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我一命的那棵松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446395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来,我一想到那个地方,想到那个可怕的画面,就惊悚起来。
  在我们黔北老家的大山上,生长着一种叫盐肤木的果子,可入药,学名叫五信子。9月成熟,二十几元一斤,如果摘到一斤,就是半年的学费。这项成果还得归功于我父亲,他年年都去摘至少七八斤果子来卖,可以作为我和弟弟的学费,还可以为家里办点其他事。这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如抓到一棵救命的稻草。
  13岁那年秋天,一个周日,我向父母说我出门去割草,其实是盘算着到山上摘果子,想给他们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天刚破晓,我便带着镰刀,背着背篓,向山顶奔去。 要想到达那里,还必须得循迹而行,也就是常人踩出的一条山路。我内心装着忐忑,联想着事物的丰富性,脚上有一种向上的劲头,仿佛那果子就挂在我头顶,给我提供精神上的莫大支柱。途经六十度沙地小道,翻过几座山梁,接近森林边缘,荆棘和杂草挡住了去路,我挥动镰刀,斩断刺蓬。每次致命一砍,露水和昆虫都纷纷逃散。我赤着的脚掌,老茧与土地都变得极为相熟。一个少年的心思与影子,慢慢隐形于森林。几只蝴蝶在我前方的树叶上飞来飞去。忽然想到母亲曾说过,出门在山野看到蝴蝶,预示着好运将至。想到这儿,心里暗暗高兴起来,以为今天一定是个大丰收。不知名的鸟在飞扑和鸣叫。树木和我好像在变幻着迷阵。没有指南针,那片盐肤林就是我的方向。
  山风已经被挡在树林外。接近目的地,汗水流光了,镰刀和我都想歇一歇。我躺在腐朽的树叶上,思绪与叶子翻着杂陈的跟斗。我猛然翻身坐起,朝向那片林子望去,红红的果子,无限欢欣啊!可定眼一看,那片树木生长在一个斜坡的横断面上,下边是万丈悬崖。我几次想放弃,但又不甘心失去学费。
  有时候,恰恰是为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才使生活变得冒险变得有趣。
  我小心地拉着树藤,慢慢往下一步一步走去。头脑里闪现掉下悬崖的画面,心在开始狂跳。不知道什么东西绊了我一下,身体一下失去了重心,整个身子像一片轻盈的树叶,无声地飘了下去。好轻啊!无遮无挡的一刹那,我想到父母、亲人,恐怕永世也找不到我的白骨。等回过神来,发现自己骑在悬崖边的一棵小松树上,手里还紧紧地捏着镰刀,整个人处于虚幻的状态。生命在那一刻钟,是多么的脆弱啊!
  我骑在松树上,往左往右往上都使不上力。身体仿佛是空的,手和脚都麻木。我心想,这下怎么才能返回安全的地方?如果再这样耗下去,怕是体力与精力全都耗完了,没摔死,得等死。在绝望转变为求生的欲望中,我侧转身用镰刀将身后的土层一点点挖空,好用来踏脚。挖第一个脚踏孔并不顺利,因为身子是側着的,使不上劲。而且斜坡上的土层与庄稼地里的土层是两回事,里边根须特别多,加之爬山用去了不少力气,再被这一摔吓得魂掉了半截。每使一次力,都感到非常困难。再困难也得慢慢挖,因为这个踏脚孔决定了我的生死,我在心里不停地给自己鼓劲打气。大概挖了半个小时,才将第一个孔挖好,我用力将身子向上托起,一只脚踏在孔上,另一只脚蹬在松树上,一只手抓住边上的藤蔓,一只手用镰刀挖孔,依次交替往上挖。小草、树木,仿佛都在离地面一毫米处,而我,总感到离希望是那么的遥远,这个求生的过程,艰难而曲折。
  黄昏时,我从死亡线上爬了回来。
  责任编辑:海霞
其他文献
岳父还在一个劲地吆喝,抽打着那头疲惫的老骡子。  正是夏收最忙的时候,田地里到处都是金黄的麦子和忙碌的身影。在田地里尽量节省时间,以前很多人种地是第一职业,而如今,很多人打工是第一职业,种地是第二职业。但岳父是一个脑筋极不开窍的人,就像他们家的那头老骡子,就知道拉磨套车,不会干别的。而岳父是一个实实在在一辈子只知道田地里捣弄的人,一来是岳父的身体有些残疾,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很多工种他干不了;二来
期刊
1975年夏天,初中毕业的我正面临着能否上高中的难题。如果通过正常的升学考试,我凭自己的成绩考上高中,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当时偏偏不搞升学考试,而是通过大队推荐和公社研究决定。  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大抵是学校安排两位老师到相关生产队和大队,核实该队和大队每位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家庭成分和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再由大队革委会按照一定的比例,从本大队的毕业生中提出上高中的推荐人选名单,由学校汇总后上报公
