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是党和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及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般理论出发,对我省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及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为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与能力,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调查
前言
截止到2015年5月23日,山东省民办高校38所,在校生34.99万人,专兼职辅导员1400余人。[1]民办教育事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校辅导员对培养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高校稳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烟台、青岛、济南等地市8所民办高校的实地走访、网络调查、以及调查问卷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公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公办高校。从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困难现状出发,分析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资借鉴。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现状调查统计
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市经济发达,民办高校起步较早,已经形成规模和自有品牌,享有国家划拨的招生计划,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课题组以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选取三地8所民办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汇总。情况如下: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关文件不熟悉
关于“2000年以后国家(以教育部为主)出台的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规定、政策、文件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显示,7%的辅导员表示 “了解并且很熟悉”;“知道一些,但不是很清楚、聽说过,但不是很了解”的比例达到90%;在“学校是否组织辅导员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进行专门解读和学习”的调查栏目中,69%的辅导员选择了“进行文件传达,要求自学和从未做要求 ”;“及时组织辅导员进行学习”、“安排辅导员到培训基地学习 ”两项合计仅占26%。见图一。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并没有随着学校外延扩展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根据对驻济南Q、W和驻青岛B、H四所民办本专科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调查显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偏低,高学历、高职称和男性教师少,年青辅导员比例较大,见图二;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不足
“作为一名民办高校辅导员,你是怎么看待这一职业的?” 44%辅导员表示只是“临时性工作,有机会要转到其他岗位”;30%的辅导员认为 “很重要,喜欢从事这项工作”;只有10%的辅导员表示 “能实现个人价值,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对待”。从统计数据上看,多数辅导员并没有把辅导员工作当作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来看待,职业忠诚度和和认可度不高。“作为一名民办高校辅导员,你是怎么进行职业规划的?”选择“有机会就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辅导员占比45%;“根据学校要求和提供条件进行规划”占比26%;“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提高职业素养,做专家型辅导员”的比例仅22%;认为“没有前途,未进行职业规划”的比例达到7%。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辅导员积极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不高,动力不足,应当引起关注。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困难原因分析
(一)民办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作重视不够
“学校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做了哪些工作(多选)?”调查显示,只有5%的辅导员选择了“开设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教育课程”;70% 的辅导员选择了“开展校内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37%的辅导员选择了“落实上级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5%的辅导员选择了“参加校外各类提升培训”。“入职三年来你主要参加了哪些形式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多选)?”选择“校内岗前培训 ”和“校内技能培训”的辅导员比例均达到100%;只有10%的辅导员选择了“地级、省级发展性培训”,5%的辅导员选择了“地方及全国辅导员技能大赛及培训”。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建设主要集中在校内进行,辅导员入职岗前培训和校内技能培训很普遍,培训层级较低;反之,校外成长性培训尤其是高级培训参训率处于较低水平,校方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投资不足,辅导员在入职培训、成长培训和专业化、职业化培训方面明显落后于公办院校。见图三。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根据对多所民办高校人事部门和学生处负责人的访谈得知,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招聘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课题组对Y民办高校2016年度辅导员离职去向和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8.5%的辅导员流向公办高校或其他事业单位,6.5%的辅导员转到行政岗,加上其他离职情况,总体流失率高达23%;离职原因调查显示,“缺乏安全感”占到60%。如表一、二所示:
有些辅导员从未参加过省级及以上培训,缺乏成长机会;再次,民办高校辅导员较高的流失率又导致校方不愿意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面进行过多投资。最后,民办高校辅导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导权和主动性。
(三)民办高校教师政策待遇无法有效落实
一是《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民办学校教师享有与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然而,从实践上看,规定只具有导向性,不具有操作性,法规出台至今,没有配套措施落实民办高校教师待遇,致使民办高校教师在工资待遇、五险一金、职称评定等关切教师自身利益的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二是民办高校管理層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在资源投入和队伍建设上偏重教学、科研,辅导员群体处于边缘化境地。三是辅导员晋升路径不畅,虽然文件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可以走专业技术系列,参与中高级职称评定,也可以晋升行政管理岗位,给予科级、处级行政待遇,但在现实中,辅导员无论是走教师系列还是行政系列,都无优势可言,行政岗级别越高,岗位越少,而在职称晋升时,又会受到科研、论文以及课时等限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当初抱着满腔热情入职辅导员岗位的从业者逐渐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国家层面,需要国家从法规政策层面不断完善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规范辅导员准入与退出机制,做好辅导员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制度环境。督促地方政府和高校落實民办高校教师享受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把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一起纳入公办学校同等要求,并列入考核,以制度保障提升活动持续进行。
