《胖筒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赵胜蓉.发展清音演唱艺术的断想[J].四川戏剧,2007(2).
作者简介:邓敏(1978—),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杨小维(1978—),女,河南南乐人,本科,学士,馆员,研究方向:音乐组织管理、群众文化艺术。
【关键词】四川清音;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在早期,四川清音又被称为“唱小曲”,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唱小调”。四川清音是在四川民间土生土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一直以来,四川清音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传统的“口传心授”。对于传承四川清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传统方式并非尽善尽美。为此,探索四川清音的现代传承模式,对于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一、四川清音的传承现状
(一)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四川清音在几百年前,对各地的戏曲、曲艺和小曲充分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源流。在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给四川清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受众欣赏口味的变化,造成一些民间演出机构濒临破产,传统文化市场需求匮乏,各种技艺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四川清音面临着被其他音乐形式取代的危险。
其次,是文化艺术环境的变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相比于其他有形资料的收藏,四川清音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着更大的难度。为此,对四川清音的保护更加迫在眉睫。纵观目前普及和传承的现状,在四川地区,四川清音的受重视程度和影响力已明显消退。
(二)传承人的困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了,文化口味开始走向多元化。因为持续上升的消费和演出市场的冷清。大部分清音艺人,为了营生,将自己喜爱的专业忍痛放弃,艺人们的现状令人担忧。所以,当前四川清音传承人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对清音后备人才积极培养,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一)丢失了受众和传播阵地
如今,独具魅力的四川清音正在不断地被现代化的市场化所同化。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对农业社会传统审美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些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浓郁的艺术作品备受冷落。相比于流行音乐,四川清音的传播力度和关注程度还很低,年轻一代不在欢迎那些传统审美模式下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样式。目前,四川清音在创作和演出上缺乏创新,很难获得人们在文化价值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不思改变,会失去四川清音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大众很难接受。
二、四川清音的现代传承方式
解放以后,四川清音迎来了巨大的发展转机。广泛运用的现代科技,使四川清音的演出质量大幅提升。四川清音在传承方式上,除了依靠口传心授,还有了更多的表现。
(一)西方音乐理论对四川清音传承的影响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一些新生代清音艺人,开始广泛吸收现代西方音乐科学理论。在四川清音传承史上,开始应用记谱方式。相比于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曲目,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来的曲目具有显著的不同。因为受制约于人的记忆力,口传心授的方式,主要依靠传授者和学艺者的音乐想象力和业务能力,在传承的过程中,会使音乐的内容发生变化。采取记谱形式传承下来的清音曲目,往往有更加稳定的曲牌、旋律和音乐结构。四川清音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曲目,在现当代的清音曲目中,通过介入媒介,采用科学的记谱方法,能降低学习的难度,解决年轻的清音学员记忆难的问题,由此还会激发人们学习四川清音的兴趣。而凭借直观的说明方式,在参与对外交流的时候,曲谱还实现了无障碍的对外交流,對广泛传播四川清音,发挥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在传承方式上,四川清音从口传心授的曲牌记忆到运用记谱方法,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学校教育的兴起
一是国家办学的形式。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利用国家办学的方式传播。四川各项文艺教育事业在建国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国家办学力量的支撑下,各种零散的家族乐班个体行为由师徒传承的方式,向更为规范和系统的方式转变。成都市文化局成立了曲艺专业班,构建了职业化和正规的四川清音的教学体系。很多优秀的清音人才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担负起向大众传播和表演的任务,并在成都曲坛上崭露头角。四川清音也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社会办学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人们开始有了充分认识。而社会办学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四川清音的传承和发展。四川各地的民间机构,作为四川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培训项目中纳入四川清音。使越来越多的清音爱好者,能与四川清音大家近距离接触,并且能够学习更为专业和系统的曲艺理论,培养对四川清音的情感。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的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更好地传承四川清音。
(三)运用科学技术的传播