期刊
烟花三月,你离开江南的繁华热闹,奔赴塞北的辽阔苍凉。桃红柳绿过去了,黄叶纷飞过去了,茫茫戈壁过去了,茵茵绿洲过去了,连绵的山峰过去了,干涸的河床过去了,狂风过去了,大雪过去了。车辕辚辚,马蹄哒哒,向着乌孙国的方向,向着汉家公主命运的方向,任黄沙笼上你的黑发。  刘细君,你的人像你的名字一样纤细柔弱,多愁善感。风华绝代,却命运多舛。你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几项第一: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
期刊
“咔嚓”……  “哗啦啦”……  一株竹子在半夜三更被拦腰折断了,压在它身上的雪顷刻间纷纷陨落。其实,山谷里的任何竹木花草,生命的起起落落,时时刻刻都在律动、抗争,发生着变化。  山民说,夏天里,新竹已长得像模像样了,我们上山为了将它们的竹梢钩去,自己把身子挺了又挺,脚尖踮了又踮,双眼瞧了又瞧,为的就是让竹子在自然灾害面前少受损失。然而,人在数丈高的竹子面前,也算是渺小的啊。  安吉山民无可奈何地
期刊
直到山腰上的蘑菇石进入我的视野,才看出一座山的味道。  这山叫梵净山。从字面上解:梵者,妙也;净者,不着一丝尘埃。不知这场域是不是南海观音参禅修炼的地方。但隐隐觉得,但凡得道的菩萨,往往会把一座大山乃至几个山脉作为他做功课的场所,远比文人结庐的草堂大了去了。  而我一眼看上了蘑菇石,尽管只是山中的一个微点。说是蘑菇,其实是由两块石头垒成的。远看,像长在悬崖上的黑蘑菇,走近了,才看清上边的大而厚实,
期刊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作《威尼斯的船》,那上面描写的水上城镇的独特风光十分让人羡慕,所以,过去如果说起水上城市,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后来才听说,原来在我们中国也有好几座著名的水上城镇。  乌镇在外的名声虽然很大,但却始终不改它内敛、含蓄的本色,所以它名声虽大,其实地方并不算大,还只是一个镇的规模罢了,并且它是飞机、火车都不通的,好像是怕这两个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太快,奔跑中带
期刊
雷达先生走了,清明节前的五天,准确时间,是2018年3月31日下午三时。  雷达先生是个治学严谨、风趣幽默的人。印象深刻的是十多年前去京参加散文年会,到会的著名作家有梁晓声、王剑冰、雷达、郑彦英等等,会议期间,又搞了几堂文学讲座,其中有一堂是雷达先生主讲的,开讲之前课室的荧屏上打出了一行“关于文学创作的机电思考” 的醒目大字。我盯着荧屏发蒙,猜测了老半天也不解其意。我从不敢怀疑那是笔误或打错字,我
期刊
40年前,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季节里,同样放麦假的二哥从工作的学校借了张行的小说《武陵山下》回来,作为晚休前的消遣。  刚上三四年级的我,除了上学的课本外对别的书并没什么接触。一天拾完小麦后,偶尔在哥哥们的床上滚来滚去,突然摸到小说《武陵山下》,看到封面上蓝天映衬,雪山脚下,一名解放军身穿绿色军装,佩带红色领章帽徽,腰束武装带,手持望远镜,好不威武雄壮!  打开书,我才知道:在遥远的湘西山
期刊
初春时节,我随婺城区戏曲家协会开展“走读白沙”采风行动,再次来到沙畈乡亭久村,在祖郭殿这个地方观看白沙老爷卢文台墓地。卢文台墓地就在一个荒废了的学校旁边,面对熟悉的操场、熟悉的民房,还有熟悉的古樟树,这一切都曾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因为,在这里,我曾经以代课老师的身份,与高儒、亭久等地的孩子们相处了半年时间。  这个学校,就是曾经的高丁完小。  目睹着熟悉的一切,我的内心思绪万千。二十五年前的生活
期刊
“寒瓜方卧垄,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漫,绿芋都参差。”诗人沈约诗中描述的寒瓜,其实就是西瓜,一种极其普通的水果品种。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西瓜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青门绿玉房,活脱脱一件唯美艺术品。  西瓜种在瓜地里,一般都离家较远,因此西瓜成熟时节需要搭个瓜棚夜里好看瓜。几根毛竹竿一搭,塑料布或茅草一盖,简易瓜棚就诞生了。邻居家种了一片瓜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