社会层面,充分肯定与尊重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给予情感支持,努力构建辅导员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从业者获得职业的胜任感、归属感和满足感,提高职业认同。长期以来,外界对辅导员职业形成了一种固执的偏见,认为辅导员工作只是一份临时性、过渡性工作,谁都能做,辅导员从业者只是高校边缘人,这同样给即将入职和辅导员从业者造成不良影响,产生心理弱势自卑情绪,不愿意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长期职业。
高校层面,民办高校作为辅导员队伍的具体使用者和管理者,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着实然的意义和责任。一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善辅导员从业环境,努力帮助辅导员实现个人价值追求,提高辅导员职业归属感。二要制定适合民办高校特色的辅导员工作条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畅通辅导员发展渠道,在辅导员职务晋升及职称评选方面给予积极的制度和机制安排,使辅导员朝着专家型、教授型专门人才发展。三要做好辅导员归口管理,明确辅导员工作责任、任务,使辅导员从多龙治水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四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成效显现的长期性、间接性和反复性,辅导员职业评价应该做到短期工作绩效和长期工作贡献有机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建立、完善辅导员职前、职中、发展性职业培训机制,划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专项资金,做好辅导员中长期发展性规划。一要做好辅导员岗前培训在内的校内培训,岗前培训主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从业基本常识、从業规范、基本技能培训,重点培养辅导员工作胜任力;校内培训要注重质量,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聘请行业专家、教授或特别优秀的辅导员担任培训主讲人。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专家教授型辅导员要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流畅的思维力,有着动态、开放、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培训要重点培训他们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把控全局能力。
(三)辅导员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提高职业素养,做专家型辅导员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殊性,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要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积极参加教育实践,努力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不断突破自我;要把辅导员职业当成自己事业来经营,不畏艰难,敢于追求,乐于奉献。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努力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辅导员。
参考文献:
[1]根据 2010 年和 2016 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网址为 http:/ /www. jyb. cn。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J16ZC116)。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调查
前言
截止到2015年5月23日,山东省民办高校38所,在校生34.99万人,专兼职辅导员1400余人。[1]民办教育事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校辅导员对培养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高校稳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烟台、青岛、济南等地市8所民办高校的实地走访、网络调查、以及调查问卷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公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公办高校。从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困难现状出发,分析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资借鉴。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现状调查统计
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市经济发达,民办高校起步较早,已经形成规模和自有品牌,享有国家划拨的招生计划,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课题组以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选取三地8所民办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汇总。情况如下: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关文件不熟悉
关于“2000年以后国家(以教育部为主)出台的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规定、政策、文件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显示,7%的辅导员表示 “了解并且很熟悉”;“知道一些,但不是很清楚、聽说过,但不是很了解”的比例达到90%;在“学校是否组织辅导员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进行专门解读和学习”的调查栏目中,69%的辅导员选择了“进行文件传达,要求自学和从未做要求 ”;“及时组织辅导员进行学习”、“安排辅导员到培训基地学习 ”两项合计仅占26%。见图一。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并没有随着学校外延扩展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根据对驻济南Q、W和驻青岛B、H四所民办本专科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调查显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偏低,高学历、高职称和男性教师少,年青辅导员比例较大,见图二;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不足
“作为一名民办高校辅导员,你是怎么看待这一职业的?” 44%辅导员表示只是“临时性工作,有机会要转到其他岗位”;30%的辅导员认为 “很重要,喜欢从事这项工作”;只有10%的辅导员表示 “能实现个人价值,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对待”。从统计数据上看,多数辅导员并没有把辅导员工作当作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来看待,职业忠诚度和和认可度不高。“作为一名民办高校辅导员,你是怎么进行职业规划的?”选择“有机会就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辅导员占比45%;“根据学校要求和提供条件进行规划”占比26%;“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提高职业素养,做专家型辅导员”的比例仅22%;认为“没有前途,未进行职业规划”的比例达到7%。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辅导员积极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不高,动力不足,应当引起关注。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困难原因分析