随着广泛普及的大众媒体,四川清音也开始走向千家万户。网络的发展为普及四川清音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便捷的形式,拥有了广泛的传播渠道。通过对四川清音曲目的保存和整理,能让学习者细致地观摩和学习,对表演者的技巧和风格准确体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创作曲目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使清音谱写者的作曲手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了清音的质量和产量。四川清音传播速度的加快,缩小了四川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距,真正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回归。
(四)研讨会的形式传播
作为传承文化艺术的理论阵地,研讨会在传承四川曲艺方面,可谓功不可没。通过交流研讨会的定期举办,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对民族民间艺术面临的现状深入讨论,同时推广和交流保护传承的做法和经验。由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培训传承、出版制作和项目规划的思路;向领导决策者及时反馈艺术创作过程中公众的态度,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群众活动
四川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群众文化活动蒸蒸日上。在每一个社区和院坝,都遍及广场音乐会等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对表演者的专业要求并不严格。只要是清音的爱好者,都可以参加这个活动,切磋技艺,交流和学习。目前四川成都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是多姿多彩,如各种“民俗文化节”“社区艺术节”等,这种集体演唱形式,是一种集体性的传承四川清音的方式。
三、四川清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不同音乐表现形式并用
开辟清音传承新局面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进行音乐的再加工。目前,有一大批优秀的民歌,在国外有着广泛的流传。包括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等等,这是一批通过大胆尝试、加工和继承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四川清音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现阶段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前人成功经验和成果的充分借鉴。例如中央京剧院著名的作曲家孟庆华曾将清音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改编为器乐曲。作曲家改编的过程中,在器乐曲写作中运用四川清音的音乐素材,运用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使演奏者和听众,能对四川民间音乐的韵味和个性充分体验。同时,还可对这一传统品牌宽广的表现力进行挖掘。通过将四川清音运用到改编后的曲目中,使同一作品能演绎不同的风格。为了更好地丰富自己,四川清音也可以对不同的曲艺形式进行大胆借鉴和吸收。通过不断改编不同的音乐艺术门类,运用新的唱腔,改编和加工四川清音曲目,重新呈现新的音响形式和音乐风格,对四川清音音乐形式多样化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繁荣清音曲目的创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四川清音,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摒弃旧的音乐形式,真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了实现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就必须加强清音曲目的创作,并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使之真正受到群众的喜爱。四川清音现代曲目的问世,带给广大受众耳目一新的享受,使四川清音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五十年代清音创作的一个精品,是《布谷鸟儿咕咕叫》这个曲目,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流传广泛。该曲有着优美轻快的旋律,针对“哈哈腔”演唱非常适合。通过运用清音传统单曲体曲牌谱曲,使之更富有时代气息。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拟人化,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进行了描述,曲风轻松幽默。在加上四川清音大师李月秋锦上添花的演唱,对作品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而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三)创新演唱方法
四川清音以“哈哈腔”为代表,在演唱方法的变化上,有机的结合现代西方科学发声方法和传统发声方法,并以真声的歌唱发声技术为主。真声,会限制嗓音的音乐表现力。而通过科学的运用美声唱法,能使清音真声演唱音域的宽广度和持久性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也促进了四川清音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真声演唱的基础上,将西方音樂技术引入,并借鉴传统民歌和戏曲,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现代四川清音演唱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结语
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的传承方式。研究四川清音的传承方式,是新时期四川清音传承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开拓新的传承方式,不仅利于发扬光大四川清音艺术,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戚序,王海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以重庆铜梁扎龙世家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甘小云,周永红.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刘玉蓉,华明玲.由《茶馆风情》的创作谈四川曲艺的传承与保护[J].四川戏剧,2011(3).
[4]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杨林岚.简论川北灯戏主腔音乐《胖筒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赵胜蓉.发展清音演唱艺术的断想[J].四川戏剧,2007(2).
作者简介:邓敏(1978—),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杨小维(1978—),女,河南南乐人,本科,学士,馆员,研究方向:音乐组织管理、群众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