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操作品质 指导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21-01
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许多变化:学生的被动接受少了,主动探索多了;机械记忆少了,合作交流多了;冥思苦想少了,操作演示多了。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对操作环节做好引导,提升操作的品质呢?本文结合实例简单加以剖析。
一、引导学生产生操作的“需求”
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采用例题讲解加巩固训练的模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注意力难以保持高度集中,而对课堂教学内容难以保持长久记忆。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产生操作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在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判断一些常见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此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断有不同意见,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呢?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用事实说话。”这样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下一步的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操作材料
要确保操作高效地进行,选择合理的操作材料非常重要。材料选择得好,事半功倍,材料选不好,则事倍功半。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经常使用抛硬币的实验,但是华应龙老师却独辟蹊径,选择了抛啤酒瓶盖,为了加强操作性,华老师还加入了另一项操作材料——瓶子。操作材料的选择显示了教者的智慧,硬币有正反,啤酒瓶盖也有正反,一般学生都以为抛啤酒瓶盖的游戏方法很公平,正反面的可能性相同,但是操作结果却让大家傻眼了,想象不能代表实验。而且用瓶子将啤酒瓶盖装起来摇的方法也确是高招,既保证操作的科学性,又加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三、引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
有了好的操作动机,选择了好的操作材料,不等于就能高效地完成操作,得到预期的操作结果。一方面小学生有着好动好玩的天性,而操作材料往往比较有趣,经常出现操作还没开始学生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摆弄的情形;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不能规范地进行操作,不知道要通过操作来干什么,因此教师必须对操作进行一定的引导。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要引导学生用小正方形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操作提示:
1.用小正方形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摆,摆出多少个,把它记录在表格中。
2.用小正方形沿着长方形的宽摆一摆,摆出多少个,把它记录在表格中。
3.数一数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看一看,比一比,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这样的操作提示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问题情境中,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四、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有效指导
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参与,并加强指导,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不少材料。学生在使用各种材料“做”角的时候,会发生许多问题。如用两根小棒来拼成一个角时,两根小棒可能不靠在一起;用一根铅丝来做一个角时,铅丝被弄弯了。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参与学生活动时及时发现并且提出意见,让学生思考并解决。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操作过程会更加规范,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五、引导学生对操作进行必要的反思
操作并非都会产生预期的结果,有时候操作结果甚至会对知识的教学产生反作用,这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在反思中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但在随后的操作测量过程中,学生对于角的度量不可能绝对准确,就会出现在3个角相加的结果可能大小不同。此时教师应当将学生操作的结果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反思:你们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为什么实际测量的结果显示,只有部分同学的结果是180°,而一些同学的结果有的比180°大,有的比180°小,是不是我们的猜测不正确呢?这样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且发现其中的“奥秘”:测量角的度数时,可能发生了偏差,但是测量结果显示三角形的内角和总在180°左右,说明不是猜测错误的问题,而是测量的问题。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这一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是必要的尝试,是对知识的说明与论证。因此,尽管许多操作相对讲授来说有其“繁杂”性,但是操作还是必须的。教师应在参与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加强指导,以提高学生操作的品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责编 韦建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21-01
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许多变化:学生的被动接受少了,主动探索多了;机械记忆少了,合作交流多了;冥思苦想少了,操作演示多了。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对操作环节做好引导,提升操作的品质呢?本文结合实例简单加以剖析。
一、引导学生产生操作的“需求”
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采用例题讲解加巩固训练的模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注意力难以保持高度集中,而对课堂教学内容难以保持长久记忆。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产生操作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在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判断一些常见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此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断有不同意见,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呢?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用事实说话。”这样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下一步的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操作材料
要确保操作高效地进行,选择合理的操作材料非常重要。材料选择得好,事半功倍,材料选不好,则事倍功半。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经常使用抛硬币的实验,但是华应龙老师却独辟蹊径,选择了抛啤酒瓶盖,为了加强操作性,华老师还加入了另一项操作材料——瓶子。操作材料的选择显示了教者的智慧,硬币有正反,啤酒瓶盖也有正反,一般学生都以为抛啤酒瓶盖的游戏方法很公平,正反面的可能性相同,但是操作结果却让大家傻眼了,想象不能代表实验。而且用瓶子将啤酒瓶盖装起来摇的方法也确是高招,既保证操作的科学性,又加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三、引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
有了好的操作动机,选择了好的操作材料,不等于就能高效地完成操作,得到预期的操作结果。一方面小学生有着好动好玩的天性,而操作材料往往比较有趣,经常出现操作还没开始学生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摆弄的情形;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不能规范地进行操作,不知道要通过操作来干什么,因此教师必须对操作进行一定的引导。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要引导学生用小正方形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操作提示:
1.用小正方形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摆,摆出多少个,把它记录在表格中。
2.用小正方形沿着长方形的宽摆一摆,摆出多少个,把它记录在表格中。
3.数一数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看一看,比一比,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这样的操作提示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问题情境中,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四、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有效指导
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参与,并加强指导,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不少材料。学生在使用各种材料“做”角的时候,会发生许多问题。如用两根小棒来拼成一个角时,两根小棒可能不靠在一起;用一根铅丝来做一个角时,铅丝被弄弯了。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参与学生活动时及时发现并且提出意见,让学生思考并解决。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操作过程会更加规范,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五、引导学生对操作进行必要的反思
操作并非都会产生预期的结果,有时候操作结果甚至会对知识的教学产生反作用,这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在反思中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但在随后的操作测量过程中,学生对于角的度量不可能绝对准确,就会出现在3个角相加的结果可能大小不同。此时教师应当将学生操作的结果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反思:你们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为什么实际测量的结果显示,只有部分同学的结果是180°,而一些同学的结果有的比180°大,有的比180°小,是不是我们的猜测不正确呢?这样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且发现其中的“奥秘”:测量角的度数时,可能发生了偏差,但是测量结果显示三角形的内角和总在180°左右,说明不是猜测错误的问题,而是测量的问题。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这一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是必要的尝试,是对知识的说明与论证。因此,尽管许多操作相对讲授来说有其“繁杂”性,但是操作还是必须的。教师应在参与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加强指导,以提高学生操作的品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责编 韦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