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秋天的怀念》為例,从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熟悉课文,理清思路;找准突破点;有效延伸课堂等方面入手,对如何上好一堂初中语文课进行了探讨。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从学情、教情的实际出发,方能不落俗套。对于一堂初中语文课,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各个环节做足功课,精心准备,科学实践。前不久,我有幸参与了西藏昌都市的同课异构活动,期间共听了20多位教师以《秋天的怀念》为教学内容的授课活动,我对如何上好这篇课文也产生了如下构想。
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想要讲好这篇文章,教师本人首先要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同期的其他相关作品。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证明了生命的价值。然而,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生平、梳理了他的相关作品(如《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之后就会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个人很重要,那就是他的母亲。自从瘫痪后,史铁生最初并不乐观,他暴躁、歇斯底里,对生活绝望。面对这样自暴自弃的儿子,母亲并没有放弃他,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无私的关怀与包容,作为儿子的他却不理解,甚至存在戏谑母亲的心理。后来,母亲的去世犹如当头一棒将史铁生敲醒,他从后悔、自责、愧疚到醒悟、振作,经历了艰难的心路历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课文背后隐藏的这些丰富内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解读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熟悉课文,理清思路
熟悉教学内容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在做《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教学准备时,教师最好把文章多读几遍,对内容做到烂熟于心。同时,还要阅读史铁生相关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作品背景的整体理解。对于教学思路,应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层层设疑,再仔细品读,注重文章细节,从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在上课之前,可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文章,明确以下几点:谁怀念谁?为何是“秋天”的怀念?文中的“我”都怀念了什么?然后再读文章,明确以下几点:“我”瘫痪后,母亲怎样对我,我对母亲怎样,并根据两者行为上的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接着,品读文章重点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最后悟读,拓展升华,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好好生活,做有意义的事,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这样一来,整节课就会一气呵成,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好引导即可。
找准突破点
要想上好一堂课,就要找好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即找准它的突破点。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可以作为突破点的地方不少,母爱、忏悔、孝、好好活着等都可以作为本文的突破点,但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点,则需每位教师深思。对于“母爱”,可从学生习作出发,深入挖掘本文表现的母爱的坚强、无私、彻底、卑微、小心翼翼、包容、忘我、坚韧等;对于“孝”,则可从“子欲养而亲不待”出发,教导学生及时行孝;对于“好好儿活”,则可让学生与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对比,说说自己的“优势”,再请学生看看在边远山区辛苦劳作的父母,反思自己该怎样做。
有效延伸课堂
对于一堂优质语文课,必须做好有效的课堂延伸,即平常所说的拓展升华。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在确定授课思路的前提下,要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并做有效、合理、正确的拓展,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一堂语文课仅从文本字面去解析,则显得肤浅。在课堂延伸环节,为了更好地表现对父母的爱,可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感人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给学生直观的视角冲击,变无形为有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只是太普遍,往往被儿女们忽略了,进而引导学生完整地认识自己的父母,反思自己的某些错误行为,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父母。对于“好好儿活”,则可以结合史铁生其他相关作品及其人生经历,从作者自身出发开展课堂延伸:史铁生只活了59岁,但作品竟有56部之多。史铁生是一个坚强、乐观、豁达的残疾人,他用残损的身体以及对写作的执着很好地诠释了“好好儿活”,为今天的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和标杆。然后,请学生观看一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图片,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后引导他们: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负青春年华。
总之,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尽管一致,但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将相同的篇目讲授得五彩缤纷。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从学情、教情的实际出发,方能不落俗套。对于一堂初中语文课,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各个环节做足功课,精心准备,科学实践。前不久,我有幸参与了西藏昌都市的同课异构活动,期间共听了20多位教师以《秋天的怀念》为教学内容的授课活动,我对如何上好这篇课文也产生了如下构想。
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想要讲好这篇文章,教师本人首先要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同期的其他相关作品。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证明了生命的价值。然而,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生平、梳理了他的相关作品(如《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之后就会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个人很重要,那就是他的母亲。自从瘫痪后,史铁生最初并不乐观,他暴躁、歇斯底里,对生活绝望。面对这样自暴自弃的儿子,母亲并没有放弃他,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无私的关怀与包容,作为儿子的他却不理解,甚至存在戏谑母亲的心理。后来,母亲的去世犹如当头一棒将史铁生敲醒,他从后悔、自责、愧疚到醒悟、振作,经历了艰难的心路历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课文背后隐藏的这些丰富内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解读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熟悉课文,理清思路
熟悉教学内容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在做《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教学准备时,教师最好把文章多读几遍,对内容做到烂熟于心。同时,还要阅读史铁生相关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作品背景的整体理解。对于教学思路,应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层层设疑,再仔细品读,注重文章细节,从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在上课之前,可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文章,明确以下几点:谁怀念谁?为何是“秋天”的怀念?文中的“我”都怀念了什么?然后再读文章,明确以下几点:“我”瘫痪后,母亲怎样对我,我对母亲怎样,并根据两者行为上的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接着,品读文章重点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最后悟读,拓展升华,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好好生活,做有意义的事,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这样一来,整节课就会一气呵成,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好引导即可。
找准突破点
要想上好一堂课,就要找好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即找准它的突破点。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可以作为突破点的地方不少,母爱、忏悔、孝、好好活着等都可以作为本文的突破点,但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点,则需每位教师深思。对于“母爱”,可从学生习作出发,深入挖掘本文表现的母爱的坚强、无私、彻底、卑微、小心翼翼、包容、忘我、坚韧等;对于“孝”,则可从“子欲养而亲不待”出发,教导学生及时行孝;对于“好好儿活”,则可让学生与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对比,说说自己的“优势”,再请学生看看在边远山区辛苦劳作的父母,反思自己该怎样做。
有效延伸课堂
对于一堂优质语文课,必须做好有效的课堂延伸,即平常所说的拓展升华。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在确定授课思路的前提下,要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并做有效、合理、正确的拓展,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一堂语文课仅从文本字面去解析,则显得肤浅。在课堂延伸环节,为了更好地表现对父母的爱,可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感人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给学生直观的视角冲击,变无形为有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只是太普遍,往往被儿女们忽略了,进而引导学生完整地认识自己的父母,反思自己的某些错误行为,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父母。对于“好好儿活”,则可以结合史铁生其他相关作品及其人生经历,从作者自身出发开展课堂延伸:史铁生只活了59岁,但作品竟有56部之多。史铁生是一个坚强、乐观、豁达的残疾人,他用残损的身体以及对写作的执着很好地诠释了“好好儿活”,为今天的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和标杆。然后,请学生观看一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图片,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后引导他们: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负青春年华。
总之,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尽管一致,但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将相同的篇目讲授得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