(一)民办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作重视不够
“学校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做了哪些工作(多选)?”调查显示,只有5%的辅导员选择了“开设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教育课程”;70% 的辅导员选择了“开展校内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37%的辅导员选择了“落实上级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5%的辅导员选择了“参加校外各类提升培训”。“入职三年来你主要参加了哪些形式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多选)?”选择“校内岗前培训 ”和“校内技能培训”的辅导员比例均达到100%;只有10%的辅导员选择了“地级、省级发展性培训”,5%的辅导员选择了“地方及全国辅导员技能大赛及培训”。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建设主要集中在校内进行,辅导员入职岗前培训和校内技能培训很普遍,培训层级较低;反之,校外成长性培训尤其是高级培训参训率处于较低水平,校方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投资不足,辅导员在入职培训、成长培训和专业化、职业化培训方面明显落后于公办院校。见图三。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根据对多所民办高校人事部门和学生处负责人的访谈得知,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招聘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课题组对Y民办高校2016年度辅导员离职去向和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8.5%的辅导员流向公办高校或其他事业单位,6.5%的辅导员转到行政岗,加上其他离职情况,总体流失率高达23%;离职原因调查显示,“缺乏安全感”占到60%。如表一、二所示:
有些辅导员从未参加过省级及以上培训,缺乏成长机会;再次,民办高校辅导员较高的流失率又导致校方不愿意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面进行过多投资。最后,民办高校辅导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导权和主动性。
(三)民办高校教师政策待遇无法有效落实
一是《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民办学校教师享有与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然而,从实践上看,规定只具有导向性,不具有操作性,法规出台至今,没有配套措施落实民办高校教师待遇,致使民办高校教师在工资待遇、五险一金、职称评定等关切教师自身利益的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二是民办高校管理層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在资源投入和队伍建设上偏重教学、科研,辅导员群体处于边缘化境地。三是辅导员晋升路径不畅,虽然文件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可以走专业技术系列,参与中高级职称评定,也可以晋升行政管理岗位,给予科级、处级行政待遇,但在现实中,辅导员无论是走教师系列还是行政系列,都无优势可言,行政岗级别越高,岗位越少,而在职称晋升时,又会受到科研、论文以及课时等限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当初抱着满腔热情入职辅导员岗位的从业者逐渐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国家层面,需要国家从法规政策层面不断完善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规范辅导员准入与退出机制,做好辅导员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制度环境。督促地方政府和高校落實民办高校教师享受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把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一起纳入公办学校同等要求,并列入考核,以制度保障提升活动持续进行。
社会层面,充分肯定与尊重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给予情感支持,努力构建辅导员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从业者获得职业的胜任感、归属感和满足感,提高职业认同。长期以来,外界对辅导员职业形成了一种固执的偏见,认为辅导员工作只是一份临时性、过渡性工作,谁都能做,辅导员从业者只是高校边缘人,这同样给即将入职和辅导员从业者造成不良影响,产生心理弱势自卑情绪,不愿意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长期职业。
高校层面,民办高校作为辅导员队伍的具体使用者和管理者,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着实然的意义和责任。一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善辅导员从业环境,努力帮助辅导员实现个人价值追求,提高辅导员职业归属感。二要制定适合民办高校特色的辅导员工作条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畅通辅导员发展渠道,在辅导员职务晋升及职称评选方面给予积极的制度和机制安排,使辅导员朝着专家型、教授型专门人才发展。三要做好辅导员归口管理,明确辅导员工作责任、任务,使辅导员从多龙治水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四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成效显现的长期性、间接性和反复性,辅导员职业评价应该做到短期工作绩效和长期工作贡献有机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建立、完善辅导员职前、职中、发展性职业培训机制,划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专项资金,做好辅导员中长期发展性规划。一要做好辅导员岗前培训在内的校内培训,岗前培训主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从业基本常识、从業规范、基本技能培训,重点培养辅导员工作胜任力;校内培训要注重质量,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聘请行业专家、教授或特别优秀的辅导员担任培训主讲人。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专家教授型辅导员要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流畅的思维力,有着动态、开放、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培训要重点培训他们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把控全局能力。
(三)辅导员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提高职业素养,做专家型辅导员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殊性,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要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积极参加教育实践,努力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不断突破自我;要把辅导员职业当成自己事业来经营,不畏艰难,敢于追求,乐于奉献。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努力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辅导员。
参考文献:
[1]根据 2010 年和 2016 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网址为 http:/ /www. jyb. cn。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J16ZC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