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在对学生的阅读教学的认识中非常注重启发教育。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贯彻启发式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力措施。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被许多教师运用于语文课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忧。启,开其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达其意。”意思是说:不到学生真想知道的时候不告诉他们意义;不到了学生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时候,不让他们发表观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真让他们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为学生创设“愤”“悱”情境。因此,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上“愤悱”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放开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在善疑中闪光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以朱熹读《诗经》为例,开始读时,他就未知有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有跳出《毛诗》《郑笺》的传统《诗》学的窠臼,奉《毛诗》为圭臬。而等到他知之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后,才感到是真正读懂了《诗》了。清朝王筠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勤问之,老师要令其善疑。”怀疑是产生一切学问的基础,必然在思考的基础之上才会有疑问。老师应创设一切机会让学生自找疑问——课文的重点、难点,或一段话、一句话,或小到一个词在句中的含义等,从中找文章的突破口,并结合老师讲授的文章的背景,仔细阅读上下文认真体会、分析,让他们冥思苦想,达到“愤悱”的状态。在学校的“三维”教改实验中,我尝试了导读课,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导语,尤其是在苏教版的选读文本中,让高中学生在文本的不知、不解、疑惑等阻隔处形成疑团,经过思考、讨论、点拨、拓展延伸等有效环节,打破了以往一上课学生就做听众的“习俗”,直接参与课堂,从而获得愉悦感、成就感最佳学习情态。
  二、重视小组讨论,让学生的思想“百花齐放”
  早在宋朝时,胡定安就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组讨论。80年代90年代初的“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就是对胡定安教育思想的借鉴。一直到如今,小组讨论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给学生设疑,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朱熹曰:“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在学与思中探寻知识的奥秘,“久思不得”,就要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各自的观点摆出来,争论一下,有时面红耳赤,也就达到了“愤悱”的启发之时。在讲授《乡愁诗两首》中的席慕容的《乡愁》时,最后一小节诗人写道: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有学生提出异议:写树年轮愈密,不是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深吗?进行分组讨论,其他学生反驳:此句是诗歌中想象手法的运用,比写实意境更美。
  三、教师适时适度,做好引路人
  朱熹说:“师者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中间二十份功夫全由学生自己去做。”也就说明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一个好的老师,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就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教师应适时适度有目的、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导。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问。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个提问,如果班上有半数的学生在经过思考后能回答,其适当性便可接受。”这就要求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
  1.忌多,要把握重点
  在训练重点上问,在教材难点上问,在关键词句上问,在重点内容上问,在字词句篇上问。
  2.忌虚,要落到实处
  问得太简单,学生索然无味;问得太难,学生望而畏。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学生一跳够不着,不跳不甘心。
  3.忌直,要启发思维
  要通过感受引出结论,才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4.忌浮,要具有深度
  即少提浮在表面上的问题,应抓住认识事物与理解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开拓新知,使理解达到应有的深度。
  5.忌乱,要逐步深入
  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逻辑顺序,层层深入。
  6.忌糊,要铺路搭桥
  提问要给学生一条思索的路子,起到思维定向的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未知内容,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想问题。
  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后,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一般不能把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在学生思维朦胧的关键转折处,巧妙有效地开导,点撥,或化解思维的疑窦,或指明思路的方向,或旁敲侧击使触类旁通,或由此及彼引向纵深,使之通过投石击浪来拓开思路。”重视启发,培养“善学者”,则“师逸而功倍”,反之,则“师勤而功半”。
  四、活跃气氛,吸引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以学为乐,在教学设计中千方百计的创设乐学情境,以乐引思,乐中获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一种好的创设方法,它为我们创设乐学情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课堂上,一段动听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篇动听的演讲,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表演,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课前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既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学会“煽风点火”。“愤悱”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教师恰如其分地“启发”,能够达到“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的美妙效果。
其他文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  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期刊
正如钱梦龙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是个老大难问题,投入多收效微为教者所共识,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是首要任务。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吗?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大力改进教学,我校创立了“8333”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我们生物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利于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我们通过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努力创设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变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艺术。作为一种职业它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它却有超出标准的创新。创新需要智慧,本文就是通过《热血教师》对班级的管理经历,来探讨班级管理的艺术。班级管理的艺术究竟体现在哪里?本文的观点是:用慈母之心去赢得学生爱戴,用严父之心去约束学生行为,用宽容之心去陪伴学生成长,用好奇心去激励学生上进,用忍耐之心去等待学生觉醒。  电影《热血教师》简介:RON CLA
期刊
1.深入师德学习,树立服务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故为师者不可以不明道,明道则需要先修德。只有师德高尚的老师才能真正做到爱学生、爱学校、爱岗敬业。作为农村基层学校,由于师资缺乏,条件艰苦,课务繁多,再加上个别教师服务意识不高,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工作态度。因此,我在工作中倡导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通过开展向曹云露同志学习等一些活动,要求全体教师撰写学习心得
期刊
一、良好的英语氛围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大部分中学,学生很少能够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中学英语,他们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取英语基本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因此,课堂教学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成败。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创设好合适的情景,充分调动好学生对学、说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整堂课学生就愿意跟着教师大胆的开口说英语,用英语来进行交际,进入角色的情景会话。一节课又一节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小学语文是一个基础性学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读书能力增强了,对各学科教学都有促进作用。  新大纲还指出:“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
期刊
由于解决问题成了小学生的一大难题,并造成了许多小学生的畏惧心理,不愿意碰到解决问题,甚至有的学生放弃解决问题,因此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找到一个适合班级课堂教学的模式,为今后教学解决问题寻求到了方法。  一、转变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数学课堂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儿童好奇心与创造欲逐渐减弱”,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师生角色转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期刊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決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期